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道路运输网 >> 道路客运 >> 信息化动态 >> 正文
智能开创未来
来源:谢丁 杨蕴 滕学蓓 2012年8月28日10:19

    近日,国务院正式印发《“十二五”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规划》,在“提高交通运输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具体任务,包括推进综合交通运输公共信息平台建设,逐步建立各种运输方式之间的信息采集、交换和共享机制,积极推动客货运输票务、单证等的联程联网系统建设,推进条码、射频、卫星定位、行包和邮件自动分拣系统等先进技术的研发及应用,逐步建立高速公路全国监控、公路联网和不停车收费系统,提高运营安全与效率。

  毫无疑问,没有信息化,就没有交通运输现代化。那么,公路交通将如何开启智能交通这座大门?

  “科技强交”聚焦智能交通

  7月31日,第三届智能运输大会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行。会上,对于近期完成的《交通运输行业智能交通发展战略(2012-2020年)》,交通运输部科技司副司长洪晓枫首次进行解析,指明了中国智能交通(Intel ligent TransportSystem,简称ITS)未来的发展方向。

  近年来,交通运输行业始终坚持“科技强交”战略,通过强化创新能力建设,推进“产学研用”结合,加大科技投入,组织开展重大科技攻关等举措,推动了交通科技创新工作取得了显著地成绩,为现代交通运输事业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动力。

  正如交通运输部科技司司长赵冲久在大会致辞中所说,《公路水路交通运输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十二五”期间行业将组织实施“安全应急”、“出行服务”、“市场信用”、“决策分析”四个重大工程建设,并在综合运输、区域物流、城市客运三个领域开展信息化示范试点工程,切实加强交通运输动态信息的监测与采集,以行业基础数据库建设为核心,力争形成较完备的行业数据资源体系,开展跨区域、跨部门协同共享机制和综合应用系统建设。

  在7月初举行的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国家主席胡锦涛指出:“要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着力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提高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推动创新体系协调发展。”作为市场化程度很高的智能交通领域,市场需求是最强大的动力源,需求点燃了近年来智能交通产业的激情。

  赵冲久因此强调,要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着力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提高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推动创新体系协调发展。

  信息化工作是交通科技创新体系中重要一环。去年,交通运输部发布了《公路水路交通运输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十二五”期间行业将组织实施“安全应急”、“出行服务”、“市场信用”、“决策分析”等四个重大工程建设,并在综合运输、区域物流、城市客运等三个领域开展信息化示范试点工程,切实加强交通运输动态信息的监测与采集,以行业基础数据库建设为核心,力争形成较完备的行业数据资源体系,开展跨区域、跨部门协同共享机制和综合应用系统建设。

  同时,专门针对智能交通发展,组织研究了面向2020年的《交通运输行业智能交通发展战略》,主要按照服务民生的理念、自主创新和市场驱动的发展模式,提出了我国智能交通的发展思路和目标任务。

  通过网站、手机终端、道路广播和电话可以随时了解实时路况信息;当我们乘坐公交车出行时,电子站牌会告诉你车辆距离你所在站台还有几站;当我们开小汽车去旅游,动态导航会帮你选择最佳的出行路线,高速公路收费站上的电子不停车收费系统让你不需要排长队等候……这些都是我们生活中的智能交通,它离我们并不远。

  “十二五”开局的一年多来,交通运输部按照规划布局,积极推进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交通运输领域的研发与集成应用,适时启动了一批行业引领性和牵动性的重大科技专项。今年初,交通运输部与国家标准委联合组织召开了交通领域物联网应用标准工作组成立大会暨第一次工作会议,启动了交通领域物联网应用标准体系建设的相关工作。

  经过十几年的高速发展,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将进入相对平稳期,规模庞大的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和运输装备总量,使我国交通运输管理能力面临巨大挑战。目前,交通行业面临着交通基础设施固定资产投入规模下降,航运市场需求放缓等一系列问题,迫切需要通过投资结构优化,提升运输服务质量和水平,节能减排等举措进一步转变交通发展方式。因此,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交通智能化水平,对已形成资产进行充分利用和潜力挖掘,提高交通基础设施和运输装备运行效率,保障路网水网畅通,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重要任务,同时也将成为交通运输运行管理和社会公共服务的关键载体。

  智能交通的战略调整

  8月2日上午,正如在智能运输大会上得到的预告,长三角区域内五省一市高速公路联网不停车收费同步开通,我国不停车收费服务的新篇章,由此开启。

  “省时省心省钱省油!”作为开通首日“尝鲜”的第一个人,从上海出发经杭浦高速公路开往杭州的邱先生兴奋地说。

  作用并不仅如此。交通运输部副部长高宏峰指出,区域合作,交通先行,高速公路不停车收费实现跨省市互联不仅带来更为便利的区域通行条件,更能大幅提高通行效率,加速生产要素的流通与整合,增强区域经济的发展活力和竞争力。这正是我国智能交通发展思路和目标任务的充分体现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深度应用,对交通基础设施、交通流及环境等状态感知将更加动态和实时,这是支撑智能交通发展的基础。智能交通提供的信息服务将遍及交通运输领域的各个角落,并能根据出行者需要以及时间、费用、舒适、低碳等不同的价值取向,随时随地提供个性化、多样化的信息服务。通过车路协同、船岸通信等方式实现对危险情况的主动预警和事件的快速响应,为交通参与者提供更加安全可靠的交通环境。通过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的智能交通系统,推动运输通道、枢纽、运输方式等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运输方式之间的无缝衔接和零换乘。能耗排放指标将作为交通管理及诱导系统的控制参数,环境可持续成为智能交通发展的基本目标之一,作为重要技术手段,智能交通将为交通运输节能减排提供支撑。

  我国未来智能交通将基础设施、运载工具、出行者、服务提供者等各交通运输参与方通过信息网络与价值链连接起来,交通信息将按照市场引导、价值驱动的原则在各利益相关方之间自由流动,并将引起交通运输组织和管理方式的深刻变革,并产生新的应用服务模式,推动智能交通产业化的形成和发展。

  这是未来一段时期,智能交通发展将呈现六大发展趋势。根据这些趋势,必须坚持在“发展理念、核心技术、集成应用、体制模式”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并相应作出战略调整。

  智能交通要在支撑交通运输管理的同时,更加注重为公众出行和现代物流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服务。为小汽车出行服务的同时,更加注重为公共交通和慢行交通出行服务。关注提高效率的同时,更加注重安全发展和绿色发展。在示范试点等点状应用的基础上,更加注重规模应用,区域应用,注重资源共享、业务协同以及综合效益的提升。在借鉴和跟踪国外先进技术跟踪的基础上,立足我国国情,积极推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智能交通技术和产品的研发和集成应用。智能交通要由技术引领发展的阶段,转变为依靠市场和社会资源,技术、应用和资本共同引领的发展模式,积极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投资,促进跨部门、跨行业的互利合作,推动信息开放、共享的市场化服务。

  到2020年,我国智能交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要基本形成适应现代交通运输业发展要求的智能交通体系,实现跨区域、大规模的智能交通集成应用和协同运行,提供便利的出行服务和高效的物流服务,为本世纪中叶实现交通运输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因此,智能交通下一步发展的重点任务,应包括建立健全智能交通框架体系、加快推动系统建设和规模应用、努力实现智能交通技术突破、加快智能交通标准化建设、着力推进智能交通产业化。

  物联时代呼唤智能公路

  轿车在山区高速公路疾驰,突然,司机发现前面不远处的山体发生崩塌,破碎的山石滑落,撒落路面,立即刹车!与此同时,预警信息通过一张无形的网络迅速传播,即将路过此处的车辆全都收到……一场潜在的交通事故由此避免;公交专用道上,一辆公交车正驶近十字路口,路侧的信息接收装置立刻将接收到的公交车的位置和速度信息,发送给交通信号控制系统,通过计算和协调,确保这两公交车到达路口时是绿灯,一路畅行;

  三环辅路上,两米的限高架警示灯闪亮,但早在一分钟前,货车司机就已经收到警告信息:您的车辆已超高,请您绕行……

  这可不是模拟演习,随着“面向公路智能交通系统的无线物联网总体技术研究”项目正式启动,我国新一代智能交通的发展远景正逐渐清晰。

  “无线通信技术使得车辆可以和车辆‘交谈’,车辆可以和路侧系统‘交谈’,路网的安全和服务水平将达到另一个高度”,作为这一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课题的项目负责人,部公路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国家智能交通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王笑京告诉记者,该项目将以公路交通领域应用需求为基础,结合宽带无线通信技术和发展,确立我国公路无线物联网发展的总体思路,完成公路无线物联网应用相关框架设计,提出公路无线物联网关键技术攻关方向,为我国新一代智能交通的发展奠定基础。

  自2009年,温家宝总理向媒体介绍“感知中国”的概念,物联网在我国持续升温,移动互联网在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和交通、医疗等公共领域的作用不容小觑。在智能交通领域,世界各大发达国家不断吸收各类新技术,特别是以宽带无线通信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智能交通实现“泛在、透明、安全”

  的交通服务提供了支撑。早在2001年日本提出e-Japan战略,其中包括促进信息产业的变革,推广智能道路交通系统,到2008至2009年,日本政府在智能交通系统等宽带建设上,投资371亿日元。

  当国内大多数人还在纠缠于物联网的概念,已有有识之士提出,中国要想占领物联网技术的国际至高点,关键是让物联网技术从概念中走出来,促进其在各行业的具体应用,进而带动产业化,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相关标准。

  据王笑京介绍,随着交通发展,出行者渴望在任意地点、任意时间、任何设备上得到及时的、可信任的交通信息;车辆在高速移动中要实现车与车、车与路侧设施的信息交互,来保证驾驶安全,这些将是下一阶段智能交通发展的重点。而在实现车车、车路信息交互的同时,不但每个车要有I P,还需给每辆车上的主要部件和有代表性的信息源唯一的I P,这些需求恰恰是下一代互联网、身份标识和网络治理结构等需要研究和提供保障的,同时这些也是物联网在各个行业应用所必须解决的关键技术。

  宽带无线通信技术和智能交通技术本身都自成体系,两者的对接必将碰撞出许多“火花”。宽带无线通信技术是通用技术,但是在道路交通的具体应用环境中,必须考虑相关道路环境、安全和经济成本等因素,王笑京认为,需要在通用技术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同时考虑各种应用场景以及与产业化相关的标准制定,这些都是“面向公路智能交通系统的无线物联网总体技术研究”需要研究的内容。该项目的目的就是为两者的结合做好顶层设计,使其目标明确、思路清晰、前景直观。

  据了解,该项目是交通运输主管部门与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共同支持的课题,是交通运输行业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整体性规划研究,也是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的重要切入点,对于无线物联网技术来说,最大的意义在于“落地生根”。俗话说“一个好汉三个帮”,在交通运输部的大力支持下,这一重大项目的承担单位,除了部公路院,还汇集了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传输研究院、北京邮电大学、中国电信集团公司、大唐电信科技产业集团等各路精英团队。据悉,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是为了实现国家目标,通过核心技术突破和资源集成,在一定时限内完成的重大战略产品、关键共性技术和重大工程,是我国科技发展的重中之重。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共有16个,每个投资数百亿元,目前公布了13个,其中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专项位列第三项,“面向公路智能交通系统的无线物联网总体技术研究”,正是部公路院承担的第一个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课题。

  积累,也是该项目得以顺利通过的重要基石。在专用短程通信技术(D S RC技术)上,部公路院有着长期的研究和积累。王笑京告诉记者,交通运输部从上世纪末开始立项研究不停车收费(E T C)

  技术,公路院在充分研究各发达国家E T C技术的基础上,结合国际电信联盟(I T U)20 0 0年至20 03年对智能交通5.8G H z专用频段作出的有关决定,研制了以5.8G H z专用短程通信技术为基础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电子不停车收费系统,纳入国家标准并在全国推广。由于综合考虑了技术的适用性、先进性和国际性,使得我国ETC技术体制的选择,与国际超高速无线网以及车车和车路通信技术体制不谋而合。据有关部门公布的数据,截至目前已有22个省份开通了E T C,覆盖高速公路里程约6万公里,用户量超过300万。不停车收费系统在中国高速公路上的推广应用,实际上已经构筑了DSRC通信平台,这就为未来宽带无线网以及车路数据交互的应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值班编辑:邓大全)
最新通讯员新闻
信息检索
关键字
类  型
新闻阅读排行
本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更多>>运输刊物订阅
更多>>精品车辆
新闻回顾
更多>>专题新闻
更多>>通讯员列表
更多>>合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