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道路运输网 >> 运输管理 >> 运输研究 >> 正文
湖北宜城发展道路运输 推进综合运输体系建设浅析
来源:中国道路运输网在线通讯员 宜城市道路运输管理所 刘其全 2010年6月8日13:39

    一、建设发展综合运输体系的意义

    综合运输体系是由铁路、公路、水路、管道和航空等各种运输方式及其线路、站场等组成的综合体系。发展综合运输体系是当代运输发展的新趋势、新方向,随着运输方式的多样化,发展综合运输体系可增强有效运输生产力,缓解交通运输紧张的状况。同时,按照各种运输方式的技术特点,建立合理的运输结构,可以使各种运输方式扬其所长、避其所短,既可扩大运输能力,又可提高经济效益。

    二、道路运输在综合运输体系中的定位

    在各种运输方式中,道路运输是基础性的运输方式,为其他运输方式功能的发挥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通过干线公路发挥“大动脉”的作用,又为其他运输方式提供集疏运服务,通过支线公路起到“微循环”的效果,是衔接铁路、水路、航空和管道运输,实现“门到门”的不可替代的运输方式。发展道路运输业是各种运输方式高效、快捷的重要手段,是人流、物流通向各种目的地的重要桥梁。

    三、宜城综述

    宜城地理位置:宜城地处鄂西北,区位条件优越,扼华北平原与江汉平原之咽喉,北枕中原大地,南襟江汉平原,东连江淮湖海,西托秦巴走廊,在方圆300公里范围内,有武汉、襄樊、宜城、南阳、安康、岳阳等现代化城市,辐射人口2亿多,自古素有“五邑要道,八省通衢”之称, 207国道、218省道、襄荆高速、焦柳铁路、汉江航道贯穿南北,250省道、306省道横跨东西,是华中、西北、西南和华南的交通枢纽,交通得“中”独厚,使宜城到北京上海广东成都西安实现了朝发夕至。
宜城农业情况: 2009年粮食总产达57.4吨,油料总产达7.4吨。被授予“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市”称号;畜禽养殖业迅速发展,省级标准化畜禽养殖小区达16个,新建襄大农牧、宏全牧业等5个万头养猪场,全市生猪养殖突破80万头,生猪远销广东、香港、上海等地;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创建了水稻、小麦、油菜等5个国家级万亩高产基地,“大山合”牌香菇畅销湖南、河南、四川、广东等10省百余个县市,远销韩国、日本、东南亚;襄樊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新增5家,发展22家,数量位居襄樊各县市第一,农业品加工转化率达72%。

    宜城工业: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6.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4%,税收增长30.5%,出口创汇增长9.3%,全市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0家,特别是葛洲坝水泥、安能热电等一批重点项目的投入运行,初步形成了我市工业经济多点支撑的格局。

    宜城道路运输现状:“十一五”期间,我市客货运站规划先后制定并实施,客货运站场建设有了明确的总体目标。以“两纵两横”(207国道、襄荆高速公路、随南省道、宜南省道)、“两大循环”(河东、河西公路循环网)为依托的干支相连、长短配套、遍布城乡的道路客 (货)运输网络基本完善,初步建立起与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现代化道路运输体系。

    四、建立便捷通畅高效的综合运输体系存在的问题:

    经过多年的发展,全市的道路运输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宜城的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也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中心客运站建设、管理、服务等配套功能相对滞后。站内站前交通秩序十分拥挤,不能全部容纳所有客运车辆进站发班,导致市区客车依路为市、乱停乱放等现象严重,并且由于该客运站位于闹市区,影响了城市交通秩序和城市形象。

    二是城市公交站点没有合理的站点停靠布局。目前已规划出宜城市出租汽车停靠点示意图和宜城市(一路、二路公汽)营运线路停靠站点平面图,已上报市政府。但是市内公交线网层次不分,客流覆盖范围不够,城乡交通衔接不顺畅,公共汽车、长途车之间缺乏换乘设施,急需规划合理的客运停靠站点。

    三是公路运输与其他运输方式之间衔接不畅。宜城尚无综合性码头,公路运输也没有综合性的物流园区和环城公汽,各自为战,自成一体,使公路运输与水陆运输之间无法形成有效、便捷的衔接。

    四是物流业发展缓慢。(1)物流经济建设和发展缺乏整体规划和目标。(2)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物流业建设与发展中的“结点”,即货运站和货运信息系统是工农产品销售的“据点”和“耳目”,而我市货运交易分散、不集中,货运信息化程度低,特别农产品交易最大特点是随季节性农产品上市,货运交易便自然、临时、依路而建,其交易地点分散、不固定,车主双方交易不方便,生意的偶然性、随机性很大,造成了很大隐患,同时也造成了农民对市场行情摸不准,销售渠道不畅通,对于外地客商来说,农产品的信息了解不全面、不及时,交易不方便。(3)我市交通区位虽然优越,人流、物流也比较活跃,但是我市的物流市场发展水平与我市的公路基础条件、工农业产业优势很不相称。货源虽然充足,但在我市还未培植一个运输大户,还未发展到一个运输大镇,其主要原因是现代物流网络没有真正建立,大交通与大流通没有得到很好的紧密结合。(先进例子:与我市相邻的枣阳兴隆镇是该市的运输产业大镇,全镇拥有大货车500多台(相当于我市货车拥有量的一半以上),客车40多台,从事运输产业的人员多达数千人,该镇以运输产业依托全市农业产业经济带,开通了运送粮食、瓜果、蔬菜至广东、广西、陕西等全国多个省市的多条运输线路,这不仅给当地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收入,而且还增加了可观的税费,可谓一举两得);(4)运输组织化程度低。在目前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市农产品运输交流由个体运输户占主导地位,个体运输户既是货物的运输者,又是货运信息的使用者,还是货物的交易者。由于我市农用运输占主要地位,其运输组织化程度低,向外输送货物量也相对较小,造成全市每年农产品外输,均由外地个体运输户占主导,因此,我市农产品外输的主动权由外地运输者掌握,使得我市物流经济基础不牢。

    解决这些问题的最佳途径就是走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之路,要在加快发展道路运输,实现各种运输方式的均衡、协调、可持续发展,建立现代综合运输体系。充分发挥道路运输道路运输的基础保障作用,是目前需要重点研究解决的问题。

    五、全面发展道路运输,力推综合运输体系建设发展

    国家“大部制”改革实施后,组建了襄樊市交通运输局,将原交通局、民航办的职责整合划入交通运输局,并赋予协调服务铁路、邮政等工作职能,这为构建区域性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明确了方向。我们如何把握这一机遇,找准定位,努力做好与其他运输方式的有效衔接,加快发展分工协作、布局合理、连接贯通的现代综合运输体系,为我市提供更加安全、便捷、经济、高效的运输服务。

   (一)加强横纵联系,形成局部货运枢纽中心支点

    以207国道改线为契机,突出加强客货运枢纽建设。207国道宜城段改线工程,是我市的一条外环路建设工程,绕城外公路北起小河镇联盟村西至鄢城办事处周岗村。207国道宜城段改线工程的建成,可使我市城区框架由原来的25平方公里扩大至40平方公里,城市框架扩大一倍,距铁路货运站距离缩短,使宜城公路运输与朱市、雷河铁路货运站场实现接轨,减少企业运输成本,推动企业发展。并借此重点调研周边县市矿石、水泥、化工产品运输运市场等,研究行业引导政策,积极探索和培育公路与铁路、水陆的零距离接轨的发展规划。

   (二)加快站场建设,提升运输服务能力

    一是合理规划一个管理、服务等各项功能与现代化城市相适应的一级汽车客运中心站,大力提高我市客运站点服务功能,彻底解决城区客运秩序混乱状况,缓解城市中心区交通压力。让所有从事客运班线经营的车辆都能进站营运,减少旅客换乘次数,方便群众出行。二是规划客运停靠站点的合理布局。
二是全面推进城乡交通一体化,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认真落实大力改善民生的要求,进一步加大统筹城乡交通发展的力度,以城乡交通一体化来引导和促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突出抓好农村客运站建设。基本达到每个镇都有一个客运站。按照更加便民、利民的原则,合理调整、改造、延伸客运班线,加密农村客运网络,不断提高农村客运班车通达的密度和深度,确保符合通车条件的行政村通车率达100%。

   (三)加快客运线路发展,构建四级客运网络

    一是加快超长客运线路发展。根据宜城市劳务输出情况,重点发展宜城至江浙等东部沿海省份超长客运线路,使我市外出务工、探亲的群众能够在家门口坐上客车。

    二是加快镇、村农村客运发展。在强调发展农村客运市场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的前提下,放开农村客运市场,凡是符合条件的公司和个体经营户均可经营农村客运班线。对于那些经营实践证明群众确有需要,且基本符合营运条件的社会自备车(面的、长安车等)加以规范和引导,严格核定其经营区域(从乡镇到行政村,从行政村到行政村,从行政村到村组),缩短行政许可期限,办理合法手续后,允许其合法从事农村客运经营。一旦超出其经营区域,运管部门将严管重罚,依据国家的法律、法规中未取得经营许可,擅自从事客运经营的相应条款,对其进行处罚,直至取消其营运资格,从而达到加快发展农村客运市场的目标。

    三是研究推进建立扶持农村客运发展的公共财政奖励制度,引导农村客运线路公交化改造,加快公交客车向农村延伸,不断提高城市公交出行比例。

   (四)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

    积极争取政府的推动与支持,以大型企业为主,逐步推进物流业的发展。引导交通运输企业通过整合、兼并、重组,组建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物流企业。依托农村公路和客运网络,大力培育培养面向农村的物流市场,包括农副产品和工业制品。大力培育宜城货运站,完善我市初级的货运交易体系。兴建和完善货运站建设就是在市区建立一个综合性的有形货运交易中心(货运站)为突破口,多个小型货运市场为辅,把货源(各乡镇办事处特色产品)、车辆引入场内,实现运力、运量、货运信息的最佳结合,为全市货运网络建设奠定基础,同时解决过往车辆配载、农产品输出和货源部门分割的问题。因此,要取缔城区各处的货车停放点,将车引入站场,以此营造市场,筑巢引凤,同时各乡镇办事处货运信息(机构)引入交易中心,达到以货引车,这样就形成依托各线的农(副)产品基地,发挥货运站集散集中的功能,将我市丰富的产品销售到全国各地,使我市的物流业展翅高飞。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值班编辑:Online Team)
最新通讯员新闻
信息检索
关键字
类  型
新闻阅读排行
本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更多>>运输刊物订阅
更多>>精品车辆
新闻回顾
更多>>专题新闻
更多>>通讯员列表
更多>>合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