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道路运输网新版上线
中国道路运输网 >> 道路客运 >> 地方动态 >> 正文
[江苏]略谈公路文化建设一二三
来源:中国道路运输网在线通讯员 王旭东 2012年12月27日10:42

    我国有五千多年的文化,源远流长。文化是立国之本,文化是各行各业之魂。毫无疑问,文化同样是我们公路行业之魂。因此,公路文化建设,已不能是一般意义上的经济要求,而应该充分在人本理念,人文关怀,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上加以体现。

    把握公路文化建设的以人为本核心。文化就是人化,人类的任何一种活动都是一种文化意义的活动,因此,围绕公路开展的一系列建设行为,就是种种具有公路文化意义的活动。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核心理念,也是公路文化建设的核心。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深入贯彻,人本理念在公路文化领域日益得到体现。公路文化建设服从服务于人民群众的需要,并且在公路文化建设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已经在社会上引起人们普遍的关注。尊重人的全面发展,保证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以人民群众满意度为文明创建活动的根本标准已经在公路行业内得到广泛认同。

    公路文化要服务国民经济,服务社会发展全局,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人民群众安全便捷出行,这就要求,要用法律制度保障公路交通物质文化领域。从公路交通工具的设计、制造,到各种道路的规划、建造,都要把人的需要放在第一位。在公路文化建设中,无论是岗位行为规范、职业道德规范还是文明服务标准,其核心点就是一个“人”字。使人具体化,人是公路文化的出发点,也是公路文化的落脚点。凝聚广大员工的智慧和力量,挖掘和弘扬富有公路行业特色的核心精神,是公路文化建设的动力着眼点。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是公路文化建设的创新着眼点。具体说,就是要十分尊重职工的主人翁地位,切实维护职工合法权益,鼓励职工参政议政,进一步扩大干部职工的知情权、监督权。凡属全局性重大工作决策或关系到职工切身利益问题,要广泛运用双向沟通、民主协商等形式,广泛征求意见,尊重民意,提高政务公开决策透明度。领导班子要做到思想公开、工作公开、问题公开、处事公开。在班子内部,敢于亮出自己的思想,经常交流思想和看法,取得相互信任;要严格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实行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做到重大事项集体研究决定,确保各项管理公开、民主;要敢于正视问题,解剖自己,认真批评与自我批评,增进友谊,谅解和团结;在处理涉及员工切身利益方面敏感问题,尽可能把处理的方案意见通过职工大会民主讨论,取得一致意见。最好在具体工作的运作上,通过“三请”强化职工的主人翁意识:内容请主人翁定,深入了解职工的所需所求,了解职工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而后确定工作内容、重点;“老师”请主人翁当,通过座谈、访谈、调查问卷等方式,倾听职工的想法,集思广益;办法请主人翁想,通过职工提案等,组织开展合理化建议活动,广泛发动职工出主意、想法子、当参谋,并把职工合理化建议被采纳的情况通过一定形式通报、反馈,必要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从而,较好地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有效增强公路文化的润物作用。

    重视公路文化建设的人文关怀取向。“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党的十七大这一新提法体现了对人的生存及其生命意义的关怀,把对人的尊严及其精神需求的尊重提升到一种文化和文明诉求的崭新高度加以重视,彰显了党中央的人本情怀,与科学发展的核心以及社会和谐的本质一脉相承。在新的历史时期,落实人文关怀,对于加强公路文化建设、推动公路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公路文化建设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注重人文关怀,真正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以文化人,才能有效地构建和谐公路、推动公路文化繁荣发展。就公路行业而言,“人文关怀”对外体现于服务对象,对内体现于内部职工队伍,要从和谐队伍建设方面进行认真思考和探索。先进的文化对于经济建设起着先导作用,对思想建设起着感化作用,对公路行业人文环境建设起着辐射作用,对人才成长起着催化作用,因而必须在创新人文关怀工作方式中,加强公路文化建设。一要对公路部门多年来形成的建设经验、管理理念、道德规范、人文理念、科学精神以及行业发展愿景等进行认真总结和提炼,形成公路文化的精神与理念,建构公路行业“精神家园”。二要积极营造公路行业“风正气顺”的良好氛围。“风正气顺”良好氛围的形成关键就在于班子内部、职工之间“相互尊重、相互关爱、相互体谅、相互帮助”的融洽的人际关系,在于培育“坦诚、大度、宽容、礼让、开放”的职业心理,在于用行业先进典型去感染人、熏陶人、教育人,使每一个公路干部职工有着共同的道德标准和价值取向,使公路文化精神牢牢地扎根在人民群众的沃土之中。三要关注干部职工对文化生活的追求和需要,发挥公路文化“润物细无声”的作用。要因地制宜,“小型、多样、经常”地加强科技和文化阵地建设,改善办公条件,配置必要的现代科技设备,推行科技管理手段;增加必要的文体设施,组建形式多样的文化团体,开展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充分发挥文化艺术陶冶情操、愉悦身心的积极作用,提高公路干部职工的境界、情趣和品位,有效调节公路干部职工的情感和心理,营造乐观情绪和开朗心境。

    注重公路文化建设的天人合一要求。我国以“天人合一”为内核的自然哲学,不仅表现了对自然及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极大科学性和合理性,而且对解决当今世界人与自然日趋紧张的关系不无启发作用。因此,今天,我们在谈公路文化建设的时候,就不能无视天人合一的要求。公路是天人之间的中介,公路是民族文化一个方面的集中反映。天人合一,就是公路与自然达到最大融合的思想;就是顺乎自然、因地制宜的公路建设思想;就是尊重自然,正确认识自然,合理而有效地利用自然规律去建设、管理公路,使公路建设对自然产生的破坏最小,人工恢复自然生态系统的效能最大的思想;就是将代表自然的绿色植物引入路界,弱化公路的界限,并根据周围地形、地貌以及本土植物的生长特点选择植物种类,使公路与自然生态系统相互融合的思想;就是使公路从景观上与自然融合,强调“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做到“路中有景,景中有路”,使人工美和自然美融为一体的思想。一句话,“天人合一”的要求就是运用自然规律,根据生态学的原理设计建设生态公路。这里的关键在于公路建设中要充分体现生态的发展标准,坚持人与自然相和谐的思想,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意识,使公路既能高效、快捷、安全、舒适地提供良好的行车环境又能与自然生态系统和谐相容。

    然而传统的公路发展只注重公路的技术指标,强调公路运输的服务能力及服务质量和对国民经济产生的效益。公路规划、设计人员主要以满足交通功能要求、降低建设造价和维护费用、节省交通时间和运行费用、减少交通事故损失等为目标,进行路线方案论证及勘测设计;施工期间对项目的施工组织设计只注重工期的长短,而对施工活动过程挖方填土、借土弃方、改移河道、清理表土、开采料场等造成地表植被破坏、地形改变、沟谷大量消失,恶化生物栖息的生态环境,加速地表侵蚀,增加水土流失,改变自然流水形态,加剧水质恶化,从而直接导致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常常忽视。要建设生态公路,我们首先要从意识上进行转换。意识是公路的灵魂,意识转型是公路发展转换的先导和标志。一是要纠正“征服自然”观,确立“适应自然”观。人类对自然不适当地施加影响,破坏了自然环境和生态结构。这种所谓的“征服自然”实际上并未驾驭、掌握自然规律,并未控制自然,而是扰乱了自然运行的秩序,形成了对自然的损毁和破坏。使自然变得更难适应和利用。这种“征服”实则是违背客观规律的盲动。二是要纠正“放任自然”观,确立“完善自然”观。自然并非完美无缺,自然界也会产生不利于生态的力量。人是生态的一部分,虽然人类不能征服自然,但人类也不能在自然面前袖手旁观,而应积极参与,主动防止和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主动干预自然灾变,防止自然的消极变化。

    在生态公路中,技术和自然得到充分融合,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通行者的身心健康和环境质量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也就是说,按生态学原理建立起一种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通行地。它既包含人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关系以及人与社会环境的协调关系,又是一个自行组织、自我调节的共生系统。这个系统不仅强调其重视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对人的积极意义,更重要的是借鉴于生态系统的结构和生态学的方法,将环境与人视为一个有机整体。这个有机整体有它内部的生态秩序,有生长、发展、衰亡的过程,有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共同组成的新陈代谢。
 
    生态公路与传统公路有质的不同,具体表现在它的“自然”、“和谐”与“人本”。“自然”是指要保持公路的自然特色和景观,使公路与自然充分融合;“和谐”是指生态公路不仅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而且要实现人与人的和谐;“人本”是指要站在整个人类的立场上处理人与物、人与自然的关系,这是对生态公路的最高要求,也是最基本的要求,体现了生态公路的终极目的。据此我们认为,生态公路的本质是“和谐的、健康的通行环境”,“和谐”是对生态公路特点的高度概括,“健康”则是生态公路的根本宗旨所在,而“和谐”与“健康”则又表现在整体协调、对生态环境最小破坏和最大恢复、良好的景观生态效应、安全高效这四方面。

(值班编辑:吕海凤)
最新通讯员新闻
信息检索
关键字
类  型
新闻阅读排行
本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更多>>运输刊物订阅
更多>>精品车辆
新闻回顾
更多>>专题新闻
更多>>通讯员列表
更多>>合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