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剁手节”的包裹你都收到了吗?看到“五花大绑”的包裹有什么想法吗?11月12日国家邮政局发布数据称,今年“双11”主要电商企业快递订单量达到3.5亿,同比增长59%。而根据此前预测,2016年我国将产生300亿个快递包裹,到2018年将达500亿个包裹……快递包裹量与日俱增,快递包装回收情况却不乐观,大部分包装(塑料袋、纸箱、胶带、空气囊等)都被当做垃圾丢掉,被送进垃圾场填埋或者被焚烧,不仅造成资源浪费,还给环境带来难以承受的负担。您的快递包装是怎么处理的?对于快递包装绿色化您有什么感想与建议吗?欢迎参与本期话题讨论!
李养民(第二届“南京好市民”)作为一个网购达人,我每次都会把纸质包装压扁放在一起,积累到一定数量送到废旧用品回收站;塑料包装则会作为垃圾袋再利用。虽然我无法改变快递包装的数量多少,但希望能尽一己之力为环保做出一点贡献。
李君(第十届“南京好市民”)拆完的快递包装,塑料袋我一般扔进垃圾桶,纸盒和空气囊我会留给快递点,给后面寄快递的人使用,尽量避免一次性使用而造成浪费。但其实我觉得这样也不够好,还有改进的空间。比如在快递柜的旁边放一个回收点,拆完快递剩下的纸盒可以回收。另外,还可以采用环保材料寄送快递。
余秀凤(第四届“南京好市民”)双十一以来,我几乎每天都有快递要收,家里堆了一堆包装,不过,我很少会直接把包装扔掉,用这些包装来存放家里的杂物真是再合适不过了。在拆快递时,我会注意不损坏包装,塑料袋就用来包裹杂物,纸箱子完全可以当储物箱使用,省钱又方便。我现在给别人寄快递也从来没有买过包装袋,家里各个规格的包装都是齐全的,循环利用,省钱又环保。只有每一个人都参与到绿色快递的活动中,快递包裹才有可能真正的绿色化,我尽己所能循环利用快递包装,你呢?
杨瑞清(第一届“南京好市民”) 近年来,绿色生活理念让我们的目光不仅落在了购买的物品上,更是延伸到了装有物品的包裹上。快递纸盒可以用来装报纸和杂物,衣物袋可以储存起来用于偶尔外出住宿时携带随身衣物……包裹的再利用不仅能节约资源、减少浪费,还能激发我们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我们收获的也不仅仅是商品,还有乐趣。即便是一些看起来确实无用的外包装,只要做好垃圾分类,同样也是对“绿色”购物的一种贡献。
吴一帆(第十二届“南京好市民”)世界上没有真正的垃圾,只有放错了地方的资源。快递包装回收不乐观,对环境的污染和对资源的浪费都不可小觑。这是一个涉及政府部门、网购运营商、物流行业、消费者多方的巨大系统工程,必须齐抓共管。政府方面要立法立标,奖惩并举;企业杜绝过度包装,尽可能回收利用,或使用可降解包装物;街道社区可设立快递包装物分类回收积分兑换站点;对于消费者来说,快递包装物的重复使用就可以少一点包装垃圾。例如,比较规整的纸箱可用于寄快递或作为收纳箱;塑料包装袋当垃圾袋使用等。
张宴志(第一届“南京好市民”)塑料袋对环境的污染比较严重,所以一个塑料袋我们可以重复、循环使用,将塑料袋收集起来,去超市或买菜时可以从中拿一个,随手自带塑料袋。其实现在部分快递纸盒包装质量相当不错,这种纸箱留着存放书籍、收纳杂货物品等都是不错的选择。只要能开动脑筋、运用双手,我们可以变废为宝。
李美娣(第十四届“南京好市民”)老伴有时会在网上买一些收藏品,儿孙也会在网上为我们购物。对粘贴在塑料包装袋上的个人信息我会用水泡过后再慢慢撕掉,再把剩余部份用绳子捆住送到不可回收箱内。对于纸质包装要尽量为我所用,实在无用的则捆扎好送到可回收箱内。我建议,快递公司可尽量为货物量身定做包装袋,像我昨天收到的几个小纪念币却用了个非常大的塑料袋,这就是浪费了。
吴绍南(第十一届“南京好市民”)促进快递包装绿色化的第一步:减量化,不要过度包装,做到运输过程中不损坏即可;第二步:绿色化,尽量减少胶带、塑料袋、空气囊等不可降解材料的使用,尽可能使用可降解包装材料,政府应建立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尽快明确快递行业的运输包装环保标准、明确包装中使用的各种非降解材料的数量标准等;第三步:循环化,鼓励快递企业回收包装,帮助消费者树立起分类回收的观念和行为习惯。绿色快递的实现,不仅需要快递企业推进,更需要消费者、市场乃至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
“中国好人微博群”
简介
近年来,我市先后产生了163个全国、省、市道德模范个人和群体,126位“中国好人”、108位“江苏好人”、1392位“南京好市民”。这些先进典型,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模范实践者,是推进公民道德建设最有说服力、最有影响力的鲜活教材。南京“中国好人”微博群(http://z.t.qq.com/zt2011/njzghr),是一个让先进典型说道德、议道德、传道德的网上空间,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道德主流在网络空间传播,以此带动更多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道德规范。本报将于每周定期摘登“中国好人”微博群中的精彩言论,也热忱欢迎广大读者通过@“中国好人”微博群,与他们一起展开互动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