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奉化市溪口公路运输有限公司的徐经理一直很苦恼。今年春节过后,该公司新开通了从溪口到偏远山区里村的班车,可试运行才1个月,就由于遭遇客源危机,而面临停开。
无独有偶,最近据网友反映,宁海县深甽至偏远山区柘坑的班车也因为生意不好,经常不到柘坑了,半路上就掉头,导致柘坑的戴村、张村近千名群众出行困难。
记者调查发现,我市还有一些偏远山区的客运班线,同样面临着开还是不开的两难境地。
客源稀少导致营运企业亏本
“其实这不是我们第一次开通溪口到里村班车了。”徐经理告诉记者,由于里村位于奉化和鄞州交界处,加上不少村民日常生活中还是习惯到鄞州那边多些,溪口到里村班车在好几年前就因客源稀少被取消过。这次虽应村民的呼声而恢复开通,可客源稀少的老问题依旧存在,司机反映一路上多的时候才六七个人。“经测算,一个月起码亏3000元,没有政府补贴的话很难坚持。”徐经理说。
宁海深甽至柘坑的客运班线自2006年以后就实施了“城乡客运一体化改造”,原先“定线不定班”的经营模式已被改造成“定线路、定班次、定首末时间、定票价、定站点”的公交化运行模式,为什么会出现柘坑一带的村民坐不到车的问题?司机的回答是:“近几年的客人越来越少,生意不好做,加上最近的柴油价钱又老是涨,跑上山去连本钱都捞不回。”
没车给群众出行造成困难
山村没有班车,或班车司机不愿意开车进山村,都直接造成了山村群众出行困难的问题,尤其是对那些家有老人和小孩的村民而言。
宁海柘坑张村村干部戴科祥介绍说,由于现在的学校设在离村10里远的大里,如果没有班车,有些大点的孩子还可以自己走山路回家,孩子太小的话,许多村民每天只好用摩托车或电动自行车接送,既麻烦又不安全。33岁的柘坑张村村民戴华军表示,自己有个5岁的孩子在大里幼儿园上学,他就是天天用摩托车接送的。
同时,班车不进山村,还导致了“黑”车的出现,现在大里至柘坑的包车费是15元一趟。年轻人有钱可以包车,或者身体好可以走路骑车,可老人要出门理个发什么的,走那么多路真吃不消,包车来回要30元又确实让他们心疼。
“我们每天上哪里去挣那么多的钱啊!”50岁的柘坑张村村民林国芬阿姨忿忿地感慨,她的孙子也在大里上幼儿园,基本都是每天自己去接送,有时实在没空只好花费15到30元包车。
单靠行政命令难以解决
目前,针对深甽至柘坑班车的司机不愿开车进柘坑的问题,宁海县公管所已专门找深甽客运公司及班车司机座谈过,要求他们每天至少要有3辆班车开进柘坑,以保证柘坑的戴村、张村这两个村群众的顺利出行。
不过,宁海县公管所副所长赵伟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承认,行业主管部门的这种行政命令最终能否见效,他也持怀疑态度,因为这些客运企业虽然表面上都是公司经营模式,但实际每辆客车都是个人挂靠在公司的。“有生意,他们肯定自己都会去跑。若亏本,你说谁愿意干?”
记者提出,行业主管部门能否对班车司机予以相应补贴?赵伟江表示,这想法很好,他本人早在三四年前就曾向当地交通局建议过,可具体实施起来很困难。因为县公管所本身没有什么补贴经费,需要上级政府通盘考虑,拿出具体的政策来。
“现在政府财政对城市公交的支持力度很大,相对贫穷的山区群众反而没享受到。”宁波市公管处客运科一位姓何的负责人告诉记者,“像鄞州区这几年在公共交通方面的投入力度大吧,可在靠近四明山区一带,群众出行难的问题同样存在。所以,奉化和宁海暴露出来的山区群众交通问题,其实是一个共性问题,需要政府进一步理顺现有的公交体制,通过进一步加快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才有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