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道路运输网 >> 道路客运 >> 零部件资讯 >> 正文
我国汽车零部件出口风险探讨
来源:《汽车工业研究》(2004年第8期) 2004年11月30日9:12


  

    近年来,随着我国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我国的汽车零部件业在出口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仍面临着一些问题。入世后,汽车零部件贸易壁垒的减少以及全球采购体系的逐步形成,为我国汽车零部件的出口带来了机遇;但与此同时,也使我国的汽车零部件出口面临着诸如质量、谈判、技术、外汇和反倾销等多种风险。

  一、我国汽车零部件业出口情况

  10余年来,我国汽车产业迅速发展,促进了汽车零部件业的发展,加之我国特有的区位优势和加入WTO后汽车贸易壁垒的逐渐降低,使汽车零部件出口呈现逐年上升的良好趋势。据商务部机电司提供的资料显示:2003年,我国汽车及其零部件出口总额达47.1亿美元,同比增长34.4%,其中,汽车(包括成套散件)出口4亿美元,增长64.3%;零部件出口43.1亿美元,增长32.1%;出口国家超过100个。

  我国汽车及零部件的出口实现了对世界汽车主要市场的重点突破,亚洲、北美和欧洲是我国汽车及零部件的三大主要出口市场,2003年三地区占我国汽车零部件的出口比例依次为42.5%、34.3%和13.1%,占我国汽车及零部件出口总额的90%.与此同时,我国对中东、南美、非洲等一些新兴市场的开拓也取得了成效,对非洲、南美洲、大洋洲出口的所占比例分别上升到4.4%、3.4%和2.4%。另据海关统计:2004年1~2月汽车产品出口额达8.72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0.8%,高于汽车产品同期进口增幅(34.1%)6.7个百分点,其中汽车关键件、零附件出口8.02亿美元,增长41.7%,汽车零部件出口占全部汽车产品出口的比重为91.8%。

  虽然目前我国汽车及零部件的出口额在世界汽车及零部件市场的所占份额不到0.4%,但是出口产品的技术水平与国际水平的差距已经大为缩小。由于我国企业不断引进技术、消化吸收、自主创新以及与跨国公司合资合作,目前国产零部件已经能够同多种车型配套,竞争能力越来越强;此外,全球采购体系的逐渐建立和我国政府大力推进汽车零部件出口等积极因素,也都促进了中国汽车零部件的出口。

  二、我国汽车零部件业现存问题和发展趋势

  我国汽车零部件业现存问题是:其一,生产不集中,规模小,整体优势体现不出来。我国目前大约有2000家汽车零部件企业,几乎遍布全国各地,但真正达到规模要求的却很少,汽车零部件企业投资金额在10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不到5%,而100万—1000万美元的项目却占70%以上,所以,整体优势难以体现。其二,研发能力不足。我国目前出口的零部件产品大多属于低端产品,只能供应国外的售后市场。资料显示,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的年开发投入一般为销售收A1%—4.5%,而发达国家为3%-5%,甚至达到10%。我国目前还难以研发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关键零部件产品。其三,缺乏有效的出口规划。目前,我国众多汽车零部件企业在出口产品上主攻方向不明,没有具体的发展目标,对国外市场没有做到心中有数。因此,造成国产零部件在国际市场上相互杀价,极大地损害了国内零部件生产企业的整体利益。其四,在营销手段、市场信息的获取方式等方面存在问题,致使生产成本过高,出口获利只能相应减少。

  我国汽车零部件出口的发展趋势:一是汽车零部件出口在数量和种类上将迅速扩大;二是由于各种内因、外因的相互作用,我国汽车零部件出口将面临更多的挑战和困难,同时也将面临难以控制的风险。

  三、我国汽车零部件出口风险分析

  为了减少汽车零部件出口的风险,有必要对零部件出口可能面临的风险进行探析,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以防患于未然。

  所谓风险,是指人们在社会活动中由于各种无法预料的因素的影响,使期望目标与实际状况发生了差异,从而带来造成损失的可能性。就汽车零部件出口而言,其风险主要体现在零部件产品的出口活动中,由于国内、国际环境的不确定性而给我国汽车零部件出口企业的利益造成损失。从目前情况看,我国汽车零部件出口主要面临以下几类风险:

  1.质量风险

  国际汽车零部件采购商对质量的要求是非常严格的,而这对中国零部件供应商来说,这将是最大的风险。中国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通常是参照国外的样品或图纸来生产产品,然后出口到国外,如果质量管理稍有疏忽,将导致产品超差、报废和发生重大质量事故,从而引发客户撤销订单、终止合作的严重后果。

  从我国零部件出口的反馈信息中了解到,中国出口的零部件产品在使用过程中往往存在不断发生同一问题,或者出现一些低级的、不应该出现的问题等弊病,说明了中国零部件供应商在质量管理体系上存在着不完善的地方。所以,国内零部件生产企业急需建立与国际接轨的质量体系。

  首先,要建立质量先期策划与控制(APQP)体系,即在生产的前期就开始进行质量控制,尽早地发现并尽快地解决生产产品中出现的问题,而不仅仅寄希望于生产后的入库检验;其次,就是要采用国际上通行的质量体系,包括ISO—900l、QS-9000、TS-16949等,力求在质量上达到国际同行水平,以满足采购商越来越高的质量要求。

  2.谈判风险

  谈判风险是指在与外国零部件采购商进行一对一的接触、洽谈、合同签订及争端解决时可能发生的风险。能否取得一项满意的订单,谈判是关键因素之一。由于采购商来自世界各地,各国法律、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差异使谈判更加复杂化。例如,文化差别将导致贸易方式和贸易理念的不同,若不理解对方的文化,就难以进行有效的沟通。

  同时,国际商贸谈判需要既懂外语、又懂专业贸易知识的外贸人才。我国汽车零部件出口企业中大多缺乏这类人才,使企业谈判的风险加大。为改变这种现状,不具有谈判专业知识人才的企业,在大力培养自己的谈判专业人才的同时,可以将出口业务托付给专业外贸公司。这是因为,一方面专业外贸公司长期从事进出口业务,对出口产品和市场都比较熟悉,同时又拥有固有的销售渠道,另一方面,国外采购商大多不熟悉我国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即使熟悉他们也愿意通过专业外贸公司来减少大量繁杂的订货工作。

  3.技术风险

  技术风险有两类:一是缺乏技术的风险;二是技术取得和运用的风险。本文所述技术风险,主要是指我国零部件企业在零部件出口业务中技术研发、转移和使用过程中所遭遇的风险。我国目前出口的汽车零部件,大部分是国外同类产品的仿制品或改进型产品,自己研发的产品甚少,而且技术含量也较低。所以就目前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的技术水平看,无论是我国零部件企业自己研发的新产品,还是通过引进国外较为先进的技术和设备而生产的产品,都具有较大的技术风险。

  新产品开发是一个高风险项目,它需要集中或分步投入较多资金,即便成功地开发出了新产品,也可能因为产品生命周期短暂而被过早淘汰,或与某些整车不断变化的要求不匹配而功亏一篑,致使资金本来就不足的情况变得更糟。

  先引进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再进行国产化也具有一定的风险。因为每引进一种新车型的零部件,都需要重新引进技术,包括图纸、各种技术参数、模具,甚至毛坯,使专利费开支增大;同时,消化吸收和国产化都需要时间,无法跟上国际市场新车型的上市速度,不能不使零部件企业长期处于被动的局面。

  另外,我国目前引进技术的零部件企业,其风险大多还体现为:盲目跟风、重复引进;技术成熟度低但出价过高,造成产品积压使企业蒙受不应有的经济损失;购置过期专利、技术合同期旁落于专利保护期外;误人对方的专利循环圈套,以至于让企业造成侵权等。

  鉴于以上风险分析,对我国汽车零部件出口企业来说,要达到国际技术领先水平,必须大量投资,进行技术开发,而同时也要减少其它开支。这样做虽然短期会很困难,但从长远考虑,自主研发应该是一种正确的选择。

  4.外汇风险

  外汇风险是指因汇率变动,企业以外币计价的资产和负债、收入和支出的价值量增加或减少,从而发生损失或收益的不确定性。这里是指,我国零部件企业在向国外出口零部件,应收账款按外币计价、人民币结算,但是交易达成后到款项的收进会有一个期限,在这个期限内外币与人民币以及一种外币与另一种外币之间的折合比率可能发生变化,这一变化对企业的生产成本、出口价格、盈利状况甚至产品的国际竞争力都会产生影响。

  随着我国出口数量的增大,外汇风险规避已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外汇风险规避的具体方法很多,例如,采用出口信用保险投保或选择套期保值的办法;在合同签订时尽量争取以人民币结算,或选择美元之类硬通货结算;采取即期信用证的方式以保证如期收费等。总之,我国出口企业应从自身的条件出发,选择适合自身外汇风险管理的特定措施,来实现既定的外汇风险管理目标。

  5.反倾销风险

  根据WTO的有关规定,当一国产品以低于正常价值的价格进入另一国市场,对贸易缔约方领土内已经建立的某项工业造成实质性伤害的威胁,或对其国内新建工业产品造成实质性阻碍,即构成倾销,应征收一定幅度的反倾销税。

  我国出口企业容易受国外反倾销诉讼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由于我国汽车零部件出口企业缺少整体规划,重复建设现象严重,所以很多企业产品相同或相似;加之开发的国际市场有限,所以当国内某企业产品进入某国市场后,国内相同产品的生产企业也会通过各种渠道、利用各种手段,纷纷涌入该国市场。这就不可避免地产生在境外相互压价等问题,使我国出口企业非常容易成为国外反倾销的对象。其次,我国汽车零部件出口企业大多采取成本领先战略,希望通过低价位迅速介入某地市场。最后,国外采购商为了降低采购成本,也肆意压价。

  一旦我国的汽车零部件受到某国的反倾销诉讼,无论我国零部件企业应诉与否,都将面临大量的人力、物力的损失。如果不应诉,只能让该产品退出该国的市场;若要保证市场的占有,则必须忍受反倾销税的惩罚。如果应诉,则必须按WTO规定的程序进行,而我国零部件企业凝聚力低,无法形成强有力的应诉联盟。所以,虽然我国对反倾销非常重视,但对一些具体工作则做得不够,企业又缺少熟悉反倾销应诉程序的人才,甚至没有较为完备的应诉文件资料,所以败诉的风险就很大。

  综上所述,国内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在出口零部件时会面临着比国内更多的风险,只有充分认识这些风险,才能实现对其有效的防范、控制或规避,从而谋求公司利益的最大化。

(值班编辑:吴奇)
最新通讯员新闻
信息检索
关键字
类  型
新闻阅读排行
本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更多>>运输刊物订阅
更多>>精品车辆
新闻回顾
更多>>专题新闻
更多>>通讯员列表
更多>>合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