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我国迎来了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三十年来国运昌盛,殷民阜利, 由于党的政策好,特别是近几年来,党中央一再减轻农民负担,免征农业税等一系列利农政策,使农村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缩小了城乡之间的差距。
我的家乡谷店村位于塔山东头,村东、村西各有一条从北往南流向的小河,80年代以前一直是在河中放几块石头当作过路桥,天气好的时候,河水小,可以踏着石头过河,遇到阴雨天气,无论是春夏秋冬,都要脱了鞋赤着脚过河,夏天如遇雨季发大水,根本就出不了村。由于交通不便,因此我们村非常贫困,吃了上顿没下顿的人家多的是,当时姑娘找对象就流传一句话:“宁嫁四十拎提包,不嫁十八拿镰刀”。三十多岁没有对象的小伙子多得是。饭都吃不上,更谈不上住和穿了 。
80年代初期,我有一位同学的爸爸在塔山水库上班,他家第一个买了台12英寸的黑白电视机,在当时可算是震惊全村,全村人吃完晚饭后都争先恐后的跑到他家去瞧瞧‘电视‘是什么东西,把他家的院子围得水泄不通。
因为家乡比较贫困,以前步行是家乡最主要的交通方式,记得我上高中二年级的时候(1983年),姨夫在东北为我家买了辆大金鹿牌自行车(因当时全是供应,非常难买),自行车被托运到新浦火车站,由于我家离新浦一百二十多里路,父亲步行两天把自行车推回来,回来时脚早已是千疮百孔。在当时我不知道路有多远,因此也没有在意,现在想起来是多么的艰苦啊,当时到新浦只用二、三毛钱车票都舍不得,足可见当年的贫困。90年代初期,随着经济的发展,镇上领导采取多种方式筹集资金,社员筹集一部份,分别在村东、村西各架起了两座桥,一条横穿村中央大路,把村民引向全国各地。这对于我们村来说可真是雪中送炭,再也没有进不了村,出不了村的情况。如今的家乡是一派新气象,猪肉,鸡肉已不再是幻想,成了平时生活中桌上餐,村民们已摆脱了“只为吃饱”状态,慢慢地向“吃得健康,吃的营养”过渡,好多人家购买了汽车进行了货物运输,有的人家购买了面包车、三轮车、面的等在外出租送客,基本上家家都用上了摩托车、电动车,公交车直通家门口。
沿途公路两边一望无际的麦田映入眼帘,如此的生机盎然。小麦子一颗一颗紧挨着,随着清风吹拂摇晃着小脑袋,仿佛在夸赞党的政策好。如今耕田不但不用交税,并且政府还发放津贴,这可乐坏了淳朴的老百姓,村中的养殖场逐渐兴起,人们因地制宜,在以往的河水基础上经过整修,成为了养鱼场,人们都在为小康这一理想而奋斗。
2006年,农村公路通达工程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点,富裕起来的农民主动捐资捐款,在原先泥路的基础上打上了水泥路,每个路端还延伸到了家家户户门口,路边齐刷刷装上路灯,路旁种上了景观绿化带。沿大路两旁是一排排整齐的新瓦房,村口盖起了两层小洋楼,屋里的变化也很大,家家户户都用上了明亮的节能灯,而且还添置了高档的沙发、家具、冰箱、彩电,都按上了电话、用上了自来水,小伙子再也不用愁找不到媳妇,姑娘们多数嫁到本村,“宁嫁四十拎提包,不嫁十八拿镰刀”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现在我村除了外出打工人员外,每年有几十个年轻小伙子出国打工,年收入六、七万元;年轻的姑娘也不甘落后,成群结队到苏州、昆山、浙江等地打工,收入也不低。村中也开设了扫盲课,技术补习班等。还有一些科技人员下乡讲解农村致富经,生活中的科技元素不断提高。党的正确决策犹如寒冬中的一丝炭火,帮助我们脱离寒冷和饥饿,如清凉的春风,带着新中国走向希望,成为中国走向重新振兴的指航灯。
我的家乡变化真大呀,农民的生活水平、文化娱乐、思想境界等都发生了喜人的变化,为家乡增添了一份份美好,改革开放,就如一颗闪亮的明星,指引着家乡人民,奔向幸福的康庄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