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道路运输网 >> 运输管理 >> 运输研究 >> 正文
[江苏]城乡公交一体化绘就“行有所乘”新图景
来源:新华日报 2010年12月9日9:52

    在辐射广袤的江苏大地上,一幅“行有所乘”的民生新图景,正在加速铺展。许多到过江苏农村的人,都由衷地感受到,江苏城乡客运一体化的格局,大大提升了广大百姓的幸福指数,生动诠释了城乡协调发展的成果让人民共享的核心理念。

修“路”建“站”,构筑城乡客运一体化大平台

    城乡差距,一个直观的表现在于交通基础设施的“落差”。江苏城乡客运一体化发展的大手笔,正是从这一点破题。

    “道路者,文明之母也,财富之脉也”,这是孙中山先生于1924年在其手订的《国民政府建国大纲》中的讲话。只有先把路修好,才有可能实现“车有所达”,“行有所乘”。

    近日,盐城市开建了高速公路连接线“苏北第一环”快速路网,使得该市普通百姓出行“望高速而叹息”的局面画上句号。盐城围绕所属县(市、区)全部实现半小时上高速的目标,构建城乡一体的交通体系,建成城乡1小时快速交通圈。

    据了解,“十一五”期间,全省完成投资301亿元,新改建农村公路42685公里,完成公路桥梁改造任务9044座。提前三年实现了交通运输部提出的“到2010年东部沿海地区所有建制村通等级公路”的奋斗目标,3.4万个农民集中居住点实现等级公路通达,超额完成“十一五”建设规划目标。

    在江阴市周庄镇,那漂亮大气的农村客运站,俨然已成镇区一景:这座2009年6月建成开放的农村客运站,占地16亩,主体建筑面积2260平方米,站内配套候车大厅、调度室、休息室等,包括农村客运、城乡客运和长途客运车辆都在这里停靠或始发。

    目前,全省1018个乡镇共有农村客运站610座、近7000个城乡客运一体化候车亭,100余个乡镇客运站开通了联网售票。通过构筑覆盖全省、辐射市、县、乡、村的公路客运节点网络,畅通了城乡客流、物流换乘和交换渠道。为此,省交通运输厅专门补贴3亿多元,用于全省农村客运站建设,直接拉动总投资近13亿元。

    服务民生,永无止境。“十二五”期间,省交通运输厅还将加大农村公路、桥梁、安保设施的建设和改造的补助力度,建设改造农村公路2.5万公里,新改建农村公路桥梁6000座,为全省镇村公交和城乡客运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到2015年,全省农村乡镇客运站达到700个,占乡镇总数的70%。

改革创新,探索城乡客运一体化多路径

    12月8日,崭新锃亮的不锈钢亭台,65岁的王老太太一边挎着篮子,一边瞅着公交牌,不一会儿一辆绿色空调车驶来,她信步上车,投上一元硬币……这情景在城市并不稀奇。但是,这座公交站的背景,却是一片农田。

    这只是溧阳至社渚公交线的一站普通场景。目前,溧阳市已开通16条市镇公交线路,开辟了26条镇村公交线路,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的城乡客运“溧阳经验”正越来越引人瞩目。

    如何让镇村公交开得起来,并且能长期开得下去?溧阳主要抓了两点。

    一是政府补贴。镇村公交的公益性票价,使镇村公交不可避免地出现亏损。为保障这项利民之举真正落到实处,溧阳市给予了充分的财政倾斜:在政府给予每车1/3购车补贴的基础上,对企业经营性亏损部分给予全额补贴:市财政和审计部门以对各条镇村公交线路的营运成本和经营状况作出的审核结果为依据,对亏损部分发放全额补贴,从而解除了镇村公交经营单位的后顾之忧。

    二是黑车“漂白”。在镇村公交开通之前,很多人担心,黑车司机可能会对镇村公交采取“堵截”。但,溧阳靠制度设计的创新,圆满解决了这一难题。原来,这里通过考试招聘,将70%以上的黑车驾驶员招过来开镇村公交,双方签订长期劳动合同。司机陆志平告诉记者:“我以前开的就是黑车,每天就在街上打转拉客,经常担心受怕。如今在这里开车,每月工资2000元左右,公司还交‘三金’,内心很舒坦。”溧阳“漂白”黑车的探索,引起了一直在寻找治理黑车之策的上级交通运输部门的关注。

    不仅溧阳,句容、吴江、江阴、江宁、如皋等地在积极推进农村客运通达工程的基础上,超前谋划、积极探索城乡客运一体化发展,形成了“镇村公交”、“区域公交”、“全域公交”等城乡客运一体化发展新模式,成为当地政府服务民生的一大亮点。目前,全省16601个行政村,开通农村客运线路2185条,通达行政村15731个,通达率近95%,日均行驶里程346万公里,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了安全、经济、便捷的运输服务。

    如今,“工作在城里、生活在农村”,“家在城里,田在农村”已经成为城乡居民新的生活方式。而这样变迁,离不开江苏率先探索城乡公交一体化作出的贡献。

从“哑铃”到“蜂窝”,绘制城乡客运一体化新蓝图

    谋划“十二五”,江苏交通明确提出力争率先实现交通基础设施现代化、力争率先建成综合运输体系这一目标。城乡客运一体化,如何在这一大局中有所作为?

    “在加快‘大网络、大通道、大枢纽’建设的同时,坚持‘行有所乘’的发展理念,面向农村、融入农村、服务农村,通过大力推进城乡交通统筹发展,使综合运输体系的‘毛细血管’与主动脉更加衔接顺畅、运转高效,更好地服务城乡发展一体化。”省交通运输厅厅长游庆仲说。

    先建起一个个“哑铃”,最终联网成片,形成一个大“蜂窝”,是我省确定的“镇村公交”最鲜明的发展路径。据介绍,所谓“哑铃型”的网络结构,是指城市和镇村两端以公交运营模式为主,解决基本公共服务,县乡作为中间衔接以公交化改造的班线运营模式为主,市场化运作,三级网络无缝衔接。而最终目标,则是通过若干个“哑铃”形成“蜂窝型”的城乡客运一体化网络。“从现阶段来看,‘哑铃型’的三级网络是最简单、最经济、最可行的发展模式。”交通规划设计的专家如是解释。

    为实现这一目标,江苏为城乡客运一体化制定了新的“时间表”

    到2013年,全省除岛屿村外所有行政村客运通达率100%;

    到2015年,全省50%的乡镇实现村村通公交;


    到2020年,全省全面实现城乡客运一体化。实现客运服务全覆盖,城乡居民单次出行直达各乡镇,农村居民一次换乘到县市。

    为此,江苏下达了推进新一轮城乡客运一体化发展的“任务书”在加快继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改善和提高农村公路通车条件的同时,整合城乡客运系统资源成为实现城乡客运一体化发展的另一有效方式。

    整合经营主体、整合运营网络、整合跨区域线路……大江东去浪淘沙,风物长宜放眼量。在城乡客运一体化道路上已然领跑的江苏建设者,正朝着更宏伟的目标继续奋进。他们,只咬定一个坚定的信念:让广大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一样“行有所乘”。他们,永远“在路上”……

(值班编辑:海东)
最新通讯员新闻
信息检索
关键字
类  型
新闻阅读排行
本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更多>>运输刊物订阅
更多>>精品车辆
新闻回顾
更多>>专题新闻
更多>>通讯员列表
更多>>合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