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人士认为,面对跨国公司咄咄逼人的竞争态势,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只能维持3至5年,不能盲目乐观。
加入WTO以后,随着越来越多的国际汽车零部件企业进入中国,我国零部件企业在惊呼“狼来了”的同时,常常自诩我们手中尚有一张王牌--劳动力成本优势。一些人认为,相比国际汽车零部件企业,我们的用工便宜,劳动力成本低,在劳动密集型产品生产上有优势,如铸件、粉冶件等,大可与对手_较长短。
以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国内发动机气门生产企业三强之一的湖北三环气门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聂盛川说,其实这是﹁个认识误区。诚然,在现阶段,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在与跨国公司的竞争中,一些劳动密集型产品由于价格低廉,在一些合资项目的配套上争得了一席之地,也有过同场竞技获胜的记录.如在长安、神龙的个别项目的产品配套上,湖北三环气门有限公司在与世界著名的发动机气门生产企业美国伊顿公司上海工厂的竞争中,击败对手而中标,主要原因就是由于产品价格低20%左右。
但聂盛川认为,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的这一优势并不能维持很久,顶多只有3至5年。随着国际汽车零部件公司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并通过到中国建工厂和采购中心,就近生产、就近采购,将不断缩小与我国汽车零部件产品的成本和价格差距。
湖北省发改委工业处荆奇处长说,以美国伊顿公司为例,这家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后,一年时间生产规模就上升到80万支;而湖北三环气门有限公司达到一年40万支的生产规模时,整整用了20年。目前,伊顿的生产效率为每人每年10万支,而三环气门仅1万支,差距很大。规模和生产效率的迅速提高,将很快缩短外国公司与国内汽车零部件企业在劳动力成本上的差距。
据业内人士透露,目前,限制跨国公司劳动力成本优势发挥的主要障碍,是其高度自动化的生产方式。现阶段,这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迅速扩大生产规模,降低劳动成本;另一方面,受国内汽车零部件产品市场需求单个品种多、批量小限制,如整车发动机,一种产品的市场规模最多只有3至5万台,高度自动化的生产方式不利于混流生产,规模优势短时间内无法得到正常发挥。但随着国内汽车市场规模的快速增长,容量扩大,这一障碍将不会存在太久。
12-13·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面临四大瓶颈 12-2·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如何突破困境 11-30·汽车零部件产业面临五大问题 11-30·我国汽车零部件工业的现状及竞争趋势 11-30·汽车零配件市场高价还能扛多久 11-30·构成整车特征的零部件进口管理问题 11-30·我国汽车零部件出口风险探讨 11-30·国内汽车零部件厂商争夺市场高端控制权 11-30·零配件供应商:重新定位OEM和售后市场 11-30·武汉汽车零部件企业发展现状的调查分析 11-30·产品研发•汽车零部件企业的生命增长点 11-30·汽车零部件业面临三大变化 11-30·上海汽车零部件业的“中性化”之路 11-30·汽车零部件:短期压力无碍长期发展 11-30·零部件为难汽车业 上下游市场秩序亟待调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