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道路运输网 >> 道路客运 >> 公交资讯 >> 正文
深圳市交委公布“公交都市”5年实施方案
来源:中国道路运输网 2011年12月27日9:41

    深圳市交通运输委日前正式发布《深圳市打造国际水准公交都市五年实施方案》。 

     深圳市交通运输委日前正式发布《深圳市打造国际水准公交都市五年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力争用5年的时间,将深圳打造成以“轨道交通为骨架、常规公交为网络、出租车为补充、慢行交通为延伸”的一体化都市公交体系,公共交通将成为城市交通出行的主导方式,也将真正成为所有人值得信赖的出行选择。

    2010年11月11日,国家交通运输部与深圳市人民政府签署合作框架协议,部、市共建国家首个“公交都市”示范城市。为加快推进深圳市建设国家公交都市示范城市各项工作。深圳公共交通近两年的变化,经常乘坐公共交通出行的市民深有体会。从“公交整合”开始,深圳市立志改善公交服务的决心可见一斑。近年来,深圳市交通运输委不断出台改善公交服务新举措,建设公交专用道、增加公交运力、公交服务品种多样化、打击非法营运等等,全市公共交通现状已得到显著改善。如今,随着《方案》的出台,全市将循着统一目标、统一规划、统一行动的步伐,真正打造一个具有国际水准的公交大都市。

    公交都市是国际大都市发展到高级阶段,在交通资源和环境资源紧约束的背景下,为应对小汽车高速增长和交通拥堵所采取的一项城市战略,已成为全球大都市的发展方向。

    为实现深圳建设国际水准公交都市,使快捷、安全、方便、舒适的一体化都市公交体系成为所有人值得信赖的出行选择的交通发展总体目标,《方案》提出了公交提速、多元网络、枢纽支撑、智能公交、慢行交通、服务整合、低碳交通、示范引领、需求管理等9大工程。《方案》明确提出,2011年制定形成建设公交都市的系统框架;2013年前全面改善公交服务水平,缓解城市城市交通拥堵和乘车拥挤状况,公交占机动化出行分担率达到52%以上;2015年,基本形成以“轨道交通为骨架、常规公交为网络、出租车为补充、慢行交通为延伸”的一体化都市公交体系,公共交通成为城市交通出行的主导方式,公交占机动化出行分担率达到56%以上。

    公交提速,全面实现公交优胜

    速度是公交的核心竞争力,而外部环境是制约公交提速的关键因素。为此,《方案》首次提出,从协调交通与土地利用、基础设施与需求等方面,全面提高公交运行车速,提升公交服务水平,真正实现公交优胜的目的。针对近期公交运行的主要问题,《方案》提出,对主要的客流走廊实施快速化改造,打通公交网络瓶颈,提升中心城区和关键路段的公交运行速度,并拓展专用道网络,切实保障公交路权优先。

    从今年4月开始,越来越多的居住在梅林关外的上班族开始选择公交出行,理由很简单,坐公交车比私家车快。小陈在科学馆附近上班,租住在梅林关旁边的民乐村。“以前早上上班,在梅林关一堵,少则几十分钟,多则一个多小时。现在有了公交车专用道,进关一路通畅,10多分钟便能到达市区,比私家车快多了。”小陈说,每次上班时看着公交车道旁一辆接一辆缓慢行进的私家车被甩在身后,真正体会到公交优先的待遇,想要上班不迟到,坐公交才是首选。为验证小陈的说法,早高峰时期,记者多次从梅林关乘坐公交车进关,相比于拥挤的社会车道,公交车道通常保持顺畅,约10分钟便能通过梅观路到达市区。

    众所周知,由于历史原因,深圳设有二线关,近年来,随着城市发展,许多居民纷纷迁往二线关外居住,致使高峰期通过关口的车流进一步上升,进出二线关交通流量逐年增加,进出关拥堵问题成了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尤其是早高峰时期,拥堵的二线关令庞大的上班族苦不堪言。为切实解决此难题,深圳市交通运输委会同市交警局组织调研,先后在南头关、布吉关和梅林关设立公交专用道。以梅林关为例,今年4月,梅观路公交专用道启用,并与笋岗路公交专用车道、梅林关公交接驳站相衔接,保障了公交车辆优先通行的路权。

    《方案》还提出,结合公交专用道的建设,还将试点在部分公交客流量较大且有条件的主干道进行交叉口公交优先信号配置,保障公交时间优先。

     通过实施这些举措,基本实现到2015年中心城区和组团核心区高峰小时公交车平均行程车速达到20公里/小时以上,其它区域维持在30公里/小时以上的公交发展目标。

     “2011年新增公交专用道150公里以上,2012年新增公交专用道225公里,实现对中心城区重要客流走廊、跨二线关纵向走廊、城市组团间公交走廊的全面覆盖,共涉及梅龙路、民治大道等68条道路。至2015年底全市公交专用道规模达到780公里以上,实现主要客流通道高峰期公交平均运行速度达到20公里/小时以上。”深圳市市交通运输委有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几年来,公交专用道网络还将进一步拓展,在加快公交专用道建设的同时,研究出台公交专用道设置规范,推进在新建和改造道路上公交专用道的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完成、同步验收。

     多元服务,满足多样化的交通出行需求

     构建多元化的公交网络服务,不仅要求有更加广泛的覆盖,公平普惠的公交产品,更要注重服务的多样化、全程化,让每一类出行的人,都有对应公交服务品种,让公共交通真正成为所有人值得信赖的出行选择。

    《方案》提出,未来深圳市将继续推进轨道交通6、7、8、9、11号线建设,2016年前建成约348公里轨道交通网络,并将尽快启动轨道交通10、12、14、16和4号线北延段的前期研究工作。同时继续扩大常规公交网络的服务面,到2015年,新增和调整公交线路300条以上,全市公交站点500米覆盖率达到93%以上。通过“快-干-支”公交线网布设,形成“三个层次、三级线网、三种颜色”的一体化常规公交网络体系,满足市民不同层次的出行需求。

    今年6月20日,全程8公里、票价仅为1元的深圳首条“小支线巴士”在宝安福永开通。深圳市交通运输委公交处相关负责人表示,作为一种新的公交服务模式,“小支线巴士”将按照市民需求灵活设站,并保持高密度发车,实现社区、大型工业区和消费商业中心、地铁站间的紧密联系,尽力满足市民“最后一公里”的出行需求。“小支线巴士”正是深圳发展多样化公交服务的突出表现,目前在福永片区、坪山新区已试点投放4条小支线巴士。除此之外,深圳还将实施商务快巴服务计划,提供舒适、快捷,能够替代小汽车的直达商务巴士服务。未来5年,在全市主要居住区、城市核心商业区或中央商务区间开行10条以上直达商务快巴。

    深圳市交通运输委负责人表示,目前部分公交线路运力不足的问题仍然存在,未来将新增投放公交运力3000台,并加强原特区外公交服务能力建设,确保新建成区公交服务的同步配套。同时,优化运力配置,在华强北、车公庙、科技园、火车北站、梅沙片区等重点区域,皇岗路、深南路、深惠路、宝安大道等主要通道,增加快线公交和高峰专线公交的数量和服务范围,到2015年新增约50条,缓解主要客流通道运力供给紧张的矛盾。目前全市已投放公交快线和高峰专线69条。该负责人表示,公交服务应该是多层次的,为更多关注弱势群体,提供无障碍公交服务,深圳将在大型公交场站和主要公交线路车辆上设置无障碍设施或专用设备、建设公交无障碍导盲系统,逐步提高公共交通系统无障碍化水平。

    枢纽支撑,夯实公交发展基础平台

     以构筑国际水平的公交体系为目标,持续推动、落实公交场站、换乘枢纽等基础设施建设,满足公交营运的实际需要,支撑公交网络的合理布局,促进公交多模式、一体化格局的形成。

     《方案》提出,未来深圳市将建成深圳北站、福田、前海、布吉、机场、深圳东站等六大综合交通枢纽,以及福田口岸、深圳湾口岸、南山、平湖、盐田、坪山深汕路等一批公交换乘枢纽。同时将通过多种渠道增加场站供给,研究出台《深圳市居住、商业及办公用地(建设)公交配套建设标准》,推进大型公共建筑、商业及办公建筑、大型居住区(重点是保障性住房项目)、轨道站点周边配建公交场站同步建设,到2015年前每个街道办新增2处以上公交场站。

     《方案》还提出,将继续推进实施公交“四站”工程(站亭、站台、站牌、站架),加强对公交停靠站的建设、管理、养护。目前,通过实施清洗刷新工程、站架改造工程、站亭美化工程、站牌更新工程,全市已更新站牌2671张,更换灯箱PC面板5168块,拆除三角站架364个,新建站亭、站架380个,建成新一代公交停靠站471座。到2012年底前还将建设约1000个新一代公交停靠站,让公交停靠站成为深圳城市一道靓丽的街景。同时,对全市主要的客流集散点进行梳理,在条件允许的道路原则上设置深港湾公交停靠站,客流大的站点实行单点单线、分站停靠,进一步提升公交停靠站的停靠能力。

     在建管维护机制方面,《方案》提出,通过制订公交停靠站管理、考核办法,建立公交停靠站的管理数据库和数字化管理系统,实行编码管理,实现公交“四站”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并针对原特区外部分区域人口密集程度相对较低、广告收益相对较低的情况,推广“社会投资”与“政府建设”相结合的公交“四站”发展模式,加快完善原特区外公交停靠服务设施,提升公交“四站”服务水平。

     加强城市交通与土地利用的协调发展,逐步推进“以公交走廊作为城市的发展轴,以车站作为城市的发展节点”的土地发展模式,进行居住、商业、办公、公共设施等土地的高强度混合开发,实现城市精明增长,构建紧凑型城市,是公交都市的核心要素。

     《方案》提出,未来将逐步建立公交引导的土地开发模式,重点在有条件的片区,如南山商业文化中心区、后海中心区、宝安中心区、大运新城等开展TOD模式的试点建设。

     在土地利用规划方面,将完善组团内部功能结构,促进居住与就业的平衡。近期重点是加强深圳湾高新区、坪山新区等重点产业片区的配套居住建设和保障性住房建设,合理安排光明、坪山等城市区居住用地、工业用地的供给,同时加快城市副中心建设,提升城市副中心的就业、教育、医疗等水平,促进组团内居住与就业的平衡,减少潮汐式通勤交通。

    《方案》提出,将推进建立交通影响评估制度的运行机制,研究出台交通影响评估标准和相关技术参数标准,使大型建筑项目的交通承载力评估制度成为一项常态机制。

     智能公交,科技引领

     2002年,国家科学技术部开始将“智能交通系统关键技术开发和示范工程”列入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计划,并确定将深圳作为全国首批9个智能交通系统应用示范工程试点城市之一。近年来,深圳市在智能交通系统建设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建成了一系列智能交通应用系统,对提升综合交通运输管理水平和运行效率都起到了一定效果。根据公交都市五年实施方案,“十二五”期间,深圳市将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打造深圳“公交都市”智能公交支撑系统,进一步提高居民出行、企业运营、政府监管决策等方面智能化水平和信息服务能力。

    目前,深圳市综合交通运行指挥中心(TOCC)已经汇聚了全市24个交通信息化系统和海量的交通基础数据,其中包括14300多辆出租车、2400多辆长途客车、1900多辆旅游包车、2400多辆危险化学品运输车、东莞惠州共约10200多辆出租车的GPS数据,800余条公交线路、9300个公交站点、118个地铁站点、700多路视频数据,构成了深圳市综合交通智能体系雏形。

    在加强对行业监管和综合应急能力方面,深圳将建设基于物联网的城市公共交通信息监管平台,实现集成GPS定位、车载视频、智能报站等功能的车载智能终端在全市公交车辆的全覆盖。在重点区域建设共享公交视频监控系统,将全市6个综合交通枢纽,7个一线口岸,各客运码头、主要的公交换乘枢纽、公交停靠站、公路客运站及重要轨道交通节点纳入监控范围。在科学决策方面,将构建公交决策的量化分析平台,建设公共交通动态评估和决策支持平台,以提高对公交客流、运营数据和深圳通卡数据等海量信息的分析处理,为科学有效地进行公交网络规划、政策制定、效果模拟、运力投放等提供技术支撑平台。


    《方案》提出,深圳将在火车站、机场等综合交通枢纽、公交换乘枢纽、主要公交换乘点以及地铁出入口建设出行信息发布屏等示范项目;在福田CBD片区、东门片区、南山商业文化中心区、梅沙片区等重点区域建设停车诱导系统;在深南大道、龙翔大道等公交走廊建设电子站牌。另外还将建设包括交通信息发布网站(“易行网”)、WAP网站、手机等个性化服务系统在内的互动信息发布系统,实现公众出行信息服务的多层次覆盖。

    “至2015年发卡量达到1500万张以上,刷卡率达到75%以上”。《方案》提出,将通过创新深圳通卡样式,拓展深圳通卡的使用范围,使其成为多功能的电子支付平台;并增加服务网点,以提高深圳通卡发卡量和刷卡率。同时还将推进深圳通与香港八达通互联互通工作。

     服务整合,优化和调整公交发展布局

     一体化公交服务是吸引更多公众使用公交出行的重要手段之一,根据公交都市五年实施方案,深圳市将以轨道交通的运营和服务为核心,整合各类公交方式,优化和调整公交发展布局,作好地下和地面、大容量和中低运量、机动化和非机动化交通的有机结合和有效衔接,推进公交体系综合高效。

     一方面,强化轨道交通和常规公交运营一体化,让换乘时间更加节约。“建立健全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的运营接驳协同机制,强化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的配合衔接、协同联动”。《方案》提出,将通过整合轨道交通和接驳公交线路的运营计划和时刻表,提高接驳公交线网的直达性和发车频率,将80%以上公交线路的工作日早晚高峰发车间隔缩短至6分钟以内,减少乘客换乘时间。

      另一方面将逐步优化调整公交线网功能,推进常规公交的功能向为轨道交通提供接驳服务转移。

      以“构建轨道交通为骨干、常规公交为网络的一体化公交体系,充分发挥公共交通整体运输效率”为目标,按照“轨道、公交双网配合、加强覆盖”的总体原则,“确保所有轨道站点均配套公交接驳线路”和“轨道出入口与公交站距离不超过100米”两个具体标准,对常规公交网络实施“横向加密、纵向抽疏”的调整模式,强化接驳,弱化竞争,促进两种交通方式和谐发展。并采取“先接驳、后适应、再调整”的工作步骤,确保城市公交服务的连续性和可靠性,线路调整工作充分考虑市民对轨道交通的适应过程,逐步引导市民转变乘车方式,循序渐进,平稳过渡。

     随着深圳轨道二期开通运营,目前已经围绕“五条通道(罗宝线、蛇口线、龙岗线、龙华线和环中线)、两个节点(深圳北站、高铁光明站)”,共规划实施130条公交接驳线路,同时依托轨道还建工作,调整站点113处,我市118个轨道站点周边100米可换乘公交线路共589条,69%的建成区可乘公交直达轨道沿线。

     为密切跟踪轨道开通后客流变化情况,评估轨道公交接驳效果,下一步还将分区域、差异化、定期优化公交线路,完善轨道未覆盖地区公交干线网络,对客流下降明显的线路,进行截短抽疏,全面促进两者一体化协调发展。

     低碳交通,构建人本绿色出行环境

     低碳交通是公交都市发展的战略目标之一,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深圳市将积极践行绿色、人本的发展理念,构建低碳、绿色和人本的交通环境。

    深圳是全国首批13个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城市之一,公交、出租汽车领域是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重要领域。从2009年蓝天工程第一批101辆混合动力新能源公交大巴投入运营以来,目前,全市已累计投入2050辆混合动力及纯电动公交大巴、300辆纯电动出租车、580辆LNG公交大巴运营。

    “至2012年,推广使用新能源公交车4000辆,建成公交车充电站50个。至2015年,使新能源公交车占全市公交车辆总数50%以上”。《方案》提出,十二五期间新投放和更新的公交车辆原则上均采用新能源公交车。同时将同步推进充电站、加气站、充电桩等相关设施规划建设工作,满足新能源公交车投放需要。并通过研究实施符合公交企业运营特点的充电服务模式,提高现有充电设备的服务能力。

    《方案》提出,将进一步开展绿色道路规划建设标准研究,加快推进光明、坪山新区绿色道路建设;同时,在道路改造工程中加强透水环保砖、降噪路面、LED照明等技术产品的应用。

    深圳将积极研究出台促进新能源公交车辆使用的政策和措施。对公交企业引进新能源公交车辆进行适当的扶持或补贴,加快淘汰污染严重的公交车辆。同时建立和完善公交行业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相关标准和技术规范,包括车辆技术标准、安全标准、维修、检测标准等,实施技术准入制度,确保符合节能环保和运营安全要求。

     重点完善轨道及公交站点周边各类步行交通设施,提高站点可达性,构建系统、连续、舒适的步行交通网络。在罗湖金三角、福田中心区、南山商业文化中心区等重点片区建设步行连廊。

    深圳将结合城市绿道网和道路微循环系统改善,围绕公交枢纽站点,构建自行车道网络,改善自行车通行条件,满足组团内部短距离出行及公交“最后一公里”出行需求。“至2013年和2015年,全市分别形成500公里和800公里以上的自行车道”。同时,将结合轨道交通的建设,在轨道交通换乘点和大型公交场站布设公共自行车租赁点。启动蛇口、南山中心区、华侨城、盐田、龙岗等片区公共自行车租赁服务试点工作。

     重点打击非法营运
 
     在全市努力构建“公交都市”的同时,非法运营却成了扰乱公交体系的一大毒瘤。为此,近两年来,深圳市交通运输委对非法营运进行了重点打击,动作频频,先后多次开展专项打击非法营运的“雷霆行动”。两年来,深圳市交通运输行政执法支队共组织开展各类执法行动12000多次,查处各类违法违章案件3万多宗,查扣非法营运车辆近8000辆,成效显著。

    深圳市交通运输行政执法支队定期展开调查摸底,全面摸清交通运输违法行为的时间地点、手段方式等活动规律,及时调整战略部署,实施24小时应急值班制度,实行节假日值班巡查常态化,形成了以“夜间执法、专项整治”为重点的日常监管模式和以“值班巡查、定点执勤”相结合的节假日执法模式,对交通运输违法行为实施不间断、全方位、全天候的精确打击,有效减少了执法盲点,有力提高了执法效能。2011年,执法支队共查处非法营运“黑车”4517辆(其中小轿车3542辆、大中巴578辆、异地出租车101辆、假冒出租车92辆、货车204辆),销毁逾期未处理非法营运车辆881辆,有力打击了非法营运的嚣张气焰。

(值班编辑:郭艳超)
最新通讯员新闻
信息检索
关键字
类  型
新闻阅读排行
本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更多>>运输刊物订阅
更多>>精品车辆
新闻回顾
更多>>专题新闻
更多>>通讯员列表
更多>>合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