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上海自贸区的成功获批持续引发各地展开自贸区申办潮,重庆、天津、广东、厦门等均加入筹划申报自由贸易区的消息。而2013年12月30日召开的大连市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透露出,2014年大连将统筹谋划开放型经济转型升级,结合申报中国大连自由贸易试验区,探索投资体制、金融体制改革。事实上,早前在2013年7月份,大连市相关官员就表示,作为最早设立的保税港区之一,大连和天津一样一直在积极争取获批自贸区,且方案已经上报。分析人士表示,如果根据国家的战略安排进行批复,则大连自贸区方案中的冷链物流将成主要看点,在大连板块沉寂许久之后,预计资金对大连板块的关注度会有所升温。
大窑湾保税港位列上海天津之后
大连大窑湾保税港区已获得国务院发出的第三张保税港区“通行证”。随着上海洋山港、天津东疆保税港区、大连大窑湾保税港区内的物流园陆续开工建设,三大新国际航运中心上演“三国演义”的新格局呼之欲出。
保税港区是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在港口作业区和与之相连的特定区域内,集港口作业、物流和加工为一体,具有口岸功能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是目前我国开放层次最高、政策最优惠、功能最齐全的特殊区域。据了解,三大保税港区的功能定位与业务设置基本相似。与我国15个沿海保税区相比,上述三大保税港区不但可以享受保税区、出口加工区相关的税收和外汇管理政策,而且可以全面发展港口作业、中转、国际配送、国际采购、转口贸易、出口加工、展示等业务。规划面积上,洋山港、天津东疆保税港区与大连大窑湾保税港区分别为8.14、10、6.88平方公里。
长江证券某研究员曾表示,三大保税港区的功能定位与国际上自由港概念接近,不仅在地域范围上大于普通保税区,而且享受港口与保税区的联动效应。设立具有自由港性质的保税港区,将会为三大港口建设国际航运中心提供重要保证。就保税港区和世界经济自由区的基本内涵而言,保税港区是经济自由区的一种表现形式,向国际先进自由港迈出了积极的一步,是世界自由港在中国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是中国化的自由贸易港。业内人士也普遍对保税港区的发展预期十分看好。
2015年建成全国最大冷链物流中心
日前,商务部部长高虎城表示,2014年内将完成中韩自贸区谈判。作为东北改革开放的“高地”,大连保税区在全国各类海关监管区中,一直是一个转型发展不懈的探索者。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挂牌成立,以及十八届三中全会释放出的全面深化改革信息,为大连保税区提供了发展新机遇。抢抓新机遇,在转型升级上“再出发”,成为摆在大连保税区全体干部群众面前的课题。
有专家表示,保税区以政策立区,只有将独有的政策优势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做大优势产业,才能真正起到开放先导区的“火车头”作用。近两年来,保税区人在深入研究保税区港区特殊政策的基础上,根据大连保税区在东北亚特有的区位优势,确定了建设口岸保税冷链物流中心的发展思路,大力推进冷藏中转和冷藏保税仓储业务发展。据悉,来自俄罗斯的远洋捕捞船开始在大窑湾保税物流港区靠泊,将以往运往韩国釜山的货物运到大窑湾中转;从此,韩国、日本的冷藏物流基地,多了一个强劲的对手。
保税区保税物流局功能区运行科科长孙世伟表示,截至目前,保税港区已经形成冷藏冷冻能力8.5万吨,獐子岛中央渔业、毅都集发二期、恒浦二期、泰达等项目总规划能力38万吨,两年内建成冷藏冷冻能力23.5万吨。预期到2015年,大连将实现32万吨冷藏冷冻能力,年操作货物105万吨,形成全国口岸最大的保税冷链冷藏物流基地。 保税冷链冷藏物流产业的跨越式发展,是大连保税区利用海关特殊监管区特有政策,深度发掘政策优势、壮大优势产业的一个缩影。近两年来,保税区传统产业受到国际大经济环境较大冲击,保税区党工委、管委会与海关等监管部门加强沟通,帮助企业转型,面向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兼顾外贸和内贸的综合性业务,学会“多条腿”走路,物流等产业在国内外复杂的经济形势之下保持了稳定增长。
2013年前三季度,大窑湾保税港区累计实现集装箱吞吐量215万标箱,同比增长27.75%;操作船舶1222艘次,同比增长10.39%;完成口岸进出口总值178亿美元,同比增长2.69%;累计实现保税监管货值57.29亿美元,同比增长24.53%。在市场建设方面,大连保税区前9个月实现市场交易额1060亿元,同比增长18%;实现市场税收7.47亿元,同比增长25%。其中,石油交易所实现税收2.2亿元,同比增长10%;煤炭市场实现税收2.39亿元,同比增长47%,在全国煤炭交易低迷的形势下,创历史新高。
作为全国唯一集保税区、保税港区、出口加工区管理于一身的特殊监管区,大连保税区将三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作为东北对外开放的重要载体,充分发挥特殊区域的政策、功能、产业优势,推动了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业内人士预计,到2015年大窑湾保税港区将成全国最大冷链物流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