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立体化交通网络逐渐打开了城市新空间,哈市机动车保有量每年以15%的速度递增,远远超过了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速度。同时,随着车辆的增多,空气、噪声等污染也逐渐加重,倡导绿色出行、慢行交通的呼声越来越多。在省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上,如何发展公共交通成为委员们热议的话题。
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缓解城市行车难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私家车的保有量呈逐年递增,而随之带来的行车难、停车难等问题不仅困扰着私家车主,也给城市的交通环境添堵,如何破解这一顽疾,成为城市建设者的一块心病。省政协委员逯霖提出,加大城市轨道交通和公共交通的投入力度,将会有效缓解交通压力。
民革省委提出,挖掘停车空间,建设公交车专用道,完善交通慢行系统。
记者目击违停车辆随处见
26日,记者在哈市果戈理大街、通江街、北安街等城区繁华路段看到,虽然是周末,沿街企事业单位放假,但是街道两旁停放的车辆却没有减少,而违规停车更是随处可见。在通江街与东风街交口,执勤交警正在对几辆占用自行车道违规停放的轿车开具罚单。交警告诉记者,很多到中央大街游玩的市民都喜欢将车停在临近的东风街、通江街、红霞街等路段,但由于沿街停车位有限,很多找不到车位的市民将车停在人行道或自行车道上。在果戈理大街的远大购物中心、黑天鹅电器等商场门前,也有很多违规停放的私家车。一位交警表示,很多车辆不顾交通顺畅,肆意停车给交通疏导带来了诸多不便。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尤其在交通高峰时段,学校门口、公交站台集中停放的私家车、出租车成为交通“重灾区”,甚至造成交通阻塞。据了解,针对城市停车难的问题,政府通过拓宽道路、单双号限行,设置单行路等办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难以解决行车难的问题。
委员建议增加公交车专用道
民革省委建议,在大力挖掘停车空间,增加停车泊位的同时,效仿北京、杭州等城市做法,在不允许停车路段增加护栏等设施;在允许停车路段,通过交通指示、划线等措施,使机动车有序停车。同时,增加公交车专用道,并通过增加护栏等设施实现“专车专用”。
省政协委员逯霖认为,推进公共交通建设,应从轨道和公交两方面下手。首先,哈市地铁一号线开通在即,这将极大缓解地面交通压力,而随着政府对轨道交通的规划建设,四通八达的轨道交通将会缓解路面交通拥堵;进一步增加出租车运营数量,加强运行监管,杜绝拒载、绕道等现象的发生;将建设大型停车场纳入城市发展的长期规划,先期在停车矛盾突出的地段增设临时停车泊位,解决日益增长的城市停车需求,缓解路面停车和交通压力。同时,注意搞好与城市公共交通的功能对接,完善交通基础设施。
加强哈尔滨公交车管理
按照城市公交车管理的规定:公交车应该按照规定的线路、站点和时间营运。然而,哈市的部分公交车司机并没有按照规定执行,不报站、到站不停车、遇堵车绕路等行为屡见不鲜。省政协委员戚大伟建议,有关部门应加强公交车管理,杜绝违规行为的发生,保障乘客的安全出行。
记者调查到站不停车停车不报站
前不久,来哈市旅游的2位四川游客因为乘坐的公交车没有报站,多坐了3站地。据了解,哈市公交车几乎都配备了电子报站器,但公交车司机有时并不按规定操作,有的甚至自己报站名,加上很多公交车都播放广播或电视节目,司机的嗓音很快就被淹没在这些声音之中,因为没听到站名而坐过站的乘客更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还有到站不停车、路遇堵车绕行、司机驾车吸烟等问题。
委员建议整治“公交车种种陋习”
省政协委员戚大伟认为,彻底解决公交车种种陋习和违规行为,关键在于完善管理和监督机制。
戚大伟建议,交通主管部门或公交公司定期培训驾驶员,加强思想教育,提高服务意识;在各公交车站点设置意见箱,公式监督服务电话,定期将乘客的意见反馈给各路公交车司机,并将整改措施公布在各公交站点;根据实际线路的客流量,缩短高峰期公交车的发车间隔时间。
倡导低碳交通投放公共自行车
汽车保有量的增加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但是,交通阻塞、环境污染、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也随之出现。为了缓解城市交通压力,省政协委员邓文滨建议,在地铁站、公交车站投放公共自行车,并建设一批自行车道,让市民低碳出行,将自行车租赁纳入城市公交序列。
邓文滨表示,“公交优先”理念已成为越来越多市民的共识。但对“公交优先”,许多人仅将其狭义地理解为“公共汽车优先”,而公交优先,其实是将一切公共交通工具放在优先建设、优先发展的地位。邓文滨提出,“公共自行车”有益于市民出行和城市运转,也理应列入“公交优先”的范畴。一方面,要将“公共自行车”真正作为一项公益事业,与“公共汽车”在站点建设和规模发展上同等对待、同等支持,使之尽快发展壮大;另一方面,要合理加大政府补贴力度,给予“公共自行车”租赁业应有的税费优惠,不能让其成为纯商业性的行为,比如实行免费租赁或微利营销模式,让更多的市民和外来者乐于租用“公共自行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