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道路运输网 >> 运输管理 >> 运输研究 >> 正文
从消费者选择权的维度论道路运输市场的完善
来源:中国道路运输网 裴晓龙 2009年6月1日18:26

    市场经济是配置资源的最基础方式,市场经济主要是通过竞争机制的优胜劣汰功能来保持市场的活力。但竞争机制的作用程度,是以消费者享有选择权的大小所决定的。垄断、信息不对称等市场失灵,最终都会归结为消费者选择权受阻。消费者即是市场服务对象,也是市场无形调控力量的代表,消费者的货币投票权决定着经营者的命运。过去我们只是重视了对消费者权益的消极保护,但忽略了消费者作为一种自发调控力量,其选择权的实际状况,对市场竞争秩序、市场开放程度、市场结构、政府干预范围、市场调控效率等方面所产生的重要影响。当前道路运输市场受其本身特点和管理体制的制约,消费者现实自我选择权的狭小、政府基于市场缺陷的替代选择的不科学、消费者选择和替代选择的不协调,影响了道路运输市场的完善和功能发挥。本文试图以消费者选择权为视角,重构管理思路,阐释道路运输所面临的根本问题,以期抛砖引玉。

    一、消费者选择权对市场自发调控和政府干预范围改革的影响

    消费者处于市场和政府管理的核心。市场通过消费者选择权的自主行使,将资源配置给能满足消费者需要的经营者,实现优胜劣汰,保持市场竞争者数量的适度,竞争的适度,没有自主选择权,就没有市场优胜劣汰。竞争者为吸引消费者,求得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不断提高产品或服务质量,从面不断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因此,消费者是市场的主导者,他代表市场的自发调控力量。要发挥市场的基础调控作用,最终要归结为消费者选择权实现和保障。

    消费者的选择权的实现通过两种途经,一种是消费者的自我选择,一种为政府的替代选择。前者代表市场的自发力量,为主导方式。后者代表了国家的干预,是无法有效自我选择时的补充。消费者自我选择的有效行使,受市场信息是否对称、商品服务数量多寡、政府管理行为是否适度等多种外部条件的制约,比如信息不对称,会影响消费其知情权,使其不能充分选择;地方保护、行政垄断限制或剥夺了消费者的选择权。因此,政府主要职责之一,就是改善市场环境,扫除影响选择权实现的障碍,完善市场自发调节机制,比如进行道路运输企业质量信誉考核,对称市场信息。但消费者有其自身无法克服的缺陷,如消费者的分散性,意见难以集中;专业性不足,有时难以做出正确判断等。因此,必要时,需要政府替代消费进行选择,比如确定产品服务的质量标准。替代选择是以消费者无法自己做出理性选择为条件的,其范围是有限的,其方法要经过民主的程序,征求消费者的意见,这样替代选择才会合理,不至影响消费者的自治权,才可以完善市场,而不替代市场。

    二、道路运输市场选择权的状况及对相关管理行为的影响

    道路运输市场主要由客运、货运、驾驶培训、车辆维修、站场等市场构成,不同市场具有不同的特点,消费者选择权行使状况也不同。按照是否占用道路资源,分为道路运输经营和道路运输相关业务。货运、客运属于前者,驾驶培训、车辆维修和站场属于后者。前者由于道路的公共而非排他性及进入成本较低,使其经营车辆具有很强的扩张性。后者由于土地资源的排他性及进入成本较高,数量不具有很强的扩张性。因此,前者数量控制任务较重。对于后者可实行无数量限制的许可,市场可以放开。

    保持市场总量平衡是宏观调控的重要方面,总量控制主要通过两种方式,一种是通过市场自发调节,一种是政府采取的提高进入门槛、信誉不良者强制退出等间接数量控制手段或有数量限制的许可等直接手段,来达到市场的适度竞争。在现代市场中,两种数量控制方式往往交替互用,但前者处于基础性的地位,后者的适用程度,取决于前者的调节效果。一定程度上,市场消费者的选择性越强,市场自发调节数量的功能越强,市场可放开程度就越高。反之,则可放开性越弱,但并不绝对,如果政府通过提高进入门槛,强制退出等间接手段能够达到数量适度,市场也是能够放开的。

    货运由于不定线路、不定时间、服务质量差别大,可识别性强,受到承运人选择性约束较高,可以放开。对货运职能部门的主要任务是,规范行为保证安全,促进现代物流的发展。

    当前客运市场的消费者选择权较弱,其原因主要是:消费者消费受时间空间的约束,具有即时消费特点(常见消费消费者可以自由的选择时间和地点,比如买商品,不满意,可不消费或推迟消费);不同客运经营者提供的服务,外部识别性不强,实质差别性不大,消费者无法识别,也没有必要识别;班线客运,乘坐车辆由车站安排,消费者无选择权可言;公交客运高中级车辆的增多,选择权有所增强,但公交定线路的运行方式,决定线路经营者的有限,消费者的选择权与其市场无法比拟。由于客运市场消费者选择权较弱,市场优胜劣汰的调节功能受限,其中既有可改进的方面,也有市场本性决定而无法克服的方面。当前客运市场的总量控制主要是通过有数量限制的许可来达到,但数量控制的标准欠缺,数量投放难以令人信服,加之欠缺强制退出机制,政府替代选择下的优胜劣汰难以实现,引致客运市场矛盾重重。消费者选择权较弱,经营者的利润的大小往往取决政府数量控制的多少,因此营利要找政府,不营利也要找政府,而不找市场,不去想尽办法吸引消费者。

    站场受到交通规划,投资成本高的限制,无论放开还是不放开,数量总是有限的,因此,消费者选择权较小,主要由政府基于消费者的利益,替代消费者进行选择安排。驾培与维修,接近于常见的消费市场,消费者选择性较强,适宜完全放开。维修的问题主要在于由于其专业性,易产生信息的不对称,主管部门要采取有力的措施,如通过包括公布黑名单在内的质量信誉考核,及时向消费者传达有关信息,扫除消费者行使选择权的障碍。驾培的主要问题是部分消费者不重视自身安全和他人安全,选择收费不高,不按要求培训的驾校,使不合格的驾校有了生存空间。对此,一方面要加强社会教育,培养理性消费者,另一方面要建立强制退出机制,替代消费者进行选择。

    三、完善消费者选择权,促进道路运输市场发展的几点建议

    保障、培育、发展消费者选择权,是健全市场功能的必然要求,其中包括自我选择的充分,替代选择合理科学。当前客运市场是道路运输市场的难点和矛盾点,下面笔者以选择权为视角,主要就客运市场的完善做出力所能及的阐释。

    (一)客运市场放开问题

    “客运靠政策、货运靠本事”形象的表现了客运市场政府直接控制数量的管理方式及消费者自我选择的薄弱。消费者选择权较弱,经营者的利润的大小往往取决政府数量控制的多少,因此营利要找政府,不营利也要找政府,而不找市场,不去想尽办法吸引消费者。有人提出放开客运市场,笔者认为应当慎重。尽管强化客运市场消费者自我选择权有其空间,但客运市场消费者即时消费的特点决定了其自我选择权的有限性。政府间接控制数量的手段,如提高准入标准,强制退出、通过考试严格从业人员的进入尚未形成科学运作的体系。客运市场放开只能根据消费者自我选择权及间接控制的状况,逐步放开,现在尚不能完全放开,取消数量限制许可。若盲目取消数量限制,由于消费者自我选择权不强,市场自身不能实现优胜劣汰,“几家欢乐,几家愁”市场平衡状态难以形成,车辆数量将会迅速膨胀,导致经营者的“一损俱损”,市场将会产生断裂性后果。

    客运市场主要由公交,班线客运、出租客运构成。公交和班线客运由于定线运营的方式,道路资源的非排他性产生数量扩张性与具体线路道路承载能力的有限性具有强烈的矛盾。这种矛盾通过完善消费者自我选择权或政府间接数量控制手段,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唯有科学直接数量控制,才能达到市场有序竞争。出租客运,由于不定线经营,可以通过完善消费者自我选择权和政府间接数量控制手段,逐渐完全放开。

    (二)客运市场完善消费者自我选择权的建议

    消费者自我选择权的实现,受多种因素制约,可以从多方面加以改善,一是消费者选择权,要以客运市场提供数量充足的客运服务为条件。因此,运力的投放应适度大于运量,过小会形成垄断,限制消费者的选择自由;二是建立质量信誉考核,解决信息不对称,向消费者传达经营者服务状况的信息,保障消费者知情权,引导消费者理性消费;如客运站场张贴质量信誉考核结果,黑名单公布等;三是引导经营者树立品牌意识,搞个性化服务,增强不同服务的可识别性;四是改善管理方式,扩展消费者选择空间。如班线客运客运站排班,不同经营者在同一时间,可并列排班或按质量信誉考核结果分配黄金时间;取消出租车统一色度,为经营者个性识别创造空间;五是加强以消费者为主体的宣传,培养消费者选择的习惯;六是拓展消费者参加经营者考核的渠道。参与权应当是消费者选择权的有机组成部分,鉴于当前手机的普及,笔者建议建立手机短信社会评介制度,以实现评介在空间和时间上连续性和及时性。

    (二)客运市场完善政府替代选择的建议

    政府替代选择,是指政府代表消费者利益,在消费者无法做出有效选择的情况下,代替消费者对经营者进行选择,本文主要指客运车辆的数量控制,一是基于客运市场消费者弱选择的现实,建议建立可以随市场状况浮动的准入标准,把好市场准入关;建立质量信誉考核的强制退出机制,剔除不能满足消费者需求的经营者;严格从业人员的考核,保证从业人员的素质,将服务态度不好的从业人员剔除;二是完善与消费者利益相关的决策程序,民主集中消费者的意见。如运力投放以召开听证会形式听取消费者的建议。

    消费者是市场主导者,是政府服务对象,以消费者选择权为轴心,考量市场的完善和政府管理行为,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时代精神,是一种管理的新视角。本人能力有限,仓促为之,尚有不少缺漏,还请方家指正。   

(值班编辑:兰霞)
最新通讯员新闻
信息检索
关键字
类  型
新闻阅读排行
本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更多>>运输刊物订阅
更多>>精品车辆
新闻回顾
更多>>专题新闻
更多>>通讯员列表
更多>>合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