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黄山作为建设中的“现代国际旅游城市”,其交通不仅是城市运转的载体、支撑城市结构的骨架,同时又是连接旅游供需的重要桥梁,与城市旅游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尤其是中心城区(包括:屯溪区、经开区及高铁新区、徽州区在内)的交通是否畅通、出行是否便捷,对于黄山旅游发展至关重要,但是黄山各旅游景区分布呈现点多、面广、类多、新增速度快且散等特点,给我市交通发展带来了诸多挑战。同时,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不断推进和市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市城市内电瓶车、私家车数量急剧增加,上下班高峰段道路拥挤、交通事故频发等问题严峻;城市旅游的周期性交通冲击,也给城市内交通带来了与日俱增的压力。因此,在旅游城市的背景下,如何健全完善城市交通系统,打造特色交通,已经成为全市人民的期盼。
一、我市城市交通系统现状的思考
一是在旅游交通建设方面,相比全国其他兄弟旅游城市近乎空白,2007年成立旅游集散中心,先后开通了至齐云山、西递、宏村、屯等线路旅游车辆,但全年接待旅客平均仅为2.82万人次,与我市每年平均1800万人次、散客近900万人次客源量比较,客源流失量严重,而且运营质量不胜理想。究其原因主要有三:首先,运营线路较短。只有从市区到景区的单一线路,景区与景区间结合度不够,旅游巴士没能像城市公交那样实行“站点-站点-站点”的线路结构,游客出行、游玩十分不便(例如:散客做巴士去景区,只能再坐巴士回市区换乘其他路线去另外景区),且沿途线路未能完全展示黄山优美的自然景观和深厚的人文底蕴,散客普遍选择自由度高、方便、快捷的自驾游、自助游、租车游出行。其次,客源不够。目前黄山游客组团游较多,对旅游观光巴士快线的需求还不强,同时部分线路与区县间个体私营的中巴客运汽车线路重合,分流了部分客源。再次,基础设施不全,宣传不到位。目前,黄山现有旅游集散地与当地客运汽车站混用,尚未建设有正规专业的旅游线路集散中心,服务管理和车辆运行不规范,主要服务当地居民;在推进旅游专线建设时,没有做好全方位的宣传推广,很多来黄游客并不知道其存在。
二是在城市公交提升方面,目前我市中心城区除徽州区为区内公交不计外,屯溪区、经开区及高铁新区共投入运营的公交线路18条,线路总长252公里;近期新增、更新公交车40台,均为6m长的型号,(而笔者认为应该按照公交运营线路公里数划定范围,对于一定公路数范围以内的公交统一使用6m型号,对于一定公里数以上的长线应和其他现代旅游城市接轨,统一改为10m以上长车型),开辟2条,延伸、调整6条公交线路。虽然我市做了很多工作,但市内公交运营效益并不好,究其原因,主要存在以下几点:第一,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交通运输效率不高。目前,黄山市中心城区除屯溪区部分路段设置港湾式公交站点外,其余地方是简易站牌式公交站点,并且市区有的地方仍尚未开通公交。在屯溪区(包括:东区屯光大道、天都大道、花山大道等,西区齐云大道、西海路等,江北片迎宾大道、北海路、长干路等,江南片的徽州大道、新安大道、百鸟亭路等)、徽州区(永佳大道、徽州迎宾大道、龙井大道、文峰路等)甚至是经开及高铁新区(梅林大道等)等城市内核心路段,都尚未设置城市公交车专用车道,遇上红绿灯没有公交车先行信号;公交车应有的优先通行权无保障,出现部分公交班次间隔时间不准确或过长,不能定点定班到站的问题,公交车“便民、利民、环保”等优势丧失,居民普遍选择其他方式出行,由此无形中增加了电瓶车、摩托车、私家车的保有量,而逐渐主导黄山市区交通,给原本狭窄的路段造成更大的交通压力。另外,车辆行驶到终点站没有调头停车场地,只能在马路上调头;公交后方的停车场、保养场地配置不足,停车场拥挤一直是我市中心城区一大安全隐患。第二,公交运营线路少,服务覆盖面窄。目前黄山市中心城区投入运营的18条公交线路(此处均视为黄山市区内城际公交,其中新增昱中花园至高铁安置区环线为城际公交新线,11月18日正式投入运营),服务覆盖面北起高铁新区金鸡峰、南至屯溪区兖山路、东到花山谜窟景区、西至屯溪区奕棋镇朱村,营运覆盖面积约30余平方公里,占市区建成区面积(涵盖屯溪区及徽州区部分地区)的47%,规划区(经开及高铁新区)的10%。根据国家建设部有关规定,城市公共交通车辆“原则上在市辖行政区范围内经营客运业务”,按照我市国际旅游城市市区的总体规划,市辖行政区屯溪区、经开区及高铁新区、徽州区等都应该是市区内城际公交车的运营服务范围。但目前我市的公交线网大部分集中在屯溪区,密度几乎饱和,经开区及高铁新区、徽州区的公交车线路屈指可数,虽徽州区内已有公交,但均为区内公交(不计在内)。公交线路整体布局有待提高,公共交通作用需进一步发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方可逐渐显现。第三,小电瓶流行影响大公交发展。现今电瓶车在许多城市普遍存在,而对于我们黄山其存在量尤为惊人。根据问卷调查发现,市民普遍认为,电瓶车相比公交车具有节能、省钱、“点对点”、无需等待、“24小时”服务等诸多优势,加之城市现有建成区面积不大、当地消费水平不高,电瓶车“方便、快捷、省钱”的优势更加突出,电瓶车作为出行第一工具被广泛选择。同时,黄山市区内只有黄山学院、黄山职业技术学院两所正规高等院校,尚未拥有一定规模的大学城,大型工业基地也空缺,使得外来人口(学生、农民工等)这些公交车的主要消费群体数量较少,导致市区内电瓶车数量庞大惊人,而公交车内却空空如也,生意惨淡。
三是在出租车运营管理方面,目前全市出租车公司、车辆保有量共12家、752辆(其中中心城区5家、404辆),均为挂靠性质,行业内默认规定各区县出租车基本在各自行政区域内经营。但是,众所周知黄山出租车市场内部较为混乱,游客和当地居民搭乘出租车被拒载、宰客、辱骂等情况时有发生,游客普遍反映出租车服务态度不佳,每年区县间的出租车行业都会出现或大或小的群体性事件。究其原因主要为:第一,区县间经营区域难以界定,存在“异地经营”管理难。根据《安徽省道路运输管理条例》规定:“出租汽车客运经营者应当在许可的营运区域内从事出租汽车客运经营。”而《安徽省出租汽车客运管理办法》出台后规定,出租车经营许可由市级统一核准发放,区县没有许可权。这样同属于黄山市区组成部分的徽州区等地出租车认为进中心城区经营完全合法,而目前黄山中心城区的地域主要还在屯溪区,车辆的管理权限仍在区县级,使得屯溪区职能部门难以监管到位,中心城区混合经营情况愈演愈烈。同时,出租车司机均为挂靠性质,出租车公司也很难做到统一管理。第二,营业成本加大,市区业内“僧多粥少”。屯溪区出租车牌照存在长期被不法分子暗地炒作交易的现象,同时相对于其他区县来说,实际取得成本差距较大,变相导致中心城区从业者经营成本大幅提高,加之黄山人口少,出租车市场消费力有限,面对市区与日俱增的出租车数量,出租车司机生意日益难做,因此很多都将不满情绪发泄在消费者身上。第三,行业人才缺乏,从业者素质“层次不齐”。纵观全国旅游产业发展优秀的城市,都非常重视出租车行业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因为他们是一个城市“活的名片”,像上海、杭州市内出租车司机多数具有大中专以上文凭,有很多年轻活力有涵养的小伙子经常活跃在城市出租的行业中。但反看黄山出租车行业,很多是找不到理想工作混世的人或者年老的大伯或阿姨大妈,从业者素质普遍较低使得拒载、宰客等现象的时有发生。因此,黄山要目标打造“现代国际旅游城市”,面对尚属雏形的旅游交通、仍待提高的城市公交、较为混乱的出租车行业,还有很多路需要走。而在旅游城市的背景下,尽快建立适合黄山本地特色的交通系统,已经处在迫在眉睫、拔剑张弩之境。
二、关于建设黄山旅游特色交通运输体系的思考
对于黄山这座城市来说,建设好适用本地的特色交通运输系统,就是要使城市交通与现代国际旅游城市的定位相协调,重点处理好城市交通与旅游交通的两者关系,使城市交通能为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交通提供服务,又能更好的服务业黄山旅游业的发展。
1、建设正规的“旅游集散地-景点-景点···-景点”线路旅游观光巴士系统,突出“以人为本”和旅游特色。
目前我市已开通若干条旅游快线,但几条线路的服务和管理不胜理想,前面笔者已经进行详细分析,对此提出如下建议:一是尽快建立正规专业的黄山游客服务机构。地点可以设在游客集散地或交通换乘中心,建设必要的停车场所和建筑物。在高铁区、汽车站、火车站可设置车辆停靠点。二是调整旅游线路结构,设立各景区旅游巴士站点。各条旅游线路可借鉴城市公交运营模式,改旅游专线为类公交式旅游线路,实行“由原点-点-点-原路返回”的直线走向线路改为“由原点-点-点-原点”的环式走向线路,组合整个观光巴士的交通路线形成网状结构,进一步增加黄山各景区间的关联度。要注重冷热景点间的合理穿插,均衡旅游资源,在一定程度上为新开发景点进行初期引导宣传。同时,需要在各景区附近设置中途站点,供景区游玩出来的游客候车。三是调整旅游线路走向,加强沿线环境风貌整治。优化旅游线路走向,使其主要沿山水景观等要素中穿行而过,避让城市核心区骨架道路,分流城市内居民日常交通的影响,同时沿旅游路线要加强环境风貌整治,提高旅游线路的观赏性。四是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管理水平。借鉴商业宣传中的免费体验模式,由当地财政提供试运营资金,在试运营线路上,组织游客和当地居民不定期开展免费体验活动,扩大宣传,使之在全市家喻户晓。加强政府行业管理,严禁私自该线和停班,统一运营,统筹管理。在运营初期,可提供类似区县客运运输汽车的职能,为当地区县间居民游玩提供方便,一方面可以扩大旅游巴士消费市场,提高旅游巴士的经营效益;另一方面可以为现今区县客运市场私营的垄断局面“破冰”,为城际公交的开通打好基础。同时,旅游巴士的票价要注重“以人为本”,既要满足经营管理需要,又被大家所接收。
2、建立“多元、环保、和谐”的城际交通系统,突出“便民快捷”.
目前,我市市内城际交通系统主要以公交、出租车和私营客运汽车为主,现实中私营客运汽车独霸城际客运市场,市场占有率超过70%;出租车市场主要以中心城区内运营为主,也有很多在城际间运营,城际客运市场占有率在20%左右;城际公交目前只开通中心城区到高铁新区部分线路,市场占有率不到5%。公交市场在城际间、中心城区内运营情况十分惨淡,越来越多的电瓶车、私家车、出租车主导黄山城市交通,不仅给市内交通带来了日益增长的压力,造成交通事故频发;同时又进一步打压公交市场,使我市公交发展更加徒步维艰。究其根本原因,笔者已在上文中阐述;因此,对如何协调发展好我市城际交通系统,提出如下建议:一是“左右出拳”,平衡城际客运交通市场。针对我市部分路段逐渐饱和,交通压力日趋加剧,交通事故频发,而市内出租车、私家车等数量呈日益增多等严峻形势,市政府要出台相关政策,大力扶持公交市场快速发展,要突出公交环保、集约、规范、点到点的诸多优势,以对私营城际客运进行公交化改造等方式,逐步降低私营城际客运市场占有率;要进一步规范市区现有出租车运营管理,限制我市出租车市场过度发展,尽快出台规范性文件,可对屯溪区、徽州区、经开区及高铁新区出租车发放统一牌照,由市交运局实行统一管理,逐步消除因“异地经营”而引起的潜在社会不稳定因素;同时关注从业人员素质,适时组织行业培训。二是“软硬兼施”,推进公交转城际化运营。在硬件建设方面,市政府要考虑逐步推进我市公交基础设施的建设,改造包括屯溪区、经开区及高铁新区、徽州区内的市区公交停靠站为统一港湾式结构,注意为其间较大的停靠站配置市区地图,同时在建造停靠站建筑结构中适当加入“徽元素”。市区内重要道路、交通拥堵路段,要考虑设置优化市区公交专用通道,在上下班高峰期间禁止其他车辆驶入公交专用道,保证公交专用道畅通无阻,但在其他时段可允许其他车辆行驶,提高道路资源利用效率,减轻其他车道拥堵压力。同时,在以后新建道路过程中,要提前考虑设置公交专用通道。要加大与上级政府对接力度,争取赢得上级政策支持,打破现有政策限制,早日将我市公交的“城际化”推上政府议事日程,为打造现代国际旅游城市特效交通奠定基础。在软件建设方面,要考虑尽快开通市区内(屯溪区、经开区及高铁新区、徽州区)三区公交“e卡通”服务,做到坐公交一卡通三区,进一步统一三区公交市场,实现“同城化”,逐步打破各地区利益壁垒。在平时日常工作中,要加大公交市场宣传,以张贴宣传海报、发放传单、悬挂横幅、制作公益广告、举行各类活动等形式在当地居民中积极营造乘坐公交更加“便捷、省钱、环保”的社会舆论氛围。同时,关注公交从业者的素质,适时组织各类行业人员技能培训、综合素质学习等。三是“上下齐心”,突破市区交通地域限制颈瓶。屯溪区、经开区及高铁新区、徽州区等区级政府要经常性联动,在市政府的牵头下,学会打“组合拳”。在市区客运市场方面实行一个标准管理,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实行一个标准设置,在线路安排方面实行无缝对接,在服务宣传方面能够联合共事。不仅是屯溪区的居民,也要让经开区、高铁新区和徽州区的居民,因为公交事业的发展,而深切感受到我也一样生活在市区,我也一样同走在市区的道路上,这也算是我市民生工程中的头等大事之一。
3、建立“宜人、宜行,宜游”的城市慢行交通系统,突出“舒适休闲”
黄山特征性的山水格局为城市慢行系统建设提供了充分的前提条件;同时,黄山作为未来现代国际旅游城市,其职能的特殊性决定了建设慢行交通系统的必要。因此,结合城市旅游观光巴士线路与城市交通运输体系开发空间环境,建设城市慢行交通系统成为黄山特色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的重要元素。而黄山慢行交通系统的建设也存在自身环境和目标特殊性而带来的差异性,因此要特别注意慢速交通网络和配套设施的构建。
第一,加快市区慢行交通网络建设。打造黄山特色交通,市区的慢速交通网络应包括:休闲的慢行绿道、生活出行慢行廊道和水上旅游观光河道。在城市慢行绿道建设方面,考虑以专用路的形式为主,包括非机动车专用路和滨河步行专用路。此方面我市目前做的不错,屯溪区、徽州区都设置了休闲的沿河人行通道,供游客和当地居民慢步欣赏沿江风景。在屯溪老街等城市内部人文旅游景点,主要为景点与商业步行街结合的方式,用简易式停车位,进行物理分隔非机动车、人行混合双向通道。在生活出行慢行廊道建设方面,主要应用于市区内部非旅游功能区,其但凡是城市建设都应该“约定俗成”存在,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考虑建设自行车专用通道。在水上旅游观光河道建设方面,黄山市区已具备较好的水上旅游观光河道,新安江两大支流率水、横江交汇于屯溪区花溪饭店、黎阳in巷处,以此为起点,由西向东从屯溪城区中穿流而过,经花山谜窟流出,流向歙县。市政府要抓住当前实施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工作的历史机遇,加大对新安江、横江、率水市区段水上旅游观光项目的开发力度。要注意构建沿河道两岸的景观风貌,保护利用好已建成使用的花山谜窟、花山大桥、新安江滨水旅游区、南滨江湿地公园、江心洲、文峰桥等景观,加快新安江上游梅林坝、横江坝、梅林湿地、新潭湿地等项目的推进速度,加快上游横一路、新二路等沿江道路建设。要合理选择水上交通工具购置,主要以船舶、游艇为主,在除去现有游船外,可借鉴歙县渔梁古坝景区经验,逐步引导具体徽州传统特色的中小型“人力撑行”渔船有序发展,同时外形注重加入当地元素,突出古徽州传统特色。水上服务要向多元化发展,除观光游览外,发展水上的士、水上餐厅、水上宾馆等服务。水上旅游观光系统的码头要注重与其他交通方式衔接,在扩大客源的同时也方便游客出行。
第二,加快市区慢行交通设施建设。一是建设城市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随着我市旅游产业的逐渐兴旺,选择低碳、环保、绿色的出行方式将成为必然趋势;我市应该超前谋划考虑,尝试发展城市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此系统国外已很普及,国内株洲、杭州、北京等市也已广泛普及,合肥、柳州、银川等市正在规划或建设中。引进自助公共自行车,不仅能起到低碳、环保、无噪音保护环境的作用,同时也能方便来黄游客游玩、逛街以及当地居民出行。在市区内考虑设立统一的自助公共自行车站点(每个租赁点放置30辆左右),布点应该在景区、街区、学校、医院、社区、车站等附近。以方便旅客、居民、学生、外来务工人员出行为原则,采取刷卡(月卡、年卡)和“投银币”等方式,实行智能化、无人化统一管理。二是建设完善慢行过街设施系统。目前我市慢行过街设施发展极不平衡,由于近乎空白的过街天桥、地下人行道等立体慢行过街设施,使得平面慢行秩序混乱,行人闯红灯等不遵守交通规则的情况频有发生,给路上行驶的车辆造成诸多不便,同时加大了交通安全隐患。市政府要注重优化慢行过街设施,建立以平面过街为主、立体过街为辅的慢行过街设施系统。三是建设非机动车停靠场。根据我市目前拥有庞大的非机动车数量的实际需要,需要考虑规划布点多个包括与公交车站、景点等衔接的非机动车停车场,并结合自行车租赁系统,形成自行车租停一体化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