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笔者在湖北省枝江市调研道路交通安全工作情况时发现,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和道路运输事业的的快速发展,道路通车里程、各类车辆及驾驶员数量急增。2009年,枝江市机动车新增14740台,达到99265台,比上年增长17.4%;新增驾驶员22034人,达到105309人,比上年增长26.5%。今年1-9月,各类车辆、驾驶员仍保持这种强劲增长势头。与此同时,道路交通安全事故呈大幅上升趋势。2009年,枝江市道路交通事故2023起,死伤1533人,直接经济损失177.1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2.3%、44.1%和101.7%。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道路交通安全监管体系不健全,未形成各级各部门各责任单位齐抓共管的局面。与道路交通安全密切相关的公安、交通、运管、农机、安监、工商等职能部门,尚未形成道路交通安全监管合力,责任包保到单位、到人、到车的道路交通安全社会化责任体系尚未健全,农村道路交通安全防控网络作用发挥不够。
二是公安部门“单打独斗”难于支撑。枝江市现有交警73人,平均年龄44岁,1997年以来不仅没有增加,反而减少了39人。警力与井喷式增长的车辆、驾驶员、交通安全事故极不相称。
三是道路安全设施不配套。尤其是硬化的通村公路面窄,弯道、临水、临坎路段多,加之警示标志牌、防护栏等不配套,存在不少安全隐患。
四是道路交通安全应急处理机制、投入机制不健全,缺乏反应灵敏、运转协调、保障有力的社会化保障机制。
五是适应新形势下车辆、驾驶人员零散化特点的交通安全教育机制不健全,大量私家车驾驶人员的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工作尚未有效开展。
道路交通安全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和谐稳定。大力推行“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单位全面负责、群众参与、全社会广泛支持”的道路交通安全社会化管理工作机制,已是势在必行。为此,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1、建立统一领导和整体联动的管理机制。各级党委、政府应切实把道路交通安全社会化管理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实行统一领导、统一部署、统一督查、统一考核,并严格实行“一票否决”。明确公安交警、交通、运管、农机、安监等职能部门是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的主力军,必须履行法定职责。明确各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本单位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第一责任人,切实加强对内部车辆和驾驶人的管理。
2、建立各司其职的社会化管理责任体系。实行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包保责任制,层层落实县(市)级领导包乡镇、包交通主干道,乡镇干部包村,村(居)委会干部包车辆、包路段、包驾驶人的包保责任,签订道路交通安全责任状,将路段管理责任到人,车辆管理责任到单位,驾驶人管理责任到村(居)委会、单位,形成县(市)、乡镇、村(居)委会三级联动,一级对一级负责的道路交通安全社会责任体系。
3、建立道路交通安全社会化管理保障机制。一是健全应急保障机制。设立各级财政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资金,建立各级医疗卫生、公安交警、保险部门道路交通事故“绿色抢救通道”,优先、快速、及时、有效地救治交通事故受伤人员。二是健全道路交通安全预警机制。建立道路交通安全信息社会通报制度,实行村(居)民红白喜事、重大活动用车报告备案,交通违法及肇事逃逸抄告通报,路况信息及气候状况预报提示。三是健全完善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经费保障机制。把道路交通安全设施建设、宣传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建立道路交通管理智能指挥系统,提高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的科技含量。加强道路交通安全建设规划和投入,保障道路安全设施与公路建设同步。四是适当增加公安交警编制和人员,解决其力量不足问题。
4、健全完善道路交通安全社会化管理监督机制。建立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社会举报奖励制度。统一举报方式和奖励办法,广泛调动社会群众的积极性,对重大交通违法行为、交通肇事逃逸、重大交通安全隐患进行监督举报。严格责任倒查制度,对发生特大道路交通事故、严重阻塞交通或因交通问题处置不当引发群体性事件的,依法严格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5、健全道路交通安全社会化宣传教育网络。各部门、各单位和各社会团体要设置交通安全宣传员。村(居)委会要建立健全各种宣传教育阵地,开展交通安全“五进”宣传活动。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把交通法律法规和安全常识教育列入各级学校的教学计划,大力开展“小手拉大手”的交通安全主题实践活动。同时,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社会宣传引导作用,在全社会营造“珍爱生命,安全出行”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