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 Road Transport Academy
[江西]浅谈如何解决农村道路“四难”问题做好交通安全管理工作
来源:中国道路运输网在线通讯员 刘礼平 谭伟 2014年8月12日16:33

  近年来,随着国家一系列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公路村村通等方针政策的落实,积极推进了农村的经济发展,农民朋友思想观念随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道路交通状况也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农村驾驶人数量、机动车保有量迅猛增长。由于农村道路交通安全基础设施、管理体制、管理措施相对滞后,农民朋友的道路交通安全意识相对薄弱,加上广大农村地域分布广、机动车驾驶员分散不易集中管理等原因,造成农村交通管理工作压力巨大,涉农交通安全事故时有发生,给广大农民朋友造成巨大的身心伤害和财产损失,也给新农村建设带来不和谐因素。针对这一现状,笔者结合基层工作经验,就如何解决农村道路“四难”突出问题做好交通安全管理工作提出一些浅显的看法。

  农村道路“四难”问题现状分析

  农村道路交通管理工作中主要存在安全设施“难”完善、交通事故“难”处理、违法行为“难”打击、警务配置“难”保障的“四难”问题。

  (一)安全设施“难”完善。以九江县交警大塘中队为例,管辖区域为岷山乡、黄老门乡、马回岭镇,管辖105国道1570KM—1576KM+300M、1586KM+500M—1590KM,212省道54KM—57KM,以及大机乡、岷黄线等错综复杂的乡村道路。虽然“村村通”公路计划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农村道路交通环境,但农村道路等级低、视线不佳,急弯陡坡、临崖临谷临水等危险路段依然险象环生。同时大部分“村村通”公路有效路面只有3.5米左右、县乡道只有5米左右,且大多与国省道相接、平交路口多、交通冲突点多。此外大部分农村道路道路无标线标志、防护设施、路灯照明、减速装置等交通安全设施,危险隐患点段安全隐患治理不到位。

  (二)交通事故“难”处理。农村道路交通人、车、路矛盾日益凸显,农村“六小”车辆即两轮摩托车、电瓶车、机动三轮车、农用三轮车、拖拉机、低速货运汽车急剧增长,涉及“六小”车辆的交通违法行为日趋突出,由此引发的交通事故不断发生,致人重伤、死亡的事故案件呈上升趋势,给人民生命财产构成极大安全威胁,影响社会安定和谐。与此相应,部分村民交通安全意识不强、法律意识淡薄,对公安交管工作不理解、不支持、不配合,交通事故难处理。特别是到偏远山区出警,若有当地村民受伤,伤者家属情绪激动,以疯养邪,阻碍交警扣车,甚至有说:交警扣车没用,过不了几天就会放的,要把车子扣在村庄里,赔完钱在放车。这种与法律规定背道而驰的现象时有发生,也会给当事人双方营造不良氛围,加大了民警处理交通事故的难度。

  (三)违法行为“难”打击。目前,在文明执法、规范执法、打造和谐稳定社会的大环境下,公安交警的路面执勤执法力度严重受阻,特别是在农村道路执法,由于农村交通参与者法律意识缺乏,对有益于自己的权利喋喋不休,对违法行为将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时,就以不知道、没听说过来逃避责任。在农村查出无牌、无证、无保险“三无”车辆严重交通违法行为时,违法嫌疑人甚至大放厥词:就在家门口附近随便骑骑,凭什么扣车。例如在一次交通违法行为集中整治行动中,九江县交警依法查扣一辆非法载客电动三轮车时,车主坐在车前不走,阻碍正常交通秩序。在交警耐心劝说下到大队处理时,车主一听要扣车,就躺在大队院内,要求把车辆还给他,并且拨打110报警电话,要求110民警过来评理。对于这种无理取闹行为,民警只能做好说服教育工作,避免进一步激化矛盾。

  (四)警务配置“难”保障。就大塘中队而言,有正式干警3名,协警3名,平均年龄41岁,使日益繁重的交通安全管理形势以及交通管理创新等工作存在一定局限性。由于警力有限,科技强警,向科技要警力在所难免。现阶段交警执勤执法装备、交通管理设备较以前有所改善,但离当今的交通管理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交通事故勘察车、事故处理工具箱、激光测距仪、警务通、探照灯、夜间执勤肩上警示灯等一线交警较为实用的装备尚未配备齐全。而像电子警察、智能卡口等先进科技技术在农村地区尚未应用。

  农村道路“四难”问题解决途径

  针对上述农村交通管理中存在的四点问题,结合基层交通管理工作实际,应从以下四个方面排除工作中存在的难点问题,从而维护辖区交通秩序安全,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切实做到依法公正、文明规范执法。

  (一)加大农村道路交通隐患排查力度。加大农村公路危险路段排查和整治。会同交通运输局向县政府报告,争取县财政资金,专项用于“村村通”公路的危险路段治理,增设必要的交通标志,在特别危险和事故多发的路段设置必要的警示标志、减速带和防护栏(墙、墩)等安全防护设施,以此改善农村道路的通行条件。建议交管部门出台便民利民措施,服务广大群众,同时加大对农村公路建设、管养的投入,逐步整治农村公路存在的严重交通安全隐患。针对农村人和车较为分散偏远的特点,研究制定鼓励农村群众办牌办证的优惠政策和便民利民措施,联合交警大队流动车管所实行上门挂牌办证,着力解决农村无证驾驶、机动车无牌无证上路行驶的问题。

  (二)加大农村道路交通安全宣传力度。以“五进”活动为载体,主动深入乡村开展交通安全宣传活动,用农民朋友看得见的案例、听得懂的内容,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教育。同时通过制作辖区典型交通事故案例展板,用发生在群众身边的现实案例,教育群众文明出行、安全出行。针对农村拥有摩托车、农用车以及小轿车的家庭越来越多,关于交通安全、事故处理等多方面问题还一知半解的情况,可以通过散发宣传单、进村办宣传栏、办事故图片展、送交通安全宣传片下乡、开展交通安全文艺节目等活动,积极主动地引导教育其逐步养成良好交通习惯、逐步增加交通安全知识以及了解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从而理解并支持交通管理工作。此外,根据辖区交通实际,实行分片包干挂钩负责的办法,开展下乡走访活动。结合岗位目标绩效考评工作,把走访工作为一项重要指标于其他各项交管工作同检查、同考核、同奖惩,全面调动民警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不断拉近群众距离、密切群众关系,树立为民服务、依法公正的良好队伍形象,提高交通事故处理的公信力。

  (三)加大农村道路交通违法整治力度。针对农村道路上低速货车、拖拉机车辆违法载人、摩托车无牌无证无保险微型面包车超员等违法现象以及超速驾驶、酒后驾驶等严重交通违法行为的特点、规律,基层中队民警可以积极联络沟通各乡镇党委、政府和派出所,成立各乡镇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联合整治工作小组。由各乡镇主管领导牵头,以公安交警为主力,组织辖区派出所民警、乡镇村干部以及义务交通协管员在重点路段、重点时段开展交通秩序整治行动,严查严纠农村道路上的各类严重交通违法行为,形成多角度、全方位的管理覆盖,严防漏管失查,形成高压态势,解决农村道路交通安全失控漏管问题。

  (四)加大农村道路交通科技投入力度。在农村道路上,类似机动车超速、占道行驶、逆向行驶、闯红灯、不按规定这些交通违法行为稍纵即逝,在传统模式下很难取证,但是电子警察的出现,解决了这一问题,使道路交通参与者时刻处于被监管的状态下,杜绝了违法的侥幸心理。警务通是在智能手机上安装“移动警务系统”,其加载的“移动警务通系统交警模块”具备相关信息实时查询和部分业务实时处理功能,从而将信息应用延伸到路面一线,使农村中队民警在路面就可以对机动车、驾驶人、被盗抢车辆、在逃人员、交通违法记录等信息进行查询和比对,完成现场拍摄取证、部分交通违法处理等业务,极大地提高了警务工作效率,打击了违法犯罪行为。随着信息化社会加剧,科技以巨大的优势和爆炸性增长潜力渗透到社会各项工作和生活中,一些交通违法行为也变得越来越智能和隐蔽,给打击违法犯罪,处理违章带来新的挑战。为此,加强科技投入力度,是打击交通违法行为的有效手段。

(责任编辑:杨艳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