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上,省长黄华华提出我省将为民办好“十件民生实事”,当中的“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由省交通运输厅牵头实施农村客运均等化。数据显示,截至4月底,全省具备安全通车条件415个乡镇和11366个行政村已建成候车站、亭,客运班车通达率达到97%,但由于涉及到了农村公路建设与客运设施配套,在欠发达的粤北山区尤其显得急迫与艰难。6月8日,记者与省交通运输厅一同走进运输条件落后的山区县――肇庆怀集,一探其在农村硬底化道路建设与实现客运三个100%的成效与经验。
怀集县坳仔镇客运站前营运客车待发
璃玻村候车亭与亭外的硬底化村道
璃玻村候车亭,一群候车上学的孩子在嬉戏,欢声笑语不断。
村道硬底化提前完成 年内实现三个100%
由省交通运输厅牵头 “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民生实事有两大“重头戏”:一是建设5000公里左右通500人以上自然村以及敬老院、学校、农业示范基地等社会主义新农村道路;二是要基本实现全省100%镇有站,100%符合通客车条件的行政村通客车和100%有候车亭的目标。
据了解,怀集县08年已经完成了1500公里的村道硬底化,比省里确定的目标提前了一年实现。客运设施配套上,怀集共有300个行政村,按照三个百分百的农村客运均等化目标,怀集要建设19个乡镇客运站和279个候车亭。截至目前,5个客运站已建成使用,3个客运站的改造工程将于6月底完工,11个客运站即将动工,计划年底建成使用。至5月底,全县共建成候车亭165个,其余114个将在年底前完成。
记者在怀集县坳仔镇客运站实地考察发现,站场规模适中、标示清晰、设施齐备、线路覆盖面广,通城通村,班次合理,间隔不到15分钟。“怀集已实现了县到镇、镇到镇通车率100%,镇到村通车率93%,基本实现城乡公交一体化,今年底将确保完成农村客运三个百分百建设目标。”怀集县县委书记冯敏强拍胸脯表示对此信心十足。
保投入:政府补助+社会捐建+市场集资
据了解,省交通运输厅对山区市及东西两翼欠发达地区,以及个别确实困难的珠三角革命老区和少数民族乡镇的村道硬底化建设项目按15万元/公里的标准予以补助。地处山区的怀集交通闭塞,对交通改善渴望已久,但资金却是最大的问题。据计算,一公里村道硬底化(含站亭)需25万元,但由于经济不发达,除了补助外,怀集资金缺口很大,达1.5亿元。
为保证资金投入,如期实现建设目标,村道硬底化建设项目除上级专项补助外,怀集在财政吃紧的情况下发起捐建,通过在捐建道路、站场、候车亭上署名落款,永世流芳吸引社会个体和企业捐资。据悉,目前已有三家企业、45位社会人士捐款共130多万元。
此外,怀集建立包括市场融资、广告收入等多元化的农村客运站场投入机制,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谁管养”的原则,引导实力较强的客运企业整体打包投资建设。记者获悉,对建设汽车客运站场和候车亭的投资者除上级交通主管部门补助外,县财政按不同级别站场每个5万、20万,50万元,不同类别候车亭按每个2000元、3000元的标准给予补助。
保效益:肥瘦搭配 因时制宜 盼油补倾斜
目前,怀集全县开通城乡公交专线9条、支线20条,共投入109台客车,实现城乡之间平均每隔5至15分钟即有一趟城乡班车,基本满足了农民的出行需求。“以前路难走,极少出县城,现在只需要三元就能够到外面的世界走一趟”一位准备坐车的村民告诉记者。对于农村客运发展,怀集人欢呼雀跃,但同时,解决经济效益的问题又摆在了面前。
县委书记冯敏强坦言,农村客运的社会效益要远大于经济效益。对此,怀集在线路运营中采用了肥瘦搭配,因时制宜的策略。怀集县交通局局长黎碧斌解释道,目前“县城到镇”这块营运的经济效益不错,但鉴于“镇至村”由于客流不高带来的亏损,怀集明令拥有“县城到镇”的“肥肉”线路的客运企业同时要搭配一条“镇至村”的线路。同时“镇至村”的线路的发车将根据各乡的“赶圩”时间灵活设置。
主管交通的副县长孔祥梦同时建议省里考虑燃油补贴向农村客运这块倾斜,在方便村民出行的前提下尽可能让经营企业避免亏损,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协同提升。
坳仔镇客运站整洁规范,线路覆盖面广,四通八达。
标示清晰,还提供快件寄送等人性化服务。
农村客运均等化 催化新农村建设
“只见天上飞机,不见地上汽车”,县委书记冯敏强颇为风趣的一席话突显了以前怀集农村交通的闭塞,“怀集有将近80万农民,占人口总数八成,以前多是过着与世隔绝的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日子,只有农民兄弟幸福,怀集才是真幸福”。
如今农村客运均等化极大地改变了交通的闭塞。硬底化道路贯穿全县每条行政村,打通了农村经济的奇经八脉。以往因为交通不便,农副产品卖不出好价钱,现在修建了硬底化村道、发展了农村客运,农民可以把产品快速运到市场去,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为此,怀集在硬底化村道沿线兴建五大农副产品基地,蔬菜等农副产品直接供应珠三角发达地区和港澳地区,朝发夕至。
记者从盆布村一家竹子加工场负责人彭远琼那获悉,以前,道路泥泞难行,向外运输产品只能靠拖拉机,运输量小、运输费高,耗费时间长,运5吨产品到镇上需要一整天。硬底化村道修好和农村客运发展起来后,顾客能来到工厂门口洽谈和拉货,一吨产品运费相较以往节省超过100元,每天的运输量是以往的三倍。“现在我的厂子经营规模扩大了,收入比以前增加了一倍多,日子更红火,我也买上了小汽车。”彭远琼乐呵呵地说。
记者沿着平坦的村道一路走来,周边矗起了不少新建的三层楼房,行至璃玻村的候车亭,林荫下,大人们忙着劳作,老人们在湖边纳凉,适逢孩子上学,候车亭亭里亭外,都有大人孩子候车的身影和连绵不断的欢声笑语,好一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景象,而这一切都源自于路,不仅是水泥路,更是民生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