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实施城乡客运一体化发展战略,将为重庆新一轮的跨越发展和实现“长江上游综合交通枢纽”、构建“畅通重庆”增添新活力。
一、城乡客运一体化的背景和意义
设立直辖市以来,重庆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但城乡二元结构特征仍很突出,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库区、大山区和民族地区于一体的基本市情尚未根本改变,客运市场也明显呈现出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所以,城乡客运一体化是推动城乡统筹发展的客观要求;城乡客运一体化符合城乡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城乡客运一体化是交通客运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城乡客运一体化是建立综合运输体系的有效措施。
二、我市城乡客运一体化目标和原则
发展目标: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发展目标就是实施统一、协调、高效的城乡客运综合管理体系,以先进的管理技术为手段,以完备的交通法制和体制为保障,充分发挥政府、市场、企业的三方作用和组合优势,优化客运管理体制,理顺企业运行机制,布局完善客运站场,构建城乡道路网络,使城乡客运网络高效运转,逐步形成公平、公正、有序竞争的城乡客运市场,达到城乡客运资源共享,运力结构明显改善,服务水平显著提高,服务方式灵活多样,城乡客运衔接无缝,城乡居民乘车方便快捷安全舒适的城乡客运管理和运营体系。
基本原则: 利民便民原则;效率和公平原则;市场主导原则;因地制宜原则。
三、构建城乡客运一体化面临的困难
道路设施薄弱。公路等级低、路况差、通达深度不够,公路基础设施养护较为粗放,养护体制不顺、机制不活,养护管理不适应公路健康发展要求,总体来说,道路设施服务保障能力还有较大提升空间;客运换乘枢纽缺乏。长期以来,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一直存在重通道、轻枢纽的现象,无论城市公交换乘枢纽还是长途客运站、乡村客运站都存在空间布局不合理,且数量非常缺乏的情况,阻碍线网优化布局结构;同时受传统管理方式影响,城市道路上运行的公交与外围乡村公路上运行的班车分别建设服务自身的交通枢纽,致使各类客运枢纽相互间衔接不够顺畅的问题,不但给居民出行带来不便,更加大了综合运输成本,降低运输效率;规划不统一。
目前公交规划、班车农客规划仍各为体系,并未考虑两种客运方式一体化发展的问题,同时综合运输等一体化规划缺乏,为后续一体化工作的开展和实施增加了困难;出行特点不同。城市居民公交出行与乡村居民客运出行需求和客流特点存在较大差异。不同的出行需求特征,决定了城市和乡村客运组织方式和运营模式将存在巨大差异,这也成为客运一体化组织和管理的难点;行业政策不一致。
由于体制等原因,公交与班车农客在政策及管理等方面存在很多差异:一是行业管理政策不一致;二是优惠政策不一致。这些差异导致了行业在管理方式及企业运行模式的巨大差异,也客观引发公交和班车在一定区域内混营时,产生矛盾纠纷和不公平竞争;企业集约化管理水平不高。无论公交客运企业还是班车客运企业,都存在企业主体偏多,实力偏弱的问题,尤其在区县客运市场中表现更为突出。即使在经济较为发达的主城区,大集团的组建也带来了企业管理层级过多,管理成本较高的问题,企业管理水平提升受到制约。
四、城乡客运一体化探索模式
在模式选择方面:在经济实力和城镇化程度高的地区鼓励推行城乡公交一体化;在具备一定经济基础和核心区域城镇化较好的地区,分别发展城区公交和乡村班车农客,在一定时期内引导公交和班车农客并存和谐发展,通过换乘实行一体化;在经济实力较弱、市场较不规范的地区,通过培育公交客运、规范班车农客市场,实现城乡居民出行的便捷化。当然,三种模式之间既是递进关系,也是并存关系,在一定区域内,可能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就要求交通管理部门必须认真细致的分析本地客运市场和本地区经济能力,实事求是的选择适合本地区的一体化模式。
通过公交全覆盖模式,实现客运一体化
实现方式:在区域内逐步退出班车(含农村客运)线路和运力,并同步增加公交运力和线路,提高公交覆盖面积,增强公交服务能力;在运营主体、运营模式、服务方式、票价福利等方面上全面实现一体化,甚至同质化。
建议措施:一是企业整合。对国有企业实行产权资产划拨方式,整合市场主体,将外部矛盾转化为企业内部资产管理问题;对民营或外资企业,采取收购、重组、兼并等市场化方式,尽可能减少区域内经营主体,为有序竞争奠定基础。二是车辆更迭。对经营年限长,不符合公交客运标准的车辆到期退出或有补偿的提前退出;对符合条件的车辆进行荷载人数、营运证件、产权变更等手续的完善;三是线路优化。对原有线路采取合并、延长、调整、新增等方式,根据客运换乘站场基础设施及客流特点,构建高效、便捷的线网结构;四是人员分流。由企业、政府、社会多方共同完成调整过程中的人员安置工作,避免群体稳定事件的出现。五是站场建设。加快各类公交站场规划的落地,推进核心区长途客运站的外迁和向公交站场的转化,为线网优化奠定基础条件。
适合区域:主城绕城高速公路以内区域、渝中、江北、双桥等城镇化率高的区。
通过公交班车换乘模式,实现客运一体化
实现方式:在辖区内,依地域或历史沿袭划分公交客运区域和班车客运区域,执行各自管理政策;同时通过统一规划布局线网,实现班车客运线路及公交客运线路的无缝衔接,通过配套建设换乘设施,发挥客流聚集疏散功能,实现城市和乡村居民通过一次或二次换乘到达目的地的目标。
建议措施:一是加快城区换乘枢纽及站场的建设,在区域内普遍现有长途班车客运站的基础上,采取新建或改建的方式,增加换乘点的布局,为一体化线网布局奠定基础。二是科学划定、不断调整公交、班车运行区域,综合考虑本地区城市规划、客流需求、企业意向及下一步客运一体化布局战略,划定并不断修订公交运行区域和班车运行区域及换乘区域布局;三是制定公交、班车混行区域的政策或指导意见,引导企业在现有部分行业政策存在差异的情况下,和谐相处,平稳运行;四是加强企业主体整合力度,在维持现有公交、班车运行的基础上,引导公交企业和班车企业之间加强整合,提高企业集约化公司化程度,也为下一步线网调整奠定企业主体基础;
五是以满足群体出行需求为出发点,试点创新公交班车化运营和班车公交化运营两种模式。
适合区域:绕城高速公路以外,仍有大面积农村区域的主城区部分区及组团卫星城;两翼区域性中心城市、客运市场较为规范的区县。
通过培育道路客运市场,实现出行便捷化
实现方式:规范发展本辖区班车客运市场,重点扶持农村客运市场;改革和培育城区公交客运市场,实现城乡居民出行有车可坐出行便捷化的目标。
建议措施:一是提高行业管理水平,制定符合本辖区道路客运发展政策,引导班车(农村)客运市场和企业做大做强;二是在辖区的城区,改革改造各类环城班车、面的、人力三轮车,打击整顿黑车等事实上承担公交客运性质的各类运输方式,培育本辖区公交客运市场,并积累管理经验;三是引进主城或周边先进区县的企业或人才,以他山之石,攻本地之玉,总结吸收经验教训,加快发展步伐;四是实事求是地发展本地客运市场,切勿拔苗助长,过分求快而导致本地财政负担过重或客运市场不稳定。
适合区域:城镇化率低,财力较弱,客运市场不规范的部分远郊县(自治县)。
综上所述,重庆城乡客运一体化改造工作是具有坚实基础,已经、正在和即将实施的工作,这既蕴含着市委市政府坚持科学发展、执政为民的情怀,也凝聚着重庆交通行业和社会各界的心血,尽管要实现城乡客运一体化,无论在概念深化、方案制定、实施措施等诸多环节中仍存在很多问题,但城乡客运一体化是顺应了时代,契合重庆发展的必然趋势,只要政府重视、规划先行、设施完善、政策优惠、模式得当,这项功在当代,利在百姓的改革创新之举就一定能顺利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