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 Road Transport Academy
江苏南京小红山客运站首迎春运大考 发布公路出行攻略
来源:扬子晚报 2015年2月3日14:18

  2015年春运,是南京客运站(又名小红山客运站)经历的首次春运。昨天,该站召开春运发布会,发布春运新举措和新办法。为春运期间通过公路出行的旅客提供最新的“出行攻略”。记者了解到,今年该站除了推出自己的购票网站,还与畅途网合作,联合推出手机APP、微信等多种购票渠道。除此之外,该站从8日开始开行“大西线”长途班车,也提醒有需要的旅客尽早购票。

  客流分析

  10日以后公路客流开始上升,但预计总人次比去年略降

  小红山客运站副站长花有梅介绍,节前,客流主要为省内中短途班线、河南班线、大西线等超长途班线。春节七天长假将以省内及周边短途旅游和探亲访友为主。节后,民工返城、市民返家、学生返校等将出现客流叠加的小高峰。节后客流:学生流主要是省内南通、盐城、宿迁及苏、锡、常地区,民工客流主要为苏南、苏中、皖南及杭、嘉、湖等苏浙地区。根据客流调查预测情况分析,预计2015年春运车站旅客发送量约68万人次,比2014年略有下降,下降幅度在10%左右。

  具体客流将会从10日起开始逐渐增多。客流高峰会从14日一直持续到17日。而该站“大西线”(西安、郑州、宜昌)等方向的“加班车”将从8日起陆续开行,车站提醒有需要的乘客尽早购票。而对于前往“大西线”等地的旅客(西安、洛阳以远的公路旅客),车站也给出了多种中转方式:河南方向的旅客,可从洛阳中转;湖北方向的旅客可从宜昌中转;四川、甘肃、宁夏方向的旅客,可从汉中中转。旅客在小红山站购买南京至西安、洛阳等地车票后,该站提供西安、洛阳、宜昌、郑州等地时刻表,帮助旅客中转。

  服务新措施

  今年手机、多个网络都可购票,但暂时无法刷身份证进站

  目前旅客在南京购买汽车票的方式有以下几种:登录:http://www.jsnjkyz.com/购票(小红山客运站今年新推出的购票网站)、登录江苏道路运输综合信息网购票、登录畅途网购票、使用畅途网手机APP购票、关注“畅途汽车票”微信购票、到汽车站购票、到代售点购票。

  邮局购票这一途径已经逐渐不再开通,而在网上购票的付款方式可以使用支付宝、银联、财付通等。

  不过,从网上购票之后,乘客还是必须要去车站取票的,小红山客运站目前不可以刷身份证直接进站,所以车站也提醒旅客尽早取票,以免因排队时间过长而延误行程。

  春运开始后,旅客可凭票免费打一个电话报平安。今年小红山客运站还牵手中国移动等结成爱心联盟,旅客到了车站后,可以凭当日车票,用车站提供的话机免费打一个电话回家报平安。

  此外,该站还在早8:00到下午3:00的时间段内,免费开行从以前的中央门站到现在的小红山客运站的接驳车,以免大家找不到新站的地点。

  购票特别提醒

  1成人及身高超过1.50米的儿童乘车购买全票。身高1.20米以下,不单独占用座位的儿童乘车免票,旅客携带免票儿童在购票时应提前申报。持一张全票和军票的旅客可免费携带1.20米以下儿童一人乘车,但不供给座位。携带免费乘车儿童超过一人或者要求供给座位时,须购买儿童票。

  2身高1.20-1.50米的儿童乘车购买儿童票,伤残军人、因公致残的人民警察分别凭《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军人证》、《中华人民共和国伤残人民警察证》购买优待票,儿童票和优待票按执行票价的50%计算。

  3老弱病残孕等特殊旅客,以及新闻记者、军人、劳动模范、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少数民族、抢险救灾人员可优先购票。

  4购票时应仔细核对所购客票的车次、乘车日期、开车时间、到达站名和票价等内容,并且当面点清票款。如有差错,应立即向售票员核实纠正。

  退票特别提醒

  根据省物价局、省交通厅(苏价服[2006]309号)《江苏省汽车客运站收费实施细则》的规定,退票费按下列标准收取:

  1当次客运班车开车时间二小时前办理退票,按票面金额10%计收,不足1元按1元计算。

  2当次客运班车开车前二小时以内办理退票,按票面金额20%计收,不足1元按1元计算。

  3因旅客延误乘车,在当次客运班车发车后一小时内,按票面金额50%计收,不足1元按1元计算。

  4因客运站或承运人的责任造成延误发车或脱班,旅客可办理换票或退票,免收退票费。

  5开车1小时后不办理退票。

  其他提醒

  1今年小红山客运站在原有问询电话(025-83190200、83190300)的基础上,增加旅客问询电话方式:4006008080,并开通了“南京汽车客运站”微信公众号,可以查询进站、购票、退改签、乘车等相关问题。

  2小红山站地址在南京市玄武区沈阳村,1号地铁南京站3号出口,公交206、207、208、36、141、32、64、536、510、Y1、Y17路可到。

(责任编辑:杨艳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