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6日~7日,2012(第三届)全球汽车论坛在成都召开。本届论坛的主题选定为“在变革的时代塑造行业的未来”,来着重探讨中国汽车在世界格局中的定位、和世界的融合以及由此引起的深层次的问题。网易汽车第一时间在论坛现场为您带来新鲜报道。
在题为“踏上绿色之路”的前沿瞭望研讨会上,中交智能(北京)科技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北京邮电大学电子工程学院院长刘元安向我们描述了未来的车辆信息服务的工作状态,有个高速网络,同时有个车辆信息服务云平台,也会有公共和专用无线、移动通信,实际上会有很多车,这个前提之下会提供各种各样的保障,未来的人不仅可以在这上面享受驾驶的方便性,也会避开很多临时性的管制,同时在上面获取各种信息,甚至于工作看来都不是问题。
北京邮电大学电子工程学院院长刘元安
以下为演讲实录:
首先感谢组织方和主持人,给中交智能以及北京邮电大学机会说一说如何走上绿色之路。
我的主要内容是关于车辆信息服务,过去我对车接触得很少,刚到北京工作时我骑着自行车,第一次去加拿大时我的教授告诉我他有三辆车,那时候北京的车很少,两年后回到北京,在北京生活十年以后北京开始拥堵,车辆非常之多,现在我自己也有三辆车,现在我跟15年以前我在加拿大合作教授的情况差不多。
当所有车都开始上路时,我们面临着拥堵、面临着烦恼,当这一切都出现的时候,信息对于车辆来讲就变得至关重要,这也是为什么我做电子通信却和车辆绿色化结合的原因,我想这是非常重要的问题。
信息化服务提升交通效能
在我看来,对车来讲,未来就是这么几件事情,有车自然要有路,有了车、有了路,谁去坐呢?要有乘客。所以车要安全、要有乐趣,其实我每天在北京开车也会觉得很烦恼,因为路上耽误的时间很多,同时还要有路,路不再是像过去一样的水泥路,而是要信息化,同时路上要有乘客,这些乘客需要舒适地乘车,所以我认为信息在车辆、在车辆的绿色之路上会扮演着很重要的作用。
以此为基础,我大概分这么几个方面简单说一说,因为时间也不够展开来讲。
传统上我们对汽车接触很多的就是智能交通,过去的智能交通可能就是交通管理、交通信息、车辆控制、公共交通、电子收费等,它的目的很清楚,就是要提高驾驶员、乘客的知情权,提高道路效率,因为车在路上耽误的时间越少,排放也就会越少,这跟刚才我们说的要降低多少有机燃料消耗的目标一致,你消耗时间的长度与你在路上浪费的有机燃料呈正比。通过信息的更大支持来提供舒适驾驶,同时改善道路的效率。
国际上在这一块,特别是在智能交通上有很多工作,包括会议及工程实施,同时国际上也有一些智能交通架构,这些架构已经超出了智能交通的概念,它要通过更全面的信息化服务去提高汽车和交通的效能。
国内在这一块,特别是最近几年发展很快,包括成立了一些国家的工程中心,也包括在我们中交智能公司成立的基于物联网的智能交通中心,事实上大家也知道,目前来讲,道路是一个很大范围的基础设施,在这上面要得到高效利益,实际上是需要广泛信息获取的,在信息获取的基础上需要传输,这也是最近几年提出物联网之后对汽车影响最大的,当然还有其它的标准、行业、相关示范和学术交流。
面临考验:技术能否升级 政府投资如何回报
同时北京在去年也做了一些示范工程,但按照我个人的观点,这些可能只是跟信息服务、智能交通贴合,但并不一定那么主流,下面我说说我的观点:
第一,我觉得在过去的发展中出现了一些瓶颈,这些瓶颈第一是体系性的,这些技术在未来发展里能不能持续升级、应用方面升级,这是很重要的事情;
第二是产业链,虽然我们建了一些道路系统、智能交通系统,现在都是政府投资,甚至于是政府下的国营企业投资,这些投资如何收回,不知道,如果不能收回,不能良性循环,那它如何可持续发展?
同时我也经常用导航地图,但中国面临一个现实的问题,天天修路,每个城市都在更新,所以我们的地图除了在网上更新以外,其它好象没有别的办法,不知道还有没有别的办法可以让道路信息在我的终端上自动更新,这样我在寻路上(就会更方便),不至于拐来拐去,当然还有一些意外事件,比如某个路口突然封闭,车就要走很远再绕回来,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广州,在广州走错一个路口就绕远了,北京还稍微好一点。
思路转变:从智能交通发展到以车辆为核心的信息服务
同时这么复杂的道路情况下如何获取信息以及各种信息的综合利用,目前主要靠直接获取道路信息,应该说还没有充分利用好相应资源,同时,从发展理论来讲,我觉得应该要从智能交通发展到以车辆为核心的信息服务,这样可以把思路走开一点,突破交通应用的理念上的瓶颈。
在传统信息服务里它是走了很多路的,在座的各位主要是在汽车行业,如果是在信息业,我可以展开讲这张图片,它在一步步地发展,特别是现在已经从固定互联网走到了移动互联网的时代,创新也是非常迫切的。
从IT的角度讲智能交通发展,我自己的主业是做无线通信的,无线通信在最近几年,所有运营商都被逼到了不得不提供高效无线移动数据的状态,过去获取信息大家都要用短信,短信实际是高成本的通信,但现在它完全变成了数据,变得廉价了,通过廉价的数据服务来提供车辆信息服务,带宽足够了,车辆全面的信息服务看起来就是有带宽保障的。
最近几年移动互联网发展很快,这些技术的发展使得各种各样的终端能够快速介入网络,同时还有很好的基础设施,这些设施能够保证车辆这种复杂载体信息需求的满足,在这种情况下,除了交通,车辆还需要很多别的服务。
未来将搭建车辆信息服务云平台
从架构上讲,未来的车辆信息服务可能会是这样一个状态,有个高速网络,同时有个车辆信息服务云平台,也会有公共和专用无线、移动通信,实际上会有很多车,这个前提之下会提供各种各样的保障,未来的人不仅可以在这上面享受驾驶的方便性,也会避开很多临时性的管制,同时在上面获取各种信息,甚至于工作看来都不是问题。这是它的组成很架构,我就不再展开。
信息获取这块手段会更多,现在可以通过传达网络直接获取,这也是交通领域用得很普遍的,比如在地面铺感应线圈,也可以用于浮动的节点,比如在公交车、出租车上,这两者现在用得比较多,事实上还有很多其它途径,比如简单人工的方式,同时也可以用通信网络,大家知道,现在的终端有很多,几乎人手一部手机,所有这些数据都可以利用起来为交通服务,减少大家在道路上滞留的时间,同时还可以利用卫星等其它方式。
在所有的信息协同里,除了刚才说的用物联网、浮动车的概念以外,事实上各种各样的信息都应该要传送到一个车辆信息运营中心去,在这里通过信息的协同和应用实现精确、可行和丰富,以达成右图高效的信息应用,降低车辆在路上耽搁的时间。
从数据化通信方面来讲,我简单说一下通信网络的概念,这里面事实上是为我们的车辆信息服务提供了非常大的方便,大家都知道,比如用蓝牙技术,用Wi-Fi,甚至是用短距离通信技术,北京有ETC,可以自动免停车过关,事实上它都是一些短距离技术,甚至于一些小范围的高速技术,同时也有很多蜂窝技术,2G的、3G的、4G的,还有大范围的,北斗、S卫星等技术,这些技术为整个通信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同时这几年大家也在说车联网的事情,它的特点就是变化大、距离短,距离短就传输效率高,但它的弱点就是传输质量不会太稳定,但作为广域技术的补充和小区技术来讲,它还有很大的空间。
最后我再讲一讲车辆信息服务平台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特征,第一,我觉得它应该有海量数据的处理能力;第二,它要有智能数据的挖掘能力,当很多数据汇聚以后如何进行处理,如何提取和得到应用;第三,要减少传输压力,我们希望传输的信息是我需要的有效信息,而不是一起全部传进去;最后我们要支持移动互联网的标准,使得车辆上的各种终端都能有效联入网络,获得很好的应用。
最后再次代表邮电大学和中交智能感谢大家的聆听,如果有问题,我很乐意回答。谢谢。
8-31·[江西]南昌移动“掌上智能交通”获南昌市政府立项 8-31·2012智能交通新技术城际交流月即将启动 8-29·[广东]深圳交通运输委加快智能交通建设 8-29·[河北]保定智能交通建设三年规划发布 8-29·智能交通系统 ITS市场应用状况 8-28·智能开创未来 8-24·“一机在手 出行无忧” 镇江公路客运首推智能手机售票 8-24·基于物联网的城市智能交通示范工程介绍 8-22·[浙江]全省道路运输信息化工作季度例会在嘉兴召开 8-22·[江西]重点建设“11234”工程 推进交通运输信息化进程 8-20·物流遭遇移动信息化成趋势 8-20·[辽宁]公共交通视频监控系统建设现场会在朝召开 8-16·北斗卫星导航应用与车联网培训班将在京举办 8-16·湖南省公安交管科技信息化调度会在娄召开 8-16·农村信息化网络打通“最后一公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