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7年底具备运营条件开始,这个位于山西省太原市尖草坪区的一级客运站就陷入了尴尬和两难。7年中,客运北站经历了火热的建设、试运行的一拖再拖与仓促夭折,并最终走向静默、沉睡。
客运北站的硬件设施在当时堪称“省城功能设施最全面、最先进”。一个由企业投资、政府补贴,秉持“以人为本、方便旅客”规划建设思路的市级重点工程,建成验收后长期闲置,太原市民一言以蔽之:位置太偏了,你会到距市中心20公里的北站坐车吗?市民感言,这是选址和规划的失误。
然而,一个车站的建设要经过选址、用地规划、环评、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复等众多程序。而据当地媒体报道,太原市客运北站总建筑面积为10025平方米,全部投资8000多万元。这样一个市级重点工程,何以会犯下如此低级的选址失误?
其实,按照当时的“太原市西进南移、东扩北展的思路”,城市框架的拉大不可避免。客运北站的选址,在当时拍板的官员看来,或许并不偏。把客运北站建在20公里之远,正是为了利用客运站的集聚效应,加快城市化进程。比如当时就有太原市民紧跟北站建设,投资兴建了一家旅馆,当然如今也同样长期闲置。
曾有报道,200多个地级市中,多达183个要建“国际大都市”,如此大跃进式的城市化,显然与国情脱节。实际上,众多城市要建设“国际大都市”,有着许多先天的弱势,很难在短期内解决,如果过分依赖土地出让金,盲目发展城市,贪大求洋,不考虑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必然存在巨大风险。
城市化确实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强劲动力。但城市化也要遵循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比如以太原客运北站“拉动”城市化,明显违背发展规律。
可以说,太原客运北站正是一个破碎的大都市梦。而这已不是个别现象,比如今年5月,吉林省被曝出一级客运站雾凇客运站荒废,原因就是地理位置偏远。这背后,无不是拍板官员的好大喜功,而归根到底,是不必为此买单。长官意志之下,众多程序只是充当背书的角色。
也因此,遏制城市化进程中的胡乱拍板,领导干部重大决策终身负责制必须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