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桂林交通运输事业发展史上,刚刚过去的“十一五”是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最大、发展速度最快、成效最显著的五年。
“十二五”已经开局,全市将围绕“一小时交通圈”的要求,坚持交通优先发展、适度超前的战略,努力提高交通运输的发展质量和服务水平,建成安全、舒适、便捷的公路交通网络。5年后,桂林建设“区域性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城市”的目标将初现成效。
等级公路通车里程大幅增加
翻看“十一五”期间的记录,桂林交通建设成果累累。
五年来,全市累计完成公路水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59亿元,是“十五”的2倍。由于高速公路、干线公路、农村公路的不断延伸,桂林路网不断完善、通行能力进一步提高。
5年来,全市新增通车里程900公里,公路总里程达到11186公里,公路密度达到40.22公里/百平方公里,较“十五”期末增长8.7%。建成了桂林至梧州(桂林段)、黄沙河至兴安、桂林市绕城(灵川至三塘段)高速公路,全市高速公路里程达348.87公里,有力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随着龙胜至温泉矮岭生态示范公路以及龙胜至三江、雁山至永福、全州至石塘等一批重点干线公路的建成通车,全市累计完成干线公路改建519公里。至今,全市二级以上干线公路总里程达到1123公里,比“十五”末增长22.3%。
在着力建设高等级公路的同时,我市还把大笔资金用于农村公路建设。
据市交通运输局统计,“十一五”期间,全市完成农村公路建设投资19.77亿元,建成农村公路2942公里。新增24个乡镇通油(水泥)路,全市所有乡镇都通上了油路或水泥路。新增通公路的建制村239个,全市所有建制村的通达率达到100%。
从“重畅通”到“重舒适”
桂林是广西3个农村公路养护体制改革的试点城市之一。从2007年起,我市开始在农村公路养护方面进行改革试点。
据市交通运输局介绍,自治区每年都会针对农村公路的建设、养护、管理等方面展开综合考核。2005年,桂林在全区仅排在第8位。但随着“十一五”期间的农村公路养护体制改革逐步推进,桂林在该项考核中的排名逐年提高。2008年,桂林跃居第一位并保持到现在。
目前,全市农村公路养护已基本做到管理体制“三落实”(责任、机构、资金)、运行机制“三结合”(协调、监管、考核),形成了“政府管理、市场运作、有路必养、养路必畅、有路必管”的管理模式。
在农村公路管理养护正常化和规模化逐步形成的同时,全市干线公路方面的养护重点也从过去的“畅通”转变为“舒适”。
据统计,“十一五”期间,全市投入8.7亿元用于干线公路养护管理,仅在购置筑路养路机械设备上的投入就达到2840.04万元。截至2010年年底,全市干线公路好路率达93.5%,国省道干线公路好路率达87.5%,实现全部路线无差等路。干线公路养护工程质量合格率100%、优良率99%以上,比十五期末提高12个百分点。
提升运输场站和物流业档次
过去5年中,我市先后开展了以进一步优化路网结构、提高公路质量和功能为目标的路网干线新改建项目24个。目前,已经有14个完工。
如今,桂林境内各种等级的路是越来越多,怎样让人们利用这些路走出去、富起来?针对目前我市运输场站和物流业相对落后的现状,全市各级交通部门加快了对运输场站和物流业档次的提升,并拓宽了交通运输服务的领域。
据统计,“十一五”期间,全市新增农村客运班线178条,新增农村客运车辆779辆,使全市农村客运班线达到354条,农村客运车辆达3118辆。全市133个乡镇,全部开通了客运班车,建制村通客车率达87%。
路通了、场站多了,人们的出行和货物运输变得更加方便。“十一五”期间,全市共完成道路客运量5.27亿人次,比“十五”增长176.78%;而道路货运量则激增至1.51亿吨,比“十五”增长138.51%。 “十二五”:构建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网络体系
如今,“十二五”桂林市交通运输发展思路已经明确。通过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和区域性综合交通运输枢纽,桂林将被逐步打造成为桂粤湘黔交界区域重要的中心城市。
我市将按照“打造市县一小时交通圈、干线公路提级改造、农村公路联网加密、城乡公交逐步一体化,构建城乡衔接、内外畅通、多式联运、快捷高效、绿色平安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目标要求,加快桂林市主骨架高速公路网和一般干线公路网建设,全面实施农村公路畅通工程。
统筹城乡客运资源配置,推进路、站、运一体化,建设客运站、货运站、便民候车亭等道路运输场站项目。争取在“十二五”末,初步形成以桂林市区国家级公路运输枢纽站为龙头、县级公路运输枢纽站为节点、农村站点为基础的公路运输站场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