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出名要趁早,布局同样要趁早。
在海格客车“云战略的媒体沟通会上,记者听到最多的词汇是入口。抢占移动互联网的入口,这是海格“云战略”最重要的意义。
移动互联网方兴未艾、商机无限,最为重要的是不像传统互联网 BAT三巨头(指百度、阿里巴巴、腾讯)的格局已经形成,移动互联网的格局还未定型,提早布局便于占据有利地位,进而分得一杯羹。
BAT同样也不会错过这个市场,在海格云战略的合作伙伴名单中,BAT当中的两大巨头 ——阿里巴巴、腾讯赫然在列。
据统计,目前,客车的年客流量已经达到了 400亿人次,这是一个规模巨大、流量巨大的群体,由此产生的移动互联服务需求不可估量。这正是吸引阿里巴巴、腾讯最主要的原因,也是海格云战略最重要的点。
从关注运营商到关注乘客
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到了一个地方时,第一件事是问有没有插座(智能手机耗电快),第二件事是问有没有 WIFI。对此,有网友调侃道,无线网络已经成为生活的必需品。
海格“云战略”正基于此时代背景,当无线网络已成为“生活必需品”而客车上却不能满足这一需求时,海格适时推出了 4个免费的WIFI服务,把住了客运企业和乘客的脉。
对于乘客,在车况差不多的情况下,肯定愿意乘坐提供免费 WIFI的车辆;对于客运企业,车辆加装WIFI优化了乘客体验,增强了乘客黏性,能够提高上座率,从而增加收入。
上海创程执行总经理戴永佳给记者举了两个例子:山西汽运是最早安装车载 WIFI的企业,它们曾把相同的两条班线进行过对比:没装 WIFI和装了 WIFI的,上座率相差 20%。同样,上海一家为IBM、联想、中移动提供班车服务的运输企业,装了WIFI的车辆,上下班时员工抢着坐,没装的,员工则淡定许多。
这是显而易见的好处。对于饱受高铁冲击的道路运输企业,如何提升服务的附加值、增强企业的竞争力,是他们近些年来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作为客车生产商,自然也要从客户角度出发考虑能给他们带来什么价值。
但是云系统不仅仅如此。它不但关注运营企业,而且第一次真正关注到了广大乘客的体验。以前,虽然客车企业也会从乘客角度出发改进车辆设计,如座椅、行李架等,但如此大规模的投入,只为了给乘客提供更好的 WIFI体验,让他们在客车车厢内也能享受网上冲浪的乐趣,这是头一回。
以人为本,关注乘客的体验,通过改善他们的乘坐感受进而影响运营企业,这正是互联网思维的体现。
用互联网思维做客车
如今,互联网思维这词儿很火,它最早由百度CEO李彦宏提出。李彦宏在一次会议上指出:“我们这些企业家们今后要有互联网思维,可能你做的事情不是互联网,但你的思维方式要逐渐按照互联网的方式去想问题。 ”
体验、分享、免费,这既是互联网思考的方式,也是互联网经济的实质。在互联网已经深刻影响整个社会的大背景下,互联网思维之于客车业的意义就在于:跳出传统行业的禁锢,不局限于互联网企业、互联网产品,用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去做客车。
海格云系统迈出了第一步。无论是关注乘客体验、4个免费,还是资源分享、利益共享,均契合了这种思维方式。
它也带来了全新的商业模式:围绕着移动互联入口挖掘其所带来的巨大商业价值。传统的客车产业链是客车供应商 ——客车制造商——客车运营商——乘客等四方形成的链条。而云系统增加了信息平台商、信息供应商,多方协同打造出了一条全新的产业链。海格客车战略总监季永平表示,这将是一条云产业链。这将是一个具有无限想象空间和巨大发展空间的全新客车产业生态。客车云产业链被植入了“互联网思维模式”芯片,成为一个价值倍增器、一个发酵剂,是一座充满商业机会的金矿。
这时就不是提升客车产品附加值那么简单了。虽然上海创程没有透露具体的商业模式,但是光硬件投入这方面风投的引进,就说明了其产业链已基本构建,商业逻辑也行得通。
下一步且看金矿如何挖掘。《商用汽车新闻》记者设想了一下,先不说占据客车“移动互入口”这个高地带来的直接的广告、付费内容收入等,单是基于地理位置就可以提供很多增值附加服务,比如各地旅游消费信息、同车厢的交友聊天功能等,其中大有文章可做。
云战略未来值得期待
虽然目前未为可知,但是未来上海创程成为苏州金龙一个最重要的盈利板块不无可能。从各互联网企业对移动互联网入口的争夺来看,客车这一天然的“入口”效益可观。“过去它们觉得运营商很重要,现在觉得客车厂很重要,因为这是公路运输的入口。”戴永佳说。
“入口”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通过入口可以挖掘新的业务模式,可以跟运营商的利益捆绑在一起,形成更为紧密的合作关系。戴永佳就表示,未来参与其中的客车运营商可以分享一部分收益。
而且上海创程自有其优势。车厂的背景和地位使得在发动机 CAN总线通讯协议方面,上海创程与许多发动机企业有合作,这就使得上海创程在车辆数据获得、管理和挖掘方面要相对容易许多,这是其他车联网企业所没有的优势。
也许有人会问:云战略会重蹈当年客车车联网的覆辙吗?
回想几年前风靡一时的客车车联网,迅速升温而又渐无声息,夭折的原因就在于:一、没有找到可行的商业模式;二、还按照传统行业的思路来做,对于许多企业来说,车联网只是产品的一个附加卖点,并没有想着从中盈利;三、壁垒太多,各地割据而治的 GPS运营商使得客车企业要想进入实属不易。
说到底,彼时的车联网业务对于客车企业来说,目的多是促进传统产品的销售,推出车联网产品,也大多出于借此增强客户黏性的考虑。
而基于互联网思维的海格云战略,跟 4年前海格推出 G-BOS时的模式和目的并不一样,这从上海创程的业务转型也可窥见一二。未来到底如何,让我们且看且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