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道路运输网 >> 道路客运 >> 交通新闻 >> 正文
[山东]济南试推“慢行交通” 为全国首批示范城市之一(图文)
来源:傅琪媛 2011年11月28日9:0


玉兴路改造适度控制了机动车行驶空间,让位于人行道和自行车道

    在多条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示范道路的基础上,济南市将对慢行交通试点进行全面提升。其中,慢行交通试点划定了历山路、经一路、经十路、大纬二路合围区域。近日记者采访时了解到,这个区域范围内的明湖路有望率先铺上彩色沥青,来确保自行车出行的路权。

  据介绍,去年7月9日,济南市、杭州市、昆明市、重庆市、常熟市和昆山市通过住建部审查,确定通过编制专项规划和建设示范工程两种方式发展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示范项目合作备忘录,由此,济南成为全国步行和自行车系统第一批示范项目建设城市,也是江北第一个。

  为何选择济南作为慢行交通的试点?市政部门的工作人员介绍说,由于济南的地势相对比较平缓,道路建设也比较完善,同时济南又是全国著名的公交城市,推广慢行交通的潜力巨大。

  “与杭州这样的旅游城市不同,他们的慢行交通主要是连接景点之间的道路,而济南在兼顾旅游景点的出行同时,更需要缓解现有的交通压力。”市政部门的工作人员说。

  经过玉兴路、文化东、西路的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示范项目的先期建设与探索,从本月开始,济南市将投资1800余万元,在历山路、经一路、经十路、大纬二路合围区域内试点推行步行、自行车交通系统一期工程。

  慢行交通系统

  “推广慢行交通的目的是提倡市民的绿色出行,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污染环境,以及节约能源。”济南市市政公用事业局相关工作人员表示,“同时,慢行交通首先是保证非机动车,即自行车和步行者的路权。”

  以市民比较熟悉的文化西路为例,慢行交通就是划出专门的自行车道、步行道并与机动车道进行分隔,在公共道路上,保证非机动车的路权,让步行者和骑自行车者都拥有充分的行走空间。而使自行车道、步行道与机动车道分隔的方式有许多种,比如设置石质的隔离墩让机动车无法进入、用交通实线配以明显的彩色沥青标出自行车道,以及传统的抬高路基的方式设人行道、以种植树木的绿化带进行分隔。无论是物理限制的,还是法制禁止的,都让机动车不至于成为马路上的“霸王”。

  慢行交通

  不会让交通变慢

  一说起高峰时段的文化东、西路,不少市民心中只有一个字:“堵”。开车的不如走路的快,刮擦时有发生。但现在城市慢行交通也同样设置在这里,岂不是让本就不宽阔的道路更堵上加堵?

  “每天开车下班回家时,我就头疼,文化路堵得水泄不通,不仅让人心情烦躁,而且白白烧油。”市民王先生说,他住在经四路附近,而他上班的单位位于文化东路上,每天上下班对他来说都是一种考验,“慢行交通的设置是真的提倡慢行的交通方式,还是说让交通行驶更加缓慢?”

  “不仅是市民,有的交警也告诉我们,在文化路上设置这些隔离墩、自行车道,不利于分流车辆,只会让堵的时候更堵。”市政部门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之所以有这样的想法,是因为出发点不同。换句话说,如果出发点真的是为了绿色出行,减少开车,让开车的成本增加,那么慢性交通的设置就显得尤为重要。”

  市政的工作人员表示,另一方面,即便像经十路那么宽的,该堵的照样堵。所以,我们的道路建设不能只是去迎合机动车的增长,应该限制机动车,让开车的人发现还是骑车甚至走路出行的性价比更高,这才是缓解交通压力的有效方式。”市政部门的工作人员说。

 
改造后的张庄路,机动车道、自行车道、步行道间有绿化带相间隔

   玉兴路、文化东、西路的建成慢行交通已有一段时间,到底试点的慢行交通系统效果如何?市民是否都遵守?为此记者来到玉兴路、张庄路、文化东、西路进行了实地查看。

  【玉兴路】

  行人机动车并行不悖

  玉兴路位于旧城南部,北起七里山路,南至兴济河,全长约1.44公里。周边多处小区、住宅,是比较典型的旧城区城市支路。

  昨天中午,记者来到玉兴路时看到。与许多路不同,玉兴路总共有三条机动车道,其中由北往南行驶的机动车道为两条,由南往北的则只有一条。据了解,之所以只设置三条机动车道,是为压缩机动车行驶空间,将更多的路权分配给行人和自行车。同时,在机动车道与自行车道之间,以冬青为主的绿化带起了隔离的作用,而在路的南段则以石质石墩进行隔离。不仅如此,自行车道还以彩色沥青敷设,清晰界定边界。交叉路口转弯半径进一步减小,降低机动车速,保证自行车和步行的通行安全。

  而记者在现场看到的情形是,由于道路的交通压力并不大,来往的机动车与行人都不是很多,市民无论骑车还是步行都能较从容地行进。由于隔离设施完好,自行车、行人和机动车能实现并行不悖,慢行交通系统已初步实现。

  【文化东、西路】

  不少隔离墩被破坏

  与玉兴路类似,文化西路采用彩色沥青敷设自行车道,清晰界定边界。充分保留两侧已经成型的大型法桐,形成法桐一条街。结合公交一体化设计,保证自行车通行的连续性。但同时,记者也注意到,文化西路本身道路就比较窄,设置自行车道后,机动车道上的汽车行进就显得更加局促,而由于周边缺乏大型停车场,尤其是在齐鲁医院和省中医附近,自行车道经常被占用。

  对此,市政公用事业局的相关工作人员表示,文化西路的空间已经暂时无法再压缩了,“路南侧的圩子壕是2008年我们费了很大劲在拆除河道上的棚盖房之后才露出来的,不仅进行了清淤,还设置了不少景观,如果为文化西路的整改再棚盖上显然不合适。而在文化西路北侧的则是一排相对成熟的门头房,几乎无法拆除,因此也不可能再扩张文化西路的宽度,但为了非机动车的出行,就只能让自行车道和机动车在同一路面上并行,但有彩色沥青和交通实线分隔开来。”市政建设部门的工作人员说。

  记者也注意到,由于夜市比较火爆,文化东路山师附近的隔离墩不少被破坏掉了。这样一来,不少三轮车甚至是汽车就可以堂而皇之地开进人行道进行摆摊经营。而一到晚上,山师附近的文化东路北侧自行车道和人行道则全部被占道经营者占据了。

  【张庄路】

  自行车道有点狭窄

  不同于玉兴路,槐荫区的张庄路是省城西部重要的交通道路之一。经过改扩建后,张庄路已成为双向8车道的马路,加上道路两侧的自行车道、绿化隔离带、人行道,张庄路的视野十分开阔。

  与玉兴路不同,张庄路的自行车道路基高出机动车道,与人行道持平。行人和机动车都有足够宽阔的空间行进。据介绍,以张庄路、舜德路等为代表的道路,在设计和建设阶段均坚持了高标准的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

  但记者看到的是,相比较宽阔的行人和机动车道,自行车道就显得有些局促。也正因为此,不少骑电动车和三轮车的市民都选择上机动车道行驶,这样一来速度倒是快了,但是危险系数增加不少。

  此外,作为东西向的次干路,黑西路道路红线25米,但改造后机动车道宽度没有增加,仅维持两条单项小汽车道路,其道路资源分配不足1/4;缩小缘石转角半径,降低机动车车速,扩大慢行空间;人行道设置硬性隔离墩,保证不被机动车占用。两侧人行道分别为6米和7米,总宽度大于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宽度之和;设置了10处路段过街横道,平均过街间距100米左右;全线设置方便的自行车停车带,禁止机动车停车。

  慢行交通

  将串起泉城美景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目前,历山路、经一路、经十路、大纬二路合围区域内的道路招投标工作正在紧张进行当中,有关专家正在进行该区域内即将改造道路进行改造方案的论证。如果该区域实现慢行交通系统,这些系统将串起省城的美景。

  “之所以选择这个区域进行试点,是因为该区域位于主城区内,泉城特色标志区也基本被囊括在内,进行慢行交通的试点效果最为明显。”市政公用事业局的相关工作人员说。

  据介绍,市政公用部门将结合泉城风貌,在现状护城河滨河步道的基础上,完善趵北路滨河步行专用道,将大明湖、黑虎泉、趵突泉、环城公园、环城游船等景点贯穿起来,形成环古城赏泉步道系统;以千佛山、泉城公园、英雄山等大型公共空间为节点,利用山顶防火带,旅游步道、休闲广场、开放公园等组织休闲步道,建设七里山-英雄山-泉城公园-千佛山-趵突泉城市休闲步道,营造城市大型公共空间地区点与线一体化的可持续交通环境;利用滨河景观、南部山区郊野景观灯,建设步行休闲小径,形成郊野赏景步道,北大沙河、玉符河、腊山分洪道、小清河、工商河、韩仓河滨河休闲步道以及滨黄河观景步道。

  虽然还没有公布具体改造道路的明细及改造项目,但记者了解到,下一步,明湖路将作为试点慢行交通的道路之一,即将铺设上彩色沥青路面。“之前,省城的慢行交通系统试点还只是玉兴路、文化东、西路的‘点’的范围,下一步,在这个划定闭合区域内,将是‘面’的试点,成功之后还将在全市进行推广。”市政公用事业局的相关负责人表示。

(值班编辑:郭艳超)
最新通讯员新闻
信息检索
关键字
类  型
新闻阅读排行
本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更多>>运输刊物订阅
更多>>精品车辆
新闻回顾
更多>>专题新闻
更多>>通讯员列表
更多>>合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