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 Road Transport Academy
[江苏]浅谈”互联网+”与高速公路交通管理
来源:中国道路运输网在线通讯员 张云淼 2016年5月26日15:17

  2015年3月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计划。我大队李强副大队长在当年4月也就 “互联网+与科技强警”这一话题做了有益的探讨。一年后的今天,我们试图再谈“互联网+”,就“互联网+”思维下的高速公路交通管理工作谈谈我们一年来的思考所得。

  我国高速公路发展到今天,各项管理日趋成熟,如果没有网络时代的到来,高速公路对国家贡献可以说是成绩斐然,但随着“互联网+”时代到来,传统管理模式已不再适应新的社会发展要求,高速公路要想继续发展就必须要走信息化、智能化的管理模式,真正实现人、车、路、网诸多元素的融合统一、协调发展,通过公平公正严格认真地对待每一次服务,让每一位交通参与者都能体验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治理念,真正做到执法有抓手,违法无出路,守法有尊严。最终实现安全、畅通、高效的高速公路管理目标。

  一、让问题消除在卡点之外

  目前,高速公路各收费站对出口管理明显优于进口管理,出口超载车辆不但要核对路线,还要附加惩罚性收费,但是进口就是一个取卡程序。若有交警在现场,也只是对少数有明显违法行为的车辆进行例行查处,但对一些现场很难消除的违法车辆,只能处罚后将其驱离高速公路,但是交警一旦离开现场,驾驶人又会将车悄悄驶入高速公路。这种单靠交警一家有限、被动的管理,很难取得长期效果,如果把不放跑一辆逃费车,改为不漏进一辆问题车,高速公路整个管理效果将会实现质的飞越。如何实现对收费站进口管理,有以下几点可供参考:

  (一)进口通道安装地磅和红外线设备,加强对车辆载货的管理。

  现在各地有不少地方开展治超活动,但是效果很有限,每次治超都会有货运驾驶员不配合,导致警民矛盾加深,同时带来道路后方的拥堵,也常引起过往司乘人员吐槽抱怨。

  在平时执勤中民警和货运师傅交流时得知,他们也不希望超载,问题是你不超载别人超载,守法运营利润微薄,无法与超载车辆竞争,这样超载就成了恶性循环,难以根治。如果能在所有的进口实施全天候机器检查各类三超车辆,只要车辆超载仪器就会发出警报,收费栏杆自动放下,拒绝为三超车辆放行,随着时间的推移,驾驶员、车主、货主也必然按照法律的要求行事。

  从预防事故的角度来看,拒绝三超车辆上高速也很有必要,就是高速公路超载车辆极易引发散落物事故和低速行驶导致的事故,这类事故要占事故总量的一成多,其危害性不可小视,其源头就是收费站对进口车辆管理不严,对于那些违规装载的车辆限入的力度不够,路上一旦出事就找交警,因此,我们交警要和路政、高速公路经营单位联合治理,全面查处,要在每个收费站成立联合指挥部,对于发现的问题及时归类处理,减少相互推诿,提高办事效率。

  进口通过改造后,限制了各类非法载货车辆的进入,规范了货运秩序,提高了执法威信,同时也大大降低事故成本和道路养护成本。

  (二)增设二维码、酒检仪,强化人车信息的智能提取

  交通管理主要是对人、车、路的管理,要想取得交通管理的良性发展,就必须将人、车、路全面融合,怎样才能融合呢?只有将各类信息传递到一个合法有效的平台,再由平台整合信息,对人、车的合法性进行检查,对有问题的驾驶人和车辆,系统自动反馈给驾驶人及时退出高速公路收费站。

  在人的因素中,驾驶人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然而当前对驾驶人的管理主要通过路面交警随机抽查的方式进行,很难对驾驶人进行全面掌控,这样就导致一些驾驶人心存侥幸心理,伴随着违法行为上高速,大多数交通事故或多或少都与这些违法行为有着因果关系,如果在上高速之前将那些无证的、假证的、过期的、吊销的、准驾不符的、新手单独上路的、疲劳驾驶的等驾驶人排除在外,那么高速公路上的危险也就少去一大半。

  车的管理主要有车辆登记信息、年检和保险情况、车上载人载物等情况。在平时执勤中我们发现一个现象,少部分车辆违法行为是由于驾驶人疏忽大意造成的,但是大部分违法行为是驾驶人故意的或者是有意放纵的。如车况不佳、年检、保险过期,如果把每个收费站的进口改造成一个简易的小型车辆检测站,只要一上线主要问题立马在前面的显示屏上显现,让问题车退出收费站,经过整改再次上线合格后再予以放行,久而久之,车主、货主、驾驶人熟知车辆必须经过机器智能检查合格后才能上高速,驾驶人在上高速前必定会变被动检查为主动排查,减少了路面交警执法时遇到的阻力,交警则可以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服务群众、提高业务能力上来,而不是把基层民警推向驾驶员的对立面,造成交警查得越严群众闹得越凶的管理怪圈,相反,如果交警能够及时提出整改建议,帮助驾驶员安全驾驶、合法驾驶,将会全面提高交警队伍正能量。

  目前,驾驶证、行驶证、年检标志、保险标志都是纸质卡片,都不能用仪器智能快速采集,这种状况严重限制了交管工作的发展。怎么办?一种是彻底换证,另一种是原有证件升级。彻底换证就是更换成身份证模式,在证件内增设芯片,外部增加二维码图片,头像图片与身份证照片一致,便于机器快速读取和扫描,也便于收费员快速辨别本人,对有异议的输入驾驶人手机识别码辨别;原有证件升级就是在现有证件上打印大号专用二维码。将二维码张贴在前挡风玻璃上,当车辆经过收费站时,摄像头分别扫描车牌号和各类证件的二维码,与系统进行检索比对。短期内可向社会提供二维码生成平台,驾驶员根据自己提供的信息经过后台比对无误后将生成的二维码下载打印,张贴在车窗右上角。另外,在收费站窗口附近再设置一个酒精检测仪,驾驶员打开车窗取卡时,一旦有酒味仪器立即报警,及时通知交警进行处置。

  (三)升级收费卡,强化一卡融合信息共享

  一卡在手,说走就走,曾经是多少人的梦想,现在可以说这不是梦想,完全可以实现。既然高速公路通行卡卡内有芯片为什么不把驾驶人信息、车辆信息、载货信息一起整合到通行卡内,未来的通行卡要像手机一样具有导航、定位、报警、监控、通讯和自动支付功能。要实现这个目标就要将驾驶人信息、车辆信息和保险信息融合到收费系统中。这样才能够实现一卡在手,说走就走,违法记录,绝不放过。

  针对现在部分车主已经安装了ETC,这种不停车收费系统虽然方便了广大车主,但是交警在对此类车辆检查相对较少、难度较大,在车辆经过ETC时,如果能自动读取车辆信息、驾驶员信息、通行和违章情况,如果遇到问题ETC自动报警,栏杆拒抬。这种ETC在办理时就应该安装好车辆信息内设芯片式驾驶证插卡槽,驾驶员插上卡后ETC才能启动,对于不同级别的驾驶员会分类设置,准假不符自动报警。同样的道路,ETC上也可以安装有定位导航等功能,当车辆经过严重的撞击后ETC会自动报警,高速交警指挥中心根据ETC传回来的信息寻找车辆位置及时通知交警赶赴现场,也可调取驾驶人手机信息进一步了解情况,同时调取相应路段的视频监控核实。

  另外,从人性的弱点来看,凡是板子不一定能打到自己身上的,当事人就不会认真遵守,从驾驶证记分制度来看,非现场执法存在不小的漏洞,违法行为与违法人不能有效匹配,买分、卖分现象屡禁不止,但是我们确实拿不出有效的证据证明行为当事人,最后,也只有默许不确定的人来处理违章。如果有驾驶人的过境记录与违法时段相匹配,那么具体的交通违章就可以由过境的驾驶人负责。这样可以有效治理开着他人车辆到处违章的现象发生。

  二、把险情控制在初始状态

  目前,我省京沪、沪宁等高速已经可以监控全覆盖,其他高速也将逐步实施监控全覆盖改造。利用视频监控系统,可以第一时间发现路面险情,及时安排力量加以处置。但在监控盲区、恶劣天气和夜间能见度较差的情况下发生险情只能等待当事人或过往人员报警,那么在等待的时间段内就很有可能发生次生事故,如何快速得知险情是高速公路管理难点。通过学习我认为有以下几种方法可供选择:

  一是开通96122或者122报警电话奖励机制,当路人发现有车辆停在行车道、应急车道上后方无警示标志无救援力量在现场时,这个电话的真实性一旦经过核实就可以返充部分话费作为奖励,如果有现场清晰图片可以提高奖励。

  二是开通96122微信公众号。目前,贵州、辽宁等省已经开通了本省的96122高速公路报警或者救援平台。我们的建议是整合资源开通类似110报警电话一样的全国96122平台。当事人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报警,求助,在微信传递时可以随时查到当事人发微信时的微信地址,当然时间可以立即反馈,然后在微信公众号里设置一个操作流程,把照片怎么拍摄,服务种类的选择都有明确的标识,同时要求绑定手机号,一旦当事人路上遇到事故,讲不清楚位置时,只要按照公众号的流程就能够自动发送时间地点到96122后台,通过图片识别判断各方车辆的号牌、车型、车上货物以及事故故障所在车道情况,对于可以撤离现场的事故,后台自动提示各方当事人到指定的出口或者服务区处理,后台通过当事人反馈的情况及时在监控中寻找、根据问题的种类增派救援力量,也可以将事故现场的位置、时间、现场图片、监控视频及时转发给处置民警,民警通过痕迹查验、当事人询问和指挥中心传过来的信息高效准确作出事故处理,根据过错开具处罚决定书。

  三是在重要节点加大管理力度,高速公路各个进出口是各类交通事故的高发区,经常会出现车辆停在分流岛问路、休息,虽然部分路段增加了抓拍系统,但还有不少车辆特别是新手和外地驾驶员还是会在此停留,这些人看到监控摄像头有时会立马低速拐进主线行车道,这样容易让后面的来车措手不及,造成事故,最好在分流岛处设置一段高密度的隔离桩,将车辆引导到应急车道进行30-40米的直线加速,然后再并入主线,这样不仅使驾驶人能看到后方来车,合理选择并线时机,而且提高了车辆并入主线时的速度,一般车辆在加速区加速后可以将速度提高到30-40公里每小时、这种速度相对减小了主线上的速度差;对于后方来车提前观察到前车的意图,提前做好减速和避让的举动。在现实操作中一些大型车辆通过加速区时有点困难,可以将分流岛附近应急车道适当拓宽,同时,以防隔离设施损坏、丢失、被人为撞倒,可以将隔离桩设计成固定防撞发光的泡沫桩。

  四是在高速公路容易发生事故的路段设置远程遥控示警桩,一旦监控中发现车道内发生事故,立即启动远程示警设备,在事故后方封闭事故车辆所占据的车道,并在更远的后方可变情报板上提示路况信息,提醒后方来车降低车速、注意避让,这种远程遥控示警设备可以是固定在护栏上,或者在路面预埋远程遥控示警设备,当发生事故时及时启动封闭相应的车道,比如在隧道入口处、桥梁端点外、弯道起点处、坡道顶端、容易积水处、经常分流封道处、经常是事故险点和封道难点路段,这些路段都可以设置预埋式远程遥控示警设备,一旦发生事故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在后方封闭现场,可以有效的降低二次事故的发生,这些设备可以用泡沫或者海绵做成隔离桩的样式,内部再按上抗重车碾压的LED灯带或者荧光系统,就算有车辆从上面压过去也会很快弹起来恢复原样,对车辆也不会造成什么损伤,现场恢复正常后按照相反的顺序自动收回隐藏。

  五是融合电子导航地图。现在不少年轻的驾驶人驾车出远门时都爱用导航,比如使用百度地图选择好路线后会自动提供多条路线供选择,那些拥堵路段会实时更新,前方如果有拥堵,系统会及时提醒驾驶人是否更改路线。如果我们高速公路上发生的各类险情可以第一时间传递到百度地图上,凡是经过险情路段的车辆,导航会提前发出警报,提醒驾驶人改变路线或者注意避让。我们也可以通过百度地图获取路上拥堵信息,这是一个多赢的局面,一旦实施全体受益。

  三、把教育设置在优先环节

  经过30多年的高速发展,中国已经从自行车王国变成汽车王国,但交通安全意识却没有跟上时代的发展,我们教育的潜意识还停留在上个好学校、考个好成绩,找个体面的工作,但通过许多事故案例证明并不是那么回事,往往安全知识比文化知识更重要,生活习惯比个人能力更重要,生命权比任何权利都重要。如何提高交通安全教育效果,我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尝试:

  首先是交通安全教育要进学校。让孩子和家长认识到学习交通安全知识的紧迫性、遵守交通安全规则的重要性。自从交通安全宣传纳入各级政府考核内容以后,现在的交通安全宣传较以往有了很大的改善,但仍不能与文化课的重视程度相比。我们有的家长宁可花费几百元一节课的费用让孩子参加兴趣班、补习班,也不愿意把时间放在免费的常用的交通安全课上,许多家长认为交通安全课不是考试内容,也没有强制性学习的要求,学与不学一个样,学校一切围绕考试的指挥棒走。另外,对交通安全较为重视的学校每年会请交警上交通安全课,但大多数也只是泛泛而谈,没有精辟的课件,没有实际的演示,没有课后作业,更没有每学期一次的交通安全考试。但是,交通安全无小事,家长、学校和社会都要重视,学校和政府应当将交通安全教育模块化、市场化,通过向社会招标购买课件或者请专人上课等形式开展。

  其次,驾校对每一个驾校学员不仅要严格把关、还要提供学习参考,交管部门应当把精通教学、有多年交管经验的骨干民警送到驾校当指导和考官、要把高速交警、城区交警、乡村交警等一线民警与学员交流交通安全知识经验,而不是上课就是放一盘碟片、读一本书,提高网上自学系统的质量,将网上驾校内容更新,开辟学员疑惑解答区、经典课件学习区、典型事故播放区等等,可以向社会购买优秀教程,这些课要让驾驶员学以致用。

  再者是要增设紧急情况处置试验区。现在的驾校把雨天路况、夜间路况、冰雪路况、高速路况等容易发生事故情况都不作考试要求,新手上路只能充当人肉靶子。我们交管部门可以联合车险行业、教育部门、汽车生产商制作一个汽车碰撞试验区、险情驾驶体验区,每个驾驶员在毕业、换证、发生12分以上违章时必须参加险情驾驶考试。每年对驾校进行考核,凡是发生因为交通事故判刑的驾驶人,必须倒查驾校,作出降级处理。

  以上是我个人一些不太成熟的观点,随着未来科技的发展,一些观点也会被否定和遗弃,但推动高速公路的良性发展的主题不会变,安全、高效、畅通、智能的理念不会变。

(责任编辑:张海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