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道路运输网 >> 道路客运 >> 交通新闻 >> 正文
[山东]临沂市沂水县交通局正确的利益观是清正廉洁之本
来源:中国道路运输网在线通讯员 山东省临沂市沂水县交通局 杨登越 2009年4月16日22:25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句话出自我国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的《史记》。意思是说天下人为了利益蜂拥而至,为了利益各奔东西。

    利益其实就是好处,一个人对好处所持的看法和态度就是利益观。利益观是有阶级性的,资产阶级利益观的核心就是个人利益至上,就是信奉“人不为己天诛地灭”那一套。这种利益观具有很强的腐蚀性,至今仍在一些人的头脑中根深蒂固。而我们的党员干部应该具有什么样的利益观呢?对此,刘少奇同志早在六十多年前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一文里就作出了高度概括,他说:“党的利益高于一切,这是我们党员的思想和行动的最高原则。根据这个原则,在每个党员的思想和行动中,都要使个人利益和党的利益完全一致。”这就告诉我们,党员干部应有的正确的利益观归结到一点,就是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

    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都要通过诚实劳动,获得满足自身生存与发展所必需的物质文化利益。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原则同样适用于党员干部。但对于党员干部来说,还应当有一条更高的要求,那就是这种获得必须建立在正确利益观指引的前提之下,建立在清正廉洁、无私奉献的基础之上。决不能把商品交易的原则带入政治生活领域,更不能搞权钱交易、与民争利。

    笔者看过春秋时期有一个嗜鱼、拒鱼、无鱼的故事,鲁国有一个大夫甚好吃鱼,可是,当求他办事的人把一筐筐鱼搬到他府上时,却都被他婉言谢绝了。这位睿智的大夫告诫送鱼者:“我不收你们的鱼,还可以间或用俸禄买鱼吃;而当我收下你们的鱼,这一辈子就很可能再也吃不上鱼了。”

    我们不必考究故事中这位大夫的利益观与我们以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正确利益观的差别。但这则故事浅显易懂,富含哲理,发人深省,给从政执法者鸣响了警钟。诚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爱好,关键在于如何把握自己的爱好。在不违常理、不违原则、不违党纪国法的前提下,充分施展和发挥自己的特长爱好,委实是人世间一大喜事、乐事、畅快事。遗憾的是,一些人特别是个别党员领导干部却把握不住自己的爱好,不注重“拒鱼”,不加区分、不予遏制地任自己的爱好肆意张扬,让心怀叵测的人投其所好、钻了空子,接着就不能不被人操纵,受人摆布,听人指使,触犯党纪国法,最终让自己的“爱好”葬送了自己,以致“无鱼”。“嗜鱼”是生活特色,“拒鱼”是睿智选择,“无鱼”是贪要“外来之食”的必然结果,这样做,不但“鱼”远离而去,还会成为别人的笑柄。

    奴隶社会的士大夫尚能拒鱼,何况我们呢?廉洁,是对从政者的最基本的道德要求。古人云:“不受曰廉,不污曰洁”。而“廉洁”之所以成为从政美德,其价值不仅仅在于个人的洁身自好,更重要的在于“奉公”。廉洁是奉公的基础和条件,奉公是廉洁的价值和追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从政执法者要以对党和人民利益高度负责的态度,牢固树立以廉洁为最大美德,以贪婪为最大耻辱的观念,增强自律和自勉意识、不谋私利、不计得失、防微杜渐、洁身自爱,特别要过好权力、金钱、美色关。就必须首先端正心态。我们能处在从政执法的岗位上,是人民的信任,同时也肩负着人民的希望和重托,所以要勤勤恳恳地为人民服务,也意味着无私的奉献和牺牲。如果谁想通过从政、执法发财致富,必定会为党纪国法所不容。老一辈革命家陈毅同志曾告诫说:“手莫伸,伸手必被捉。”只有端正从政心态,方能正确用权,真正成为人民信任的公仆。其次,作为执法人员要淡泊名利。一个党员干部如果把名利看的太重,甚至不择手段地去追逐个人名利,就会经不起金钱、权力、美色的考验而栽跟头。再次,要耐住清贫。“诗堪入画方为妙,官到能贫乃是清”,是清代戴远山送给在外做官的友人的一副对联。今天看来仍不失为一句耐人寻味、发人深省的至理名言。现实生活中的很多事例说明,耐不住清贫,经受不住物质利益和金钱的考验,其行为必然要失范。只有每位从政人员在生活中,守住那份清贫,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为官,把自已的聪明才智用于为人民谋利益上,这才是党员干部应有的人生价值追求。

(值班编辑:Online Team)
最新通讯员新闻
信息检索
关键字
类  型
新闻阅读排行
本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更多>>运输刊物订阅
更多>>精品车辆
新闻回顾
更多>>专题新闻
更多>>通讯员列表
更多>>合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