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十五"期间的快速发展,我国汽车零部件工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教授级高工王祖德认为,企业数量过多等十大问题制约着我国汽车零部件工业的进一步发展。
首先是企业数量过多。全国汽车零部件企业超过1万家,大多数规模较小,没有形成实力强大的企业集团。2005年中国较大零部件企业(不含发动机生产厂)销售收入最大的为几十亿元人民币,而国外大的汽车零部件公司销售收入要大得多,如美国德尔福2004年销售收入286.2亿美元(位居世界500强第179位)。
其次是自主开发能力弱,名品牌少。国外零部件企业自主开发能力强,可以进行规模化设计、生产,整车企业推出新车时要依赖零部件厂的技术和产品。而国内零部件企业大多依附整车企业技术和产品,而且国内零部件核心高端技术大多为外方所掌握,如电喷系统、共轨电喷、电子控制ECU等。我国在产品结构上高附加值产品少,高消耗、低附加值产品多。
三是外方在汽车零部件领域独资控股趋势明显。例如:德国大众与一汽合资建发动机厂,大众占60%,一汽占40%;丰田与广汽集团建发动机厂,丰田占70%,广汽占30%;法雷奥与一汽合资建压缩机公司,法雷奥占60%,一汽占40%;2006年9月,美国在上海投资1500万美元独资建索思科锁定技术(上海)有限公司;当月德国采埃孚(ZF)投资440万欧元,独资建立采埃孚商用车底盘技术(上海)有限公司等。
四是零部件产品的标准化、系列化、通用化程度较低。由于我国汽车整车特别是轿车、SUV、MVP技术来源于不同国家、不同跨国公司,各公司标准不相同。因此,国内汽车零部件的标准化、通用化、系列化程度低,制约了零部件工业的发展。
五是配件行业各成派系,存在重复引进现象。国外不同国别零部件随整车厂进入中国,各为各自的整车配套,如上海就有三家三效催化转化器工厂(红湖配桑塔纳、华克配帕萨特、德尔福配别克),都不能达到大批量经济规模。
六是国内汽车零部件出口企业压价竞争,有可能带来更多反倾销投诉。国内零部件出口大幅增长,主要是利用价廉优势销往国外。由于价格偏低,导致了国外反倾销投诉。
七是对国外设置的技术壁垒,非关税保护措施研究得不十分透彻,经验缺乏。
八是国内汽车零部件自主开发资金较缺乏。由于整车不断降价,迫使整车厂不断压低采购的零部件价格,零部件企业利润微薄,投入研发的费用少。2005年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平均支出研究与开发费用占销售收入的1.77%,而国外跨国大企业一般占销售收入的5%-8%左右。
九是国内CKD装车增加,如宝马、奔驰、凯迪拉克、大切诺基、丰田陆地巡洋舰等,不利于我国国内零部件工业的发展。
十是目前对国内高新技术产品生产、开发支持力度不够。2006年上半年我国仍进口安全气囊89.3万套,同比增长38.5%;进口安全带165.4万套,同比增长154.7%;进口自动变速器56.6万台,同比增长111.5%。这些产品国内均已开发生产,但缺乏支持与扶持。此外,除电动车外,国家科技部对一般汽车配件研发费用支持很少。
12-4·为客车提供一双满意的鞋子 12-1·国家副主席曾庆红同志视察潍柴 12-1·外资布局中国:汽车零部件大战即将开始 12-1·普利司通入选“社会责任百强” 12-1·重庆市客车不安装ABS 不得上路 11-30·笑傲国际赛车场,米其林欢庆年度骄人战绩 11-30·中国零部件采购价格一定会回升 11-29·汽车零部件“十一五”专项发展规划评审稿完成 11-29·江西省两千客车安装“天眼”实施监控 11-26·上柴:在稳步前进中发展欧Ⅲ 11-26·GKN在中国增设新厂谋求持续发展 11-24·确保客车性能,轮胎作用不容小觑 11-24·2006固特异推出全新品牌服务 11-24·陕西法士特变速器角逐客车市场 11-22·中国汽车电子市场07年将突破200亿美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