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底,交通运输部出台《关于深化改革加快推进道路客运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充分发挥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作用,鼓励开展灵活、快速、小批量的道路客运定制服务。”,首次提出了“定制客运”概念。一时间,关于“定制客运”众说纷纭,理解各异,行业亟需理论创新、实践创新。
“定制客运”是什么?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广泛深入的渗透,道路客运行业正发生深刻的变化,催生了“定制客运”业务的发展使之成为道路客运转型升级、实现供给侧结构改革的热点。对此,长安大学学者和北京盛威时代科技有限公司等道路客运互联网高新技术企业人员组成课题组,充分发挥“产、学、研”各方优势,对“定制客运”进行了研究。
课题组调研了湖北、甘肃、吉林等省目前道路客运现状,分析了现有道路客运市场的需求状况和供给侧结构,紧扣交通运输部对于“定制客运”的概念轮廓,提出了在现行政策框架内道路运输企业“定制客运”发展对策。
调研表明,现有班线客运定点(汽车站-汽车站)、定线(严格按照审批线路运行)、定车(7座以上车辆)、定时(严格按照发班时间运行)的服务模式单一,无法充分发挥道路客运“门到门”、“点到点”、“随客而行”、机动灵活的比较优势,2013年(2013年公路旅客运输量调整了统计口径,与2012年无可比性)至2016年的营运客车的客位数保持在2100万客位左右,但2016年的公路客运量154.28亿人比2013年185.35亿人下降16.76%,一个基本不变一个出现下降,可以判断,出现了大量剩余运力;而另一方面,由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公众的道路客运需求更加多元化,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实现“门到门”、“点到点”、“随客而行”的道路客运服务已经变为可能,吉林开通校园巴士、甘肃开通小轿车定线客运、湖北开通城际约租等都是为满足这些需求的有益尝试,而这方面的运力又是不足甚至缺失的,供给侧结构无法满足公众需求,亟需进行改革。我们认为,可以把“定制客运”作为班线客运的有益补充,打造为道路客运的升级版,使道路客运服务差异化,满足公众多元化道路客运需求。
根据交通运输部提出“定制客运”的背景以及传统客运面临的一系列问题,课题组认为概念的核心要义是以需求导向为根本出发点,从空间、时间、方式多维度向旅客提供更加“灵活、快速、小批量”的道路客运服务,从时间上体现“快速”,从空间上突破传统形成的城市交通与公路运输的“二元化”分割治理结构,从方式上更加“灵活”,呈现“小批量”特点。但道路客运需求“灵活、快速、小批量”的特点,这些表述如何量化?为此,我们提出了“出行速度”这一全新概念,即出行距离除以产生出行需求到完成出行过程所需时间为出行速度,我们认为,出行速度是道路客运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品质要素,也是“定制客运”发展的市场空间所在。飞机及高铁技术速度远比汽车快,但这两种运输方式很难解决班次密度问题,这在提高出行速度方面是短板。现有的道路班线客运组织方式突出强调定点(汽车站-汽车站)、定线(严格按照审批线路运行)、定车(7座以上车辆)、定时(严格按照发班时间运行),由此导致“出行速度”变慢,供给与需求产生冲突,而“灵活”改变以上“四定”中的一个或者几个都可能提高“出行速度”,更好地满足旅客出行的需求。“快速”的含义不是一个“车速”的问题,而是指出行速度要快。“小批量”是现实社会中旅客出行个性化的显著特点,除道路客运有可能满足小批量出行需求外,其它运输方式是不可能做到的,显然这又是道路客运的比较优势。而从服务手段上看,要应用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才有可能及时、准确把握旅客出行的需求,并把需求侧的每一个个体和供给侧直接连接起来,使定制化服务成为可能。基于以上认识,我们认为,“定制客运”不是新业态,而是一种服务方式,它是班线客运的有益补充,以提高出行速度、方便社会公众出行为目的,以“互联网”技术为手段,实现“门到门”、“点到点”,“随客而行”,满足社会公众定制化客运服务需求的一种客运服务方式。需满足以下特点:
通过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支撑;
改变定点(汽车站-汽车站)、定线(严格按照审批线路运行)、定车(7座以上车辆)、定时(严格按照发班时间运行)运行方式中的一个或者几个。
“定制客运”有什么?
目前市场上开展的定制客运业态主要有城际用车(约车、约租、包车)、机场巴士、景区巴士、校园巴士等等。按照这一特性,课题组认为,这些定制客运业态可以分为两类:
第一类是“专车”,主要解决传统客运不便利、不高效、服务质量不高的问题,其主要特点是:车主要用乘用车,定点变成“点到点、门到门”,定线变成“随客而行”,定时变成“随客时间”或者多个时间供乘客选择。目前市场上的城际用车、城际约租、定制包车、城际约车等基本都属于这种形态。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需解决车辆、人员安检问题,企业需切实承担起安全监管主体责任;线路、站点、班次、运行方式等都有较大改变,亟需行业管理部门进行政策创新,放松规制。
第二类是“专线”,主要解决综合运输体系中联程运输不便利、在某些人群密集点无法提供客运服务的问题,其主要特点是:车主要用客车、也有乘用车;定点但一般一端为校园、景区、火车站、机场等人流密集点;定线、定时。目前市场上的机场巴士、校园巴士、景区巴士等基本属于这种形态。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需解决车辆、人员安检问题,企业需切实承担起安全监管主体责任。
如何开展“定制客运”
(一)基本条件
交通运输部对从事“定制客运”企业、车辆、驾驶员及第三方平台运营模式做了规定:
关于企业和从业人员。“提供道路客运定制服务的,企业应当具备道路客运经营资格,驾驶员应当取得相应从业资格。”
关于车辆。“车辆原则上应当使用7座及以上的营运客车。”首先,需要明确什么是营运客车?按照《营运客车类型划分及等级评定》(JT325-2013),营运客车分为客车及乘用车两类,客车分为特大、大、中、小四种类型,乘用车不分类型。因此在目前政策框架内,按照不同的业务形态,“定制客运”车辆可以选择客车和7座及以上乘用车,法无禁止。
关于第三方平台,“互联网平台运营商不得组织非营运车辆和未取得相应从业资格的驾驶员从事旅客运输。”
(二)发展建议
因“定制客运”的两个特点决定,指导其发展主要分为线上和线下两个层面:
线上:鉴于“定制客运”是传统道路客运的升级版,是传统道路客运的有益补充,且目前传统道路客运已经实现了“联网售票”,为了实现出行“一票制”,可以全省道路客运联网售票平台为基础,实现定制客运线上预约,并利用平台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成熟技术,提供集汽车票网上预订、定制客运网上预约、运力安排网上调度、出行过程网上记录、对账结算网上实现、服务质量网上评价等功能为一体的线上平台技术支撑。
线下:道路运输客运企业应按照“专车”和“专线”两种模式,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调整长途客运运力配置,采取客运班线剩余运力“大改小”,剩余运力有序开通机场巴士、火车站巴士、校园巴士、景区巴士等方式,使道路客运形成差异化、阶梯化、定制化服务。行业管理部门应放松管制,对道路客运企业实施定制客运给予支持,在开业许可、新增运力、班次调整、车辆更新、站点停靠、运价制定等方面进行政策创新。
我们认为,线上、线下构成完整的系统,是“定制客运”全面解决的操作技术方案,它涉及到行业管理部门(G端)、道路运输企业(B端)和社会公众(C端)的整体互动,对于促进道路客运供给侧结构改革、推动行业转型升级意义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