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大金龙实现销售客车12000辆,同比增长20%,远高于行业平均增幅。不管是终端用户还是业界人士,2012年都感觉到了大金龙全新的士气和凭借科技带来的魅力。这些业绩的取得自然是全公司上下齐心协力的结果,但其中一个令大金龙自豪也让外界惊讶的“杀手锏”,却是汽车电子首席工程师陈晓冰博士及其带领的团队为大金龙研发出的诸多创新成果,这些成果,使金龙产品呈现出与竞品强烈的差异化。“智驱”、“节油驾驶提醒系统”、“车道偏离报警系统”……一个个名词逐渐为我们熟知。
这些生冷的技术名词之所以能被熟记,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这支团队的领头羊陈晓冰博士可以走到前台,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听者深入浅出地讲解技术原理及在实际应用中所能够产生的效益。用户先是听懂,然后认可,再接下来自然是购买。他们用对产品的接受来表示对这位才华横溢的年轻工程师的认可,用“陈博士”这个称谓表达对科技与知识的敬意。公司领导也屡次听到客户反馈说,“你们那个讲起技术和产品两眼就会放光的小伙子真不错。”
大金龙新科技研究发展部陈晓冰博士
能听善讲 言之有物
中国老话讲,“好人出在嘴上,好马出在腿上。”与陈晓冰面对面时,《商用汽车新闻》记者开门见山地对他说:“好口才帮了你的大忙。”他微笑,但并不全认可。“我一定会去讲人家感兴趣的东西,交流的内容一定要‘有营养’,不然没意思。”的确,听众愿意听陈晓冰讲他的思路和产品,原因在于他讲的有内容,务虚的东西少,务实的东西多。即使是面对不同的听众讲同一个内容,他每一次讲的内容也不尽相同。“我会根据客户的不同类型和需求调整修改介绍材料以更加符合他们的关注点。更重要的是大家的时间都是宝贵的,没有人愿意听一些无关痛痒的或是轻松就能够在网络找得到的内容。”陈晓冰强调。
“言之有物”是演讲的较高境界,一般人不具备这种能力。陈晓冰这种能力的具备或许与他高考和大学的经历密切相关。
1977年出生的陈晓冰天资聪颖,家境良好,从小学到高中他都走得顺风顺水,直到1996年高考时遇到了算是大的一次挫折。因为中暑,他高考失手,没能考出预想的好成绩。“高中时我比较内向,与现在的我有些不太一样,妈妈甚至担心我会走不出高考失败的阴影。”那一段日子,挫折迫使他反思自我,《读者》中的哲理文章帮助他走出阴影。“要真实地对待自己,时刻面对内心的真实想法。对于自己的人生,几年后我要达到什么状态,有个大致的规划和想法,然后就朝目标努力。虚的东西都是不行的。”没考上志愿中期望的高校和专业,陈晓冰到了南京东南大学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他非常用功,入学成绩全班最后一名的他第一学期期末就变成了全班第一名。“那是急于想证明自己。现在想起来,总感觉只要有能力总会有机会展露出来的。因此只要是真实的自己,就没有问题。”他一直在向《商用汽车新闻》记者强调。“那时候我给自己施加的压力确实还蛮大的。”读书期间,他拿了非常多的奖学金,累计有3万余元,这在上世纪90年代末是个不小的数目。大四第二学期,他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保送研究生资格(硕博连读),专业为汽车智能系统。
不仅学习成绩优秀,陈晓冰社会实践也做得出色。“为了能够更好地打工,我用心学了9门程序开发语言武装自己。研究生期间经常到南京珠江路帮各种公司画电路、编程序,甚至有时一天打三份工。最多时一个月能赚15000元,然后就请同学吃大餐。那时我看得很透,钱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想多些实战锻炼。我与同学分工,互相协作,配合非常默契。毕业时,我就已经能够独立开发一套中等规模的软硬件系统。有人说我有自信,自信心都是一步一步积累起来的,这可以说是一种支持我坚持的心理能量。”本科毕业论文答辩时的经历,让陈晓冰记忆犹新——毕业设计做得非常棒,但是在答辩时表述得不好,答辩效果很不理想。他感觉很委屈也很不甘心。导师告诉他,你是做了很多东西,但是别人对你所做的事在很短的时间内并不了解,你一定要抓重点,注意表达的方式方法,让人理解接受。“我真的很感谢张为公老师,他告诉我哪里有缺失,指导我该如何改进提升。”也正是这次经历让陈晓冰明白,好的东西也要有恰如其分的表达。
以身作则 有效沟通
博士快毕业时,陈晓冰拿到了一项部级二等奖和一项市级二等奖,这又为他的履历加分,很多单位都向品学兼优的他伸出了橄榄枝。读研究生那几年他在南汽做项目,一天凌晨,时任南汽高级顾问的何泽民博士从外地飞回南京,回办公室拿材料,看到陈晓冰还在加班,非常感动,决定培养扶持他。“何总问我工作后想做啥,我说想做汽车电子,他说那就先到汽车电子企业去。他甚至亲自带着我去拜访一些企业的总经理,引荐我。我一直很感谢,对他心存感恩。”按何泽民博士的指引,陈晓冰毕业后选择了厦门一家从事车载电子设备的公司作为第一份工作,短短3年时间,从优秀新人到技术标兵、工程师、项目经理、部门副经理,最后担任新成立部门的经理,这跟他在大金龙的经历有着惊人的相似。“在雅迅的日子,是很重要的积累,让真实了解并懂得一项设计是如何落地成为产品的,也对汽车电子和车联网有了更多的思考。”他在这家公司还从事过技术人才的招聘工作,人力资源的工作经历让他积累了如何招到好员工、如何搭配团队组成、如何激励与培养员工的本领。这为他后来迅速在大金龙构建一支优秀的技术团队并屡屡出成果打下了基础。
3年后(2008年),陈晓冰合同期满后加盟大金龙。“人生苦短,我就想这辈子一定要在汽车行业做点事情。幸运的是到了大金龙,这里有做事的人和做事的平台。现在我经常加班到很晚,作为研发人员,我十分珍惜这样好的平台。”
基于“车联网”的“龙翼”智慧客车运营管理系统,陈晓冰牵头做得很早。也正是因为时间早,大家还不太懂这个系统到底能干什么,也就没有争分夺秒地去推进。在行业同行推出车联网系统后,陈晓冰不禁感慨:“起了大早,赶了个晚!”虽然有些遗憾,但他并没有气馁,而是决心要再也不错过机会。恰逢郭仁祥总经理到任提出“管理转型 技术升级”的构想,陈晓冰感觉到他的客车科技梦想将开始起航。郭仁祥授权他组建技术团队,主导研发客户需求的科技应用于产品,体现出大金龙产品的差异化与增值点。说到这一话题时,陈晓冰自豪之情溢于言表,“我会去跟团队人员交流,一起吃饭,谈谈对技术以及未来的一些想法,一聊就聊到半夜12点。我了解技术人员的特性——寻求更好的发挥发展的平台。没用多长时间,我就给每个岗位都配备了相应的人。我负责做产品规划,一起讨论实现思路,然后大家分头去做。我真的很感谢所有同仁的努力,也感谢他们信任我,与我一起努力做点事情。”
团队建立起来了,陈晓冰围绕“客户需求、有效沟通”八个字来引领着技术项目朝着最终目标进发。“客户来了想要了解一些新技术,我会让团队成员去讲,在回到办公室之后告诉他哪里说得好,哪里还可以再提升。如果客户提出来一个问题,你不知道,急得直冒汗,你就知道这个问题有多重要了。在解决客户问题的时候,我们也能够得到提升和发展。更重要的是,每一项优秀的设计的背后,都是用户需求的具体实物性展现。”
在客户交流方面,陈晓冰以身作则,全国各地遍及了他的脚印。一套系统开发出来了,客户是否满意,操作使用体验如何,还有哪些功能需要改进优化。这些信息,他都到现场收集。一回到公司就与团队沟通,提出改进方案。产品做出来之后,找驾驶员去做最严格的各种测试,并做驾驶体验分析以优化算法、改进设计。“我清楚本部门的出发点,是以卖整车为主。零部件只是为了提供整车差异化的特点。基于节油、安全与可靠性基础上的提升都是这样。”
他也跟着销售队伍出差,在做调研的同时,用他复合型能力协助业务员解决客户的问题。有时与客户一番谈话过后,客户对他的能力心生佩服,刮目相看。在生产领域,有时遇到难题也找他解决,他就爬到车子底下找问题,然后给对方详细讲解问题产生的原因和解决方法。刚开始时,员工以为他是博士,一定高高在上,后来大家看他平易近人,也经常趴到车底下找问题,找他的人更多了。
“做事的方法非常重要。我会从各个角度去想解决问题的方法。脑力激荡的过程就是不断完善思路以及设计方案的过程,因此本部门的办公室挂了很多写字板以便于讨论,我经常与团队成员一起讨论,观点碰撞,我自己也获益良多,团队成员也成长很快。”
高调做事 低调做人
与陈晓冰谈话,感到他是一个很有激情的人,有时甚至有些自负。当然,他有足够的资本这样做。作为一个极具智慧,又能说能写、情商很高的复合型技术人才,他是稀缺资源。但有时张扬的性格,在现如今的社会环境与体制下,难免会遇阻碍。他的激情能维持多久?碰了钉子后,他还会坚持吗?
“我的导师能做事又会做人,我从他身上学到很多值得珍惜的品质。我博士毕业到了工作单位,父亲叮嘱我,要靠自己的本事赚钱。人生非常长,是长跑不是短跑,你现在积累的本事肯定能发挥出来。你展示给世界的一定是真实的东西。”“受母亲的影响,我信佛。也始终相信,人在做,天在看。我就是想做成点事,所以我喜欢在大公司提供的大平台上做对行业有所裨益的事情。有时我会去大学讲课,把我的所思所想所感所得传递出去,希望他们能够至少听进去一点,这样少走一点弯路。”陈晓冰说,做这些事能让他感到快乐。
对于个人待遇,他从不去争。反过来,为了部门人员的待遇,他经常去找上级领导沟通。自从大金龙将其推向前台后,陈晓冰成为业界名人,接受了十几次专访,但他始终保持平和的心态。能够做成一些事,有一些成果,对行业产业影响,这才是他期望收获的。他说自己最终也可能只是一条鲶鱼,在客车行业最先做出了特色,将死水搅动。“车联网管理其实没有啥新东西,但是与汽车电子连在一起,就会出现一些新的创意和创新。”“在大金龙,我希望能够给技术人员一个可以尝试的努力方向,将来也会不断涌现出更多优秀的底盘首席工程师、NVH首席工程师等等。”
“遇到困难就解决困难。激情与努力联结在一起,就可以达到目的,实现理想。每天临睡前,我都会反思,记下要点。第二天上班后,多到各个办公室走一走,与人聊天,人家理解了你要做的东西,而且看到你已经竭尽所能一直在努力做好,自然也就会支持你了。”
真正做技术和产品的人都能够明白,新科技研发部在短短2年时间内能够有如此多的成果,整个团队所经历过的绝对不是容易的事情。“不管我们做的怎样,但我能够保证的是所发生的一切都是真实的,这是一种自主向上的努力,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获得尊重。最后我想说的是:既然已经认准这条路,又何必在意要走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