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彻底解决城区道路行车“难”、停车“乱”及路面见警率不高、各类违法行为查处不及时等问题,常德市公安局交警支队直属二大队结合辖区交通管理实际,自今年7月份以来,以强化警力布局、强化责任落实为抓手,大胆创新勤务模式,全力推行道路交通网格化管理,实现了道路交通管理无“盲区”,安全防控无“死角”,辖区交通秩序明显好转,道路交通环境明显改善。
一、落实组织保障,强势推进。大队成立了推进道路交通网格化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由大队长张家茂任组长,其他大队领导为副组长,各股室、中队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副大队长万昆兼任办公室主任,全面负责对道路交通网格化管理工作的组织协调、督促、指导。5个路面执勤中队具体负责本辖区道路交通网格化管理工作。
二、明确工作模式,科学推进。根据大队划分的中队勤务管辖区,5个路面执勤中队将各自管区分成若干个路段、网格区块,实行网格化布警,对辖区所有路段、路口的道路交通管理实行定人、定岗、定责,在每一个区块安排固定的警力负责管理,同时推行“大队领导包中队、中队包路段路口、民警、协警包点段”的责任包保机制,以“勤务网格化,管理科学化,督查制度化,考核具体化”为要求,最大限度地把警力摆上路面,最大限度地提高巡逻管控能力。
三、明确勤务要求,规范推进。大队将执勤时段划分为早、晚高峰期、上午、下午平峰期、午间巡逻、夜间执勤6个时段,实行“路口守点、路面巡逻”两种基本管理方式,并分别视路口路段管理级别落实勤务要求,在青阳阁路口、下南门路口、三闾桥路口、红旗路口4个一类路口要求高峰期2名民警、平峰期1名民警执勤;在丹阳天桥路口、紫缘路口、人民路与三闾路交叉路口、烈士街路口、光荣路口5个二类路口要求高峰期1名民警、平峰期安排警车巡逻执勤;在洞庭大道(朗州路至紫缘路段)、人民路(城门口路至朗州路段)等6条一级路段要求单向车辆巡逻的时间间隔不得超过20分钟;在常德大道、滨湖路等5条二级路段要求单向车辆巡逻的时间间隔不得超过45分钟;在青年路(紫缘路至常德大道段)、三闾路等其他路段路口要求保证2名警力以上在路面巡逻,车辆巡逻的时间间隔不得超过60分钟;在下南门、高山街等主要商业区、重点道路安排夜间巡逻执勤;9所护学岗在上下学时段安排1名警力执勤。
四、强化网格布警,精细推进。5个路面执勤中队结合各自管区实际,将管区内所有路段、路口纳入管理范围,大队范围共细划为13个路口、39条路段;将警力化整为零,分成12个巡逻组,将可调用的警力以及协警一个不漏地分配到“网格”,实行分片包干,网格处警,点、线、面交织,形成了一张交通管理“快速反应网”。如一中队将管区路口细化为青阳阁路口、丹阳天桥路口、中法路口、丹滨路口4个路口,由中队民警值守;将朗州路细划为青阳阁路口至丹阳天桥路口段、丹阳天桥路口至芷兰路口段,将滨湖路细划为中法路口至丹滨路口段等;分2个巡逻组全天候开展巡逻执勤,做到路口、路段精细到线,网格布警精细到点。
五、强化责任落实,考核促进。大队5个路面执勤中队中队长为其中队管区内道路交通网格化管理第一责任人,各中队在合理划分“网格”的基础上,将各路口、路段管理责任“化整为零”,实行责任到人;民警、协警为路口、点段的具体责任人,以“责任田”模式将路面保畅、交通安全宣传、交通违法查纠、交通设施、交通安全隐患的排查及轻微交通事故处理等工作在网格内“包干消化”。同时,在支队对大队每月交通秩序绩效考核的基础上,大队实行均衡,适时加强对支队未考核路口、路段的督导考核,落实“日督导、周讲评、月考核”制度,与每月绩效考核挂钩,并将该项工作纳入年终评先评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