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道路运输网 >> 道路客运 >> 地方动态 >> 正文
[云南]客运改制路漫漫 怒江罢运事件背后的公私博弈
来源:云南法制报 邵维岑 2010年4月15日13:29

    3月31日22时,挂靠在怒江交通运输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103名中巴车司机驾驶的103辆车开始罢运,以抗议交通集团公司收取费用过高,要求公司退还以前多收的费用,并反对签订相关改制合同。

    4月1日,怒江州三分之二的中巴车参与罢运。对于交通集团的作法,司机怨声载道:“我们开的车都是自己购买的,交通集团要收回车辆,然后再承包给我们,每年还要交3万元钱的风险抵押金,也就是折旧费。”纠纷由此一触而发。罢运司机们质疑,明明是自己买的车,为什么还要自己出折旧费?此外,司机表示,现在每月要上交公司五六千元,让人难以接受。

    4月2日,怒江州内和发往外地的共29条客运线路停运。

    4月3日,12名罢运司机代表与怒江州政府成立的紧急协调小组进行了谈判。

    4月5日,罢运中巴车增至124辆。因为罢运司机不满承包经营管理方案中的相关规定,矛盾更加激烈,交通集团公司主动对方案进行了修改,并拿出一份新合同。

    经当地党委、政府协调后,交通集团与司机连夜签署了合同,4月6日凌晨1时40分,由六库发往下关的罢运中巴车司机率先与该公司达成一致,截至当日凌晨7时,除六库至福贡线12辆中巴车未能签署合同外,其余中巴车司机均与公司签订合同或达成口头协定。20时15分,最后一批罢运司机在新合同上签了字,共124名驾驶员与该集团公司签订合同,罢运事件结束。

    被媒体广泛关注的怒江州中巴车罢运事件,目前已经平息。经过4月6日一昼夜的“合同博弈”之后,4月8日上午,所有受影响的线路恢复了营运。

    据介绍,这是怒江州历史上最大的一次中巴车罢运事件,中巴车驾驶员罢运主要是抗议怒江州交通运输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收取费用过高,该公司拟收回车主自行购买的车辆,然后承包给驾驶员,并且每年收取3万元的折旧费。

    罢运对乘客影响很大

    4月8日上午7时50分,记者在怒江州交通集团公司客运站看到,一些乘客在排队购买车票,冷清一周的车站重新焕发了生机。

    来自四川某公司的陆先生无奈地说:“这次罢运影响太大了,政府和客运公司应该记住教训,应该严肃处理相关责任人和‘胡来’的司机。这样的行为已经扰乱了公共安全和秩序;我本来答应客户4月3日赶到福贡县签合同,这一‘搅’就是七八天,现在客户非常生气,搞不好这笔生意泡汤了。”

    “罢运当天,我在老窝乡(属泸水县)等了3个余小时都没有坐到车,班次少,每辆车都是爆满,后来才知道,因为很多车罢运,只有少数外地车在跑。”虽然事隔7天,刘女士与记者聊起此事时,情绪仍十分激动,当天她本来赶着去大理下关看望病重的舅舅,没有想到被“罢”在了路边。

    从昆明到怒江州贡山县探险旅游的马先生略显失望地说:“第一次来怒江就没留下好印象,我在路边等了4个小时没坐上车,幸亏遇到了当地一农民的货车,不然,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麻烦就大了。”

    罢运司机很无奈?

    参与此次罢运的部分驾驶员告诉记者,他们与客运公司之间的纠葛并未因此全部“了结”,因为交通集团的承诺还没有兑现。

    记者从中巴车司机处了解到,就之前罢运司机提出的车辆更新、GPS收费、燃油附加费补贴拖欠等费用,交通集团公司已承诺,将在5天内理清费用账目,予以退还。然而到4月12日,已过了5天的时限,交通集团的承诺还未兑现,他们还在等待……

    记者采访到一位正准备出发的驾驶员,他苦恼地告诉记者,从六库到贡山县135公里,每张票35元,由于“黑车”多,一辆19座的中巴车,平均每天来回也就载30人,收入约1150元,最低每天交给公司300余元管理费,来回油耗400元,车辆折旧200元,还有250元是毛利润,加上平时生活开销,已是所剩无几了。“很多时候还坐不满,来回两趟拉上四五人是常事,亏本自然在所难免了。出了力,还要亏本,真没有办法了,希望公司能减免一些费用。”

    客运改制路漫漫

    记者调查发现,此次罢运还不仅仅是因为交通集团收取费用过高的问题,有业内人士认为,此次罢运的根源是“客运改制”。

    怒江州交通集团密女士向媒体解释说,交通部2005年要求鼓励道路客运经营者实行规模化、集约化、公司化经营,禁止挂靠经营。而此前,当地的中巴车都是由司机自己买车后,挂靠在交通集团经营。密女士称,交通集团公司2006年起一直在推进改制,但3年多来挂靠经营问题还是没有完全解决,“进展很慢。”她介绍,取消挂靠并不是将车辆“无偿归公”,交通集团曾经拿出了详细方案,包括根据合理方式制订收购现有车辆的价格等。

    据了解,参加罢运的中巴车先前都是挂靠在怒江州交通运输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车辆由司机自己出钱通过集团团购的。按照新的合同,集团公司将变挂靠经营为承包经营,试图实现当地客运经营规模化。在新的合同中,交通集团将收回所有挂靠经营的车辆,转而承包给司机,两年签一次合同。为将车辆“归公”,交通集团制定了承包经营管理方案,并对收购现有营运车辆的价格做了划分。按照怒江州交通集团公司今年2月制定的客运车辆班次承包经营管理方案,“挂靠车辆经营合同到期一辆取消一辆。”但挂靠运营车辆司机很快又接到集团公司通知,4月1日起将一律签订和实施新合同,届时,挂靠经营将被悉数取消。该方案没有得到罢运车辆司机的认同,反而成为了罢运的催化剂。

    据介绍,怒江州交通集团公司早在2006年就率先在全省推出“公车公营”,此次改制正是集团公司“公车公营”改革的一部分,迄今为止,挂靠经营的客车占到公司所有营运车辆的一半。

    事实上,司机们已经意识到在这场改革最后——班线的经营权最终将归属集团公司。“这是现在汽车客运改革的大势,只是时间问题而已”,但是没有人愿意放弃经营权,包括此次挂靠经营车辆的集体收购,他们也不想接受。新合同中,公司的收购出价无法让挂靠经营者满意,而“公司改革带来的巨大利润也没有制度保证惠及到司机”,一辆参与罢运的中巴车司机告诉记者,即使每月利润在数十万的夜班车和高快运营班次线路上,司机的月收入也不足4000元。

    早在2005年7月13日,交通部第十号令《道路旅客运输及客运站管理规定》第五条中明确规定:国家鼓励道路客运经营者实行规模化、集约化、公司化经营,禁止挂靠经营。实行公司化经营是客运经营方式和管理方式的变革,也是客运企业与班线承包者或挂靠者之间利益格局的调整。有利于消除经营主体多、小、散、弱的弊端。公司化经营是运输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存和发展的必然规律,是运输企业经营规模发展的趋势和方向。

    而《道路旅客运输及客运站管理规定》在怒江州是否可行呢?

    记者调查发现,怒江此次罢运事件之前,驾驶员炒线路、牌照经营现象十分突出。六库至大理下关的一驾驶员透露,2009年底他用30余万元连车带牌买了一辆中巴车的经营权,没有想到十分之一的成本都没有收回就遇到了改革。“如果按照客运站8年折旧来算,这辆30余万的车,才值8000余元,我们高价购买,现在却要低价收回,这实在是让人难以接受。”王师傅焦虑地说。

    客运公司化经营处于过渡时期

    “从挂靠经营变为公司化经营确实需要一个过渡时期,难免会有不同意见者。”当地一位官员表示。

    当地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官员表示,目前,在外省的公路客运中,公司化经营已显出强大的蓬勃生机,也正逐渐走入规范化和标准化管理之路。在我省相当部分的普通公路客运线路上,公司化经营也得到了有序地推进。所以在怒江州也应该跟上这一大的改革趋势,增强发展动力,使运输“产品”真正成为一种公认的满意的消费产品。其实,公司化经营的作用和意义在于抗风险能力增大,与过去的国有运输企业或挂靠经营相比,公司经营是责、权、利三者的统一,增强了经营者的责任心,同时消除了个体单一的经营,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相当的经营规模,企业的抵抗风险能力和安全事故的防御能力都将大大增强。同时,有利于科学调整运力,消除热线、冷线之分,促使企业做大做强。

    通过改革要在市场中彻底杜绝恶性竞争,道路客运市场放开以后,个体经营、集体经营、挂靠经营成为客运市场的主体。这种主体多、小、散、弱,受短期利益或既得利益的驱动,目光狭隘,同一个辖区,以致同一条线路上的经营者各自为阵,拉客、抢客、宰客,彼此恶性竞争,严重损害行业形象,破坏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提到公司化经营的规模和起点,该官员十分自信地说道:“公司化经营是规模经济向规范经济转变的起点。当今运输企业的发展和竞争,不能再依靠价格、数量和优惠条件等,而是要依靠非价格的条件,即良好的投资、服务质量以及企业品牌等,促使规模经济向规范经济转变。”该官员还认为,公司化经营会有效防止受短期利益驱动,捞一把算一把的现象。

    相关部门“无回音”

    虽然,怒江中巴罢运事件已经落下帷幕,但是在改革中,相关部门要继续应对的问题还很多。

    4月8日,怒江州委宣传部一位领导接待了记者,他介绍,交通集团公司2009年10月挂牌成立,从之前的国有企业转型成了国有控股的股份制公司,目前正处于改革(制)过渡转型期,此次罢运是因“合同”而引起,主要是该集团公司与驾驶员的利益纠葛。

    该领导还透露,发生罢运事件后,怒江州交管部门组成强有力工作组协助处置,并启动应急预案,及时与保山、大理、丽江、迪庆等州市联系,调运车辆协助运力调整。同时,组织信访、交通、运政等部门积极采取“一对一”的方式与司机对话协商,稳定停运司机情绪。该领导提供的一份材料中显示:“通过调整运力,采取加班、顶班、包车等措施保障运力,没有出现旅客滞留现象。”

    随后,记者通过州委宣传部欲对怒江州交通局、州交通运输集团公司进行采访,并按照要求拟写了《采访提纲》。

    然而提交《提纲》后,记者几次电话联系,对方均回答说:“再等等!”4月12日上午,记者又再次电话联系采访的事情,对方只说还得等。直到发稿时,仍然没有收到任何“回音”。

(值班编辑:兰霞)
最新通讯员新闻
信息检索
关键字
类  型
新闻阅读排行
本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更多>>运输刊物订阅
更多>>精品车辆
新闻回顾
更多>>专题新闻
更多>>通讯员列表
更多>>合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