China Road Transport Academy
[湖北]夷陵区优先发展城市公交的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
来源:中国道路运输网在线通讯员 王萍 2014年9月15日14:58

  优先发展城市公交,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近几年来,宜昌市夷陵区坚持“公交优先”的发展理念,通过新增、优化和延伸城市公交线路,鼓励城市公交向城市周边延伸覆盖,在化解城市交通拥堵的同时,更好的满足了公众安全、便捷、绿色出行的必然要求。

  一、基本情况

  (一)城市公交营运基本情况。截止目前,全区拥有城市公交线路23条(其中:市际6条),公交车辆239台10600座,较2011年分别增长27.8%、61.5%、61.5%(2011年:公交线路18条、公交车辆148台6564座),日发班次732个,日均客流量14.43万人,公交站点630个,分别由宜昌市公交集团三峡分公司(包括五分公司)、宜昌交运集团夷陵分公司经营。

  (二)道路客运班线公交化改造情况。2013年,道路客运班线公交化改造线路8条,车辆39台,日发班次140个,日均客流量0.35万人,分别由宜昌恒兴客运公司、宜昌移安实业有限责任公司经营。

  (三)交通站场建设情况。建有城市公交港湾式站台56个,其中,棚式港湾站台24个(发展大道16个,夷陵客运站至江重机械8个)。

  经过不断努力,夷陵区城市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达到37%以上,公交站点500米覆盖率达到80%以上,城市每万人拥有公交车辆9标台(标台为标准车的单位,按车辆长度折算标台,7米到10米的公交车为标准车),基本实现了“有街道就有公交车”,很大程度上方便了市民出行。

  二、主要作法

  (一)完善优化城市公交循环系统

  为适应城市建设及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夷陵区在公开征求公共意见的基础上,制定出台了《夷陵区优化延伸公交线路,方便市民便捷出行实施方案》,采取调整、新增及改造公交线路三大举措优化公交循环系统:

  一是优化现有公交。分别对连通宜昌市中心城区的4路、34路、100路及101路班次进行加密并延长了收、发班时间,部分线路进行了延长;延长71路、72路收班时间,对发展大道片区68路、69路、107路公交车辆分高峰、平峰时段调整了收、发班时间,部分线路高峰时段由原来的10分钟一班缩短至3到5分钟一班,小溪塔中心城区、发展大道片区与宜昌主城区实现了快速无缝对接。

  二是开辟新的城市公交线路。2013年,分别开通了龙泉、鸦鹊岭方向的76路、106路、107路、108路公交专线,并适时对线路营运方案进行调整,在满足小溪塔中心城区经发展大道通往龙泉、鸦鹊岭方向群众出行需求的同时,带动了沿线及片区社会经济发展。尤其是108路公交专线的开通,结束了长达10年公交车辆不能进入鸦鹊岭集镇的历史,受到了沿线群众、市区两级人大代表的一致好评。今年上半年,针对群众反映的发展大道片区公交车辆少、群众出行不方便及天问学校师生乘车难问题,夷陵区交通运管部门组织专班,对发展大道片区的客流量进行了为期一周的监测,根据监测情况,协调相关企业开通了77路、81路公交。

  三是实施道路客运班线公交化改造。2013年,相继完成了具备条件的三峡坝区工业园(小溪塔—刘家河、小溪塔—三斗坪、南沱—朱家湾、石板—朱家湾、胡金滩—朱家湾、靖江溪—朱家湾、莲沱—黄陵庙)、黄花镇(长江市场—军田坝)8条道路客运班线公化改造。

  (二)建立健全城市公交服务网

  在完善优化城市公交网中,夷陵区按四个层次进行建设,即快速线路、骨干线路、接驳线路、城乡线路:

  快速线路(101路、106路):主要是跨区连接相邻市区,加强与邻近市区联系。高峰发车间隔7—15分钟,站距控制在400—1000米左右,行驶道路大部分为城市干道,保证线路有较高的行驶速度,平均运行车速在25—35公里/小时。

  骨干线路(4路、34路、68路、100路108路):主要是连通宜昌中心城区,承接客流主流向。高峰发车间隔3—9分钟,站距控制在400—600米左右,行驶道路均为城市主干道,平均运行车速在20—25公里/小时。综合考虑城市布局、道路功能布局及中、远期客流分布,由宜昌市中心城区夷陵大道连接小溪塔夷兴大道BRT快速公交已纳入规划建设。

  接驳线路(60路、62路、63路、65路、65-1路、66路、67路、69路、70路、71路、72路、76路、77路、81路):主要运行区间为小溪塔城区周边范围内,接驳快速和骨干线路,承担区域内居民中、短距离出行,做到干线与支线之间无缝对接。发车时间间隔5—30分钟,站距控制在700—1000米左右。在快速和骨干线路基础上,根据区域内居民出行需求,可适时进行调整、延伸、新增线路。

  城乡线路(城乡公交16路、连接坝区及坝区三镇内城乡公交):主要是连接各主要乡镇,填补公交盲区。城区内平均站距在400—600米,平均运行车速在20—25公里/小时;外围区平均站距在1000—1500米左右,平均运行车速在30—35公里/小时。

  (三)加快公共交通站场建设步伐

  坚持把站场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市公交发展同步规划、同步实施。2013年,在发展大道上兴建了16个高标准港湾式候车亭,在改善群众候车条件的同时,也成为了该线一道靓丽的景观,大大提升了城市形象。

  (四)全力提升公交行业服务水平

  在公交硬件设施升级的同时,夷陵区把公交服务水平的提升也作为一个重要环节来抓。一是继续开展“五个十佳、五大品牌”创建活动,培树一批文明示范公交车、诚信服务客运企业等。二是加大公交服务质量投诉的回复、查处力度,回复率达到100%。三是多举措告知市民公交线路增开、营运时间调整等情况。通过电视台飞播字幕、发放公交运行告知单等方式向市民告知发展大道片区公交车辆营运时间的调整及新增81路公交的线路走向、运行时间,受到市民的好评。

  三、存在的问题

  城市公共交通是城市基础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国民经济、人民群众生活、社会稳定息息相关,是具有全局性、先导性的基础行业。随着夷陵区城市建设的加快,在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公交事业既面临着发展的大好机遇,也存在诸多困难。具体表现如下:

  (一)公交发展未完全纳入城市发展的总体规划。公交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不够协调,公交发展和城市格局变化统筹考虑不够。新建居住小区、开发区、公共活动场所等缺少公交设施。

  (三)公交投入严重不足且公交车辆供给量偏少,种类单一。公交属公益事业,但目前仍按市场化运作,冷僻线路公交车辆少,班次稀,市民出行仍不方便。目前,全市公汽数量仅为1050标台,万人拥有公交车为9标台(数据由宜昌市公交集团、市交运集团提供)。仍无快速公交系统(BRT)和城市快速轨道(RRT)运行。

  (四)线网布局不尽合理。部分群众进入宜昌市主城区需进行换乘。部分线路营运时间偏短。目前,除100路、101路热线公交外,其它冷线公交营运时间较短,白天班次较密,晚上班次较稀。

  (五)候车亭损坏严重,无维护资金。

  (六)截止目前,全区无公交车辆停车场,其中包括作为部分公交线路始发站的长江市场梅珑镇。

  四、发展对策及建议

  (一)进一步合理调整公交现有线网布局,按照小溪塔中心城区、城区周边、风景旅游区三个层次,规划公交线网。

  (二)推进“公交进村”工程。2015年,对具备条件的小鸦路、汉宜路沿线行政村逐步开通公交。

  (三)加快城乡公交一体化发展。突破城乡和区域之间的界限,优化公交资源配置,整合公交基础设施,按照按需有序的原则,协调发展城乡公交,以满足城乡居民出行需求。具体为:计划2014年底完成小溪塔至雾渡河、分乡公交化改造;2015年完成小溪塔至鸦鹊岭经汉宜路公交化改造;兴建港湾式候车亭34个、候车亭50个。

  (四)提升公交营运服务水平。BRT建成运营以后,对全区公交系统进行全面优化,实现与BRT无缝对接。根据需求,适当延长公交线路营运时间。完善公交辅助体系,因地制宜,采取加密班次、开通峰期接送专线车、社区(居民区)迷你巴士等方式提高公交覆盖面,满足市民不同的出行需求,逐步消除公交服务盲点。

  (五)加强舆论宣传力度。广泛宣传《湖北省城市公共交通发展与管理办法》及夷陵区区优先发展城市公交的政策措施、作用和意义,增加市民对城市公交的认识和了解,在社会各个层面积极倡导公交优先发展理念,提高市民的绿色出行意识,按《办法》要求,在3-5年内,城区500米范围内公交全覆盖,公交出行分担率达到60%以上。

  同时,建议:

  (一)强化公交道路交通保障。由区政府组织协调,一是对公交路权优先问题进行专题研究,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尽快形成公交发展专项规划,努力提高公交运营速度和准点率。二是协调相关部门分别拆除消防大队门前、集锦桥限高设施,开通公交并按规划建设停车港湾,顺应市民要求。

  (二)健全政府投入机制。根据《湖北省城市公共交通交通发展与管理办法》相关规定,一是按照市、区两级政府分级分担原则,建立公交补贴机制并纳入财政预算;二是将候车亭维修资金纳入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年度预算。

  (三)加快站场建设。因职能不同,城市公交站场建设由政府牵头,住建部门规划建设,交通运输部门配合,尽快完善城市公交配套基础设施。特别是规划建设公交车停车场、候车亭等。

(责任编辑:杨艳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