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道路运输网 >> 公路物流 >> 物流动态 >> 正文
湖南省“十二五”物流业发展规划
来源:中国道路运输网 2012年2月1日9:55

  “十二五”时期,是全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四化两型”建设的关键时期,也是全省物流业加速发展的机遇期。根据《湖南省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本规划,规划期为2011—2015年。

  一、发展现状

  (一)物流业规模快速扩张。初步测算,2010年末,全省社会物流总额27066亿元;实现增加值946.03亿元,比2005年的498.47亿元增加了447.56亿元,增长89.79%,年均增长13.67%;社会物流总费用2962亿元,增长1.42倍;完成货运周转量2958亿吨公里,增长78.1%;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26267.16万吨,增长3.97倍;物流行业从业人员135万人,成为吸纳社会就业的重要产业之一。

  (二)综合运输体系初具规模。到2010年末,全省公路总里程227998公里,高速公路在建和通车总里程6450公里,其中已通车里程2386公里;公路密度105.8公里/百平方公里,增长1.82倍;铁路通车里程4893公里,增长1.74倍;内河通航里程达11968公里,居全国第3位,千吨级航道达到607公里,建成千吨级泊位87个;形成了以长沙黄花国际机场为中心、5个机场相互配合、辐射全国的航空运输网络。

  (三)物流市场主体进一步壮大。到2010年底,全省法人物流企业3100多家,注册资本金千万元以上的170多家,有62家物流企业通过国家A级标准评估,其中2家5A级企业,15家4A级企业。湖南一力股份有限公司、湖南湘通物流有限公司、湖南金霞粮食产业有限公司物流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0亿元,长沙金霞现代物流园被列为全国物流示范基地。

  (四)物流业集聚化发展趋势明显。从全省看,交通、物流设施和物流活动呈现向以长沙为中心的大城市集聚态势;从城市内部看,物流设施和物流企业出现向物流园区集中趋势。随着铁路、公路、航运、航空等交通网络的逐步完善和长株潭“3+5”城市群城际交通一体化,物流企业和设施等要素逐步向长株潭综合交通枢纽汇集的趋势愈加明显。

  (五)物流业发展环境逐步改善。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湖南省物流业振兴与实施规划(2009-2011)》等文件,建立了推进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协调机制,大力推广现代物流理念,物流业发展的环境逐步改善。

  但是,我省物流业发展起步晚,仍存在不少问题:一是物流企业竞争力不强,普遍存在散小弱差的状况,服务功能单一,社会化、专业化程度不高,大多数物流企业仅能提供简单的运输和仓储服务,缺乏流通加工、信息服务、库存管理、成本控制等物流增值服务能力,低端物流市场恶性竞争,高端物流服务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二是第三方物流发展缓慢,企业物流外包比重低,生产、商贸企业物流服务内部化。据测算,全省企业自营物流占整个物流市场的60%以上。三是物流基础设施衔接不够,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起点低、规模小,公路、铁路、航运等缺乏有效衔接,多式联运尚未得到充分发展。四是影响物流业发展的税收、收费、融资等方面问题比较突出,支持物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还不够完善。

  二、发展形势

  (一)经济社会发展为物流业快速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间。“十二五”末全省经济总量将突破2.5万亿,比“十一五”末净增1万亿以上,特别是随着工程机械、轨道交通、汽车、有色、钢铁、食品、烟草、光电等优势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对生产性物流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国民收入水平突破人均3000美元大关,城镇化速度进一步加快,国家重视民生,居民收入不断提高,对方便居民的生活物流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十二五”将成为我省物流业快速发展时期。

  (二)独特的区位条件为湖南物流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机遇。我省北枕长江,南临粤港,东接沿海,西邻渝蜀,具有承东启西、贯通南北,通江达海的区位交通优势,特别是“十二五”时期一批重点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空港机场、内河码头的开工建设和建成投产,使得我省交通基础设施更加完备,综合运输体系更加健全。这种区位优越、交通设施快捷的优势为湖南向区域性物流中心发展提供了极好的机遇。

  (三)“两型社会”建设对我省物流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升级,专业化、差异化、精细化的物流需求不断扩大,对物流服务需求的模式和组织管理形式提出了新的要求。“两型”社会建设要求发展绿色物流,实现低碳发展;物联网技术的应用要求提高物流的信息化程度,实现对物流服务的全程控制;物流服务系统化要求物流企业从单一 “点”的服务向提供全程“链”的供应链管理服务方向转变。必须大力发展第三、四方物流,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端物流服务。

  (四)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入湘推动我省物流业向高层次发展。随着我省对外开放力度不断扩大,一批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入湘设立了分支机构,这些具备先进管理技术经验和先进物流设备设施的物流企业参与我省物流市场竞争,必将进一步激发和提高我省物流业管理水平,增强服务能力,促进我省物流服务由低端向高端发展。

  三、指导思想与目标

  (一)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1. 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四化两型”建设战略目标,以满足物流需求、降低物流成本、保障物流安全和提高物流效率为目的,以加快发展第三方物流、大力建设省级物流园区、着力培育龙头物流企业为重点,积极利用物联网技术,通过资源整合、技术创新、集聚发展和项目带动,加快优化“一核三区”物流空间布局,构建业态先进、结构优化、辐射面广、竞争力强的现代物流体系,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的物流服务保障。

  2、 基本原则。加快发展与突出两型相结合。既要进一步集聚省内外物流资源,强化物流资源优化配置,加快物流业健康安全发展,更要突出“两型社会”建设要求,积极推广与应用先进物流运作方式和装备技术,建设符合循环经济、绿色环保要求的现代物流体系,不断提升物流业发展水平。

  整合存量与优化增量相结合。在优化整合和利用现有物流基础设施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投入,规划建设一批高水平、高质量、高科技的物流基础设施,以增量优化促进存量整合,提升物流服务水平。

  统筹协调与突出重点相结合。一方面加强区域之间、产业之间和项目之间的统筹协调与衔接,优化物流业发展区域布局,避免资源浪费和重复建设;另一方面加快发展一批具有带动示范作用的重点物流园区、重点物流项目和龙头物流企业,推进整个产业的集约发展和企业转型升级。

  改革开放与自主发展相结合。大力引进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和先进管理理念,鼓励省内骨干物流企业集聚发展,通过多形式、多层次的合作,促进本土物流企业自主发展,建立优势互补和协作共赢的物流服务体系。

  改造提升与服务创新相结合。积极引导物流企业改变传统经营观念与运作方式,推动传统物流的改造升级,加强第三方物流发展。鼓励物流企业加强自身服务网络建设,强化供应链一体化服务,推动物流企业服务理念、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创新,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

  (二)发展目标。基本建成基础设施完备、资源整合有效、空间布局合理、行业发展集聚、产业联动顺畅、运作技术先进、创新能力突出,符合“四化两型”建设要求,立足湖南、面向全国、联通国际的现代物流体系。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和物流金融服务,努力实现物流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物流服务能力逐步增强,物流运作效率显著提高,物流社会化、专业化、标准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明显提升,为湖南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服务保障。

  到2015年末,全省社会物流总额实现55000亿元,物流业增加值达到1900亿元,全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重下降1.5%-2%。建成物流收入过50亿元物流园区2-3个,国家A级物流企业150家以上,其中年物流收入过20亿元的物流企业2-3家,过10亿元15家,过亿元的100家以上。

  四、主要任务

  (一)优化物流发展总体布局。围绕“四化两型”战略要求,结合省内不同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和产业特色,在有效整合资源、强化集约发展的基础上,重点发展长株潭核心物流区以及环洞庭湖、大湘西和泛湘南等“一核三区”四大物流区域。在推进重点物流区域发展和省级重点物流园区建设的同时,结合各地物流业发展实际,强化物流业发展与城市规划、产业结构、节能降耗、交通管理、居民生活等方面的有机衔接,合理布局区域性物流基地和配送节点,形成层次清晰、衔接合理、运作高效的现代物流网络,促进我省现代物流业布局与区域产业发展、城乡居民生活需求相适应。将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推进集聚发展,防止同构竞争,实现科学发展。

  (二)创新物流业发展模式。运用现代物流理念、方法和技术,积极推广采购、生产、销售和物品回收的物流一体化运作方式;鼓励物流业实施流程再造,提高供应链的核心竞争力;鼓励现有运输、仓储、货代、联运、快递等企业进行功能整合和服务延伸,加快推进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进一步提高物流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积极发展多式联运、甩挂运输等现代运输方式,建立高效、安全、低成本的运输系统;大力倡导绿色物流理念,鼓励和支持物流业节能减排;鼓励物流企业服务创新,满足多样化、个性化的物流需求。

  (三)着力发展第三方物流。鼓励物流企业通过参股、控股、兼并、联合、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进行重组,有效整合现有物流资源,实现规模经营,形成一批骨干龙头企业。鼓励生产、商贸企业自办的物流企业与原企业分离,以现有发展基础较好、具有一定规模和先进管理理念的物流企业为重点,进一步完善功能,提升服务,着力扶持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规模较大物流企业集团。引导生产型企业与物流企业实现多业联运,培育一批第三方物流企业。积极引进一批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

  (四)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积极营造环境,搭建高效物流平台。进一步完善综合运输体系建设,实现多式联运的有效衔接。加强新建铁路、港口、机场、公路和管道转运设施的统一规划和建设,优化站、场布局,完善中转联运设施和集疏运体系,实现各种运输方式的有效衔接。重点抓好一批物流园区、物流中心和物流节点的建设。改造和新建一批现代化的仓储设施和配送中心,通过资源整合、功能拓展和服务提升,满足精细化、高质量的物流组织与管理服务需要。

  (五)积极推动实施物流标准化。认真推广应用物流基础设施、技术装备、物流信息化及物流管理等方面基础性、通用性标准,建立规范的物流作业和服务专业标准,实现与国内及国际标准的统一和接轨。在省级重点物流园区和骨干物流企业中启动一批物流标准化示范工程,加快对现有仓储和转运设施的标准化改造,鼓励企业采用标准化的物流设施和设备,促进物流设施、设备的标准化。注重发挥我省在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方面的优势,逐步推出一批地方物流标准成果和产品。

  (六)大力发展国际物流和保税物流。抓住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历史机遇,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大力发展国际物流,为承接沿海产业转移、参与国际和区域竞争与合作提供有力支撑。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积极推进各地海关特殊监管区和保税监管场所建设,规划和预留保税物流项目建设空间。加快保税物流中心及大通关基地建设,建立“大通关”长效运作机制,建设集海关监管、商品检疫、地面服务于一体的货物进出境快速处理通道。

  (七)不断提高信息化水平。加快建立全省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推进各类物流信息资源整合;积极推进物流企业管理信息化,引导物流企业建设内部信息网络,支持企业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推广应用先进物流信息系统和装备设施,支持物流企业采用自动化、智能化物流设施设备,进一步提高物流运作效率;大力推广物联网技术在多式联运、大型物流园区、城市配送、冷链物流等方面的应用,探索利用物联网技术对物流环节的全过程管理,不断提高物流智能化水平。

  (八)优化物流发展环境。积极推进市场化改革和体制创新,增强物流企业发展活力;打破地区封锁,构建公平、规范、有序的物流市场,促进物流资源合理流动;加强地方立法,制定相关政策,解决干线运输、城市物流配送车辆通行难、物流企业负担重等问题;加强信用体系建设,增强物流企业信用意识和风险防范意识;加强物流安全管理,强化消防安全教育,落实安全职责制度、操作规程和应急疏散预案。

  五、重点工程

  (一)物流园区建设工程

  基本目标:建成物流收入过50亿元的物流园区2-3个,物流收入过10亿元的物流园区5个以上。

  主要任务:按照土地利用和城市总体规划,在物流枢纽城市、特色物流中心城市、地区性物流节点城市,规划建设一批用地节约、产业集聚、功能集成、经营集约的物流园区。依托港口和交通枢纽,建设枢纽型物流园区;依托产业优势和基础,建设产业基地型物流园区;依托大型商贸流通企业和专业批发市场,建设商贸流通型物流园区;结合中心城市传统运输、仓储、批发零售业转型提升,建设都市配送型物流园区;依托出口加工区,建设为进出口货物提供保税和监管服务的保税物流基地;依托空港,建设为航空及快递货物提供中转的空港物流基地。

  行动计划:按照有效整合物流资源,强化集约、集聚发展要求,重点建设长沙金霞、长沙空港、株洲石峰、湘潭九华、岳阳城陵矶港、郴州湘南国际、衡阳白沙洲、常德德山、怀化狮子岩、娄底湘中等10个省级重点物流园区,支持建设一批具有优势产业支撑和区域特色的物流园区。

  (二)物流业联动工程

  基本目标:培育年物流收入过20亿元的物流联动企业2-3个,年物流收入过10亿元的物流联动企业8-10个,年物流收入过5亿元的20个以上。

  主要任务:针对省内不同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和产业特色,构建与区域内产业紧密配套的物流联动保障体系;加强与泛珠三角区域的物流交流与合作,促进区域内物流一体化。搭建制造企业与物流企业联动互动交流平台,促进重点优势制造业物流业务分离外包,加快发展第三方物流,推动物流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支持大型专业化市场物流服务的整合,形成一体化物流服务体系,推动物流业与商贸业联动发展,大力推进物流业与农业产业化的融合,实现多业联动发展。

  行动计划:选择长株潭地区开展物流业与其它产业联动的试点,培育一批物流业与其它产业的多业联动示范企业。

  (三)商贸流通工程

  基本目标:初步建立高效畅通、协调配套的现代商贸物流体系,形成城乡配送有效衔接,国内外市场相互贯通的商贸物流网络。培育10-15家物流收入过5亿元的商贸物流企业,建设5-10个商贸物流示范基地;规模以上连锁超市商品统一配送率达70%,农村“万村千乡”农家店商品统一配送率达到60%,农资连锁经营企业商品配送率达70%以上。

  主要任务:推动商贸企业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和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促进企业内部物流社会化;加强仓储设施建设和改造升级,大力支持设立钢铁、有色金属、粮食等期货交割库,引导大型仓储场所退出城市主城区;鼓励农产品通过直销和配送形式实现产销对接,继续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推进农村流通现代化;加快经济落后地区商贸物流基础条件建设,大力提升商贸物流发展水平。

  行动计划:在全省主要消费中心城市的商贸集聚区打造一批特色商贸物流中心,完善落后地区和县级商贸服务设施。

  (四)多式联运、转运设施工程

  基本目标:全省水路、铁路、航空、公路运输之间基本实现“无缝衔接”,发展多式联运,提高物流运作效率。

  主要任务:依托已有港口、铁路和公路货站、机场等交通运输设施,选择重点地区和综合交通枢纽,建设一批集装箱多式联运中转设施和连接两种以上运输方式的转运设施;加强各种运输方式之间、省内与省外之间、干线与支线之间、线路与节点之间的中转衔接;提高铁路集装箱运输能力,重点解决港口与铁路、铁路与公路、民用航空与地面交通等枢纽不衔接以及各种交通枢纽相互分离带来的货物在运输过程中多次搬倒、拆装等问题,促进物流基础设施协调配套运行,提高运输效率;大力发展多式联运、集装箱运输、散货运输、航空快递运输;推行以托盘化为核心的单元装载方式,统一托盘标准,开发托盘共用系统。

  行动计划:以长株潭和重要铁路、水运交通枢纽为核心,重点建设一批多式联运基础设施,培育一批多式联运龙头企业。

  (五)冷链物流工程

  基本目标:全省果蔬、肉类、水产等农产品冷链流通率分别达20%、30%、35%,冷藏运输率分别提高到30%、50%、55%左右,流通环节产品腐损率降到15%、8%、10%以下。

  主要任务:完善已有的冷链物流节点,合理布局冷链物流网络;培育一批经济实力雄厚、经营理念和管理方式先进、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冷链物流企业,加快培育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推广冷链物流操作规范和技术标准,积极推行质量安全认证和市场准入制度,建立以HACCP为基础的全程质量控制体系;积极发展覆盖生产、储存、运输及销售整个环节的冷链,建立全程“无断链”的肉类冷链物流体系; 依托各类生鲜农产品优势产区、重要集散地区和大中城市等集中消费地区,建立区域性各类冷链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实现数据交换和信息共享,逐步建立冷链物流产品监控和追溯系统。

  行动计划:加强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建设一批设施先进、节能环保、高效适用的冷库,在重要农产品的主产区建立重点农产品冷链物流系统,在大中城市周边规划建设一批具有低温条件下中转和分拨功能的配送中心,购置一批冷藏运输车辆,大力培育冷链物流人才。

  (六)粮食物流工程

  基本目标:初步建成适应现代粮食流通需要的全省粮食物流通道和物流结点,重点建设散粮物流通道和散粮物流节点,形成粮食“四散化”流通体系,全省原粮流通量中散粮达到60%以上。

  主要任务:依托现有粮食流通设施,完善重要通道和节点的配套设施,推动形成多种运输方式高效衔接,集收纳、集并、中转、运输、储存、发放各个环节一体化的粮食流通体系;在全省主要粮食集散地和交通枢纽,建成一批适应散粮散卸的主要粮食物流节点,扩大仓储能力,完善散粮运输网络;根据粮食流出流入方向及流量,加强流出地区散粮发放能力和流入地区散粮接收能力建设;加强粮食流通技术装备研发;发展粮食网上交易,完善粮食应急调控体系。

  行动计划:在主要粮食物流节点,新建和改造部分粮食流通设施,改造一批骨干收纳库,新建一批适应现代粮食物流需要的中转库、储备库、港口库、中转站、码头的散粮接收和发放设施;适应国家“北粮南运”要求,在长沙、岳阳、衡阳、益阳、怀化建设东北、黄淮海地区玉米、小麦等进入湖南的粮食战略卸车点;购置散粮火车、汽车和内河散粮船舶,建设粮食物流信息平台和质量检测设施。

  (七)农产品物流工程

  基本目标:基本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备、安全卫生、机制健全、信息灵敏、交易方式先进、运行规范、统一高效、竞争有序的农产品批发市场体系,扩大鲜活农产品农超对接比率。

  主要任务:在主要农产品批发市场组织实施升级拓展工程,推进市场地面硬化、水电道路系统改造、交易厅棚改扩建、储藏保鲜设施、加工分选及包装设施、客户生活服务设施、市场信息收集发布系统、市场管理信息化系统、质量安全检测系统、卫生保洁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行“农改超”,提升市场档次;大力发展社区便利店,建立新型农产品零售网络;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批发市场和大型农产品流通企业实施农产品集中采购、统一配送;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城市建立农产品品牌直销连锁店;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稳步推动农产品期货市场发展,增加农产品期货交易品种。

  行动计划:重点对大中城市现有农产品批发市场进行提质改造或搬迁升级,推进集贸市场“农改超”,在主产区建设一批产地农产品批发市场。

  (八)物流配送工程

  基本目标:基本形成网络化、组织化、规范化的现代城市物流配送体系,城市配送覆盖率不少于60%。

  主要任务:建立完善城市配送物流体系,重点建设配送中心、中转分拨场站、社区集散网点等配送设施,不断提高城市配送网络覆盖率和运作效率;加强对各类配送主体的引导规范,发展适应电子商务终端配送的新型业态,不断提高城市配送的满意程度。重点发展面向流通企业和消费者的社会化共同配送,促进流通现代化,扩大居民消费;支持城市智能交通管理平台建设,建立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城市配送查询系统。适度调整城市快递、商业配送等货运车辆的道路通行规定,重点解决城市快递、配送车辆进城通行、停靠和装卸作业问题。

  行动计划:重点建设一批大、中城市物流配送中心项目,培育一批城市大型物流配送企业。

  (九)应急物流建设工程

  基本目标:基本建成覆盖全省的响应快速、满足需要、高度柔性的紧急保障应急物流系统。

  主要任务:建立健全应急物流指挥系统,协调应急物资的保障供应;建设应急物流协调组织信息系统平台,全面提升应急物流信息化水平;建立完善应急物资采购、储备、运输、管理的法律法规,加强应急物资储备;合理布局物资储备,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实现应急物资储备的专业化与社会化的有机结合。

  行动计划:在主要交通枢纽城市和易发事故的中心城镇,布局建设一批应急物资储备仓库,选择培育一批骨干应急物流企业。

  (十)物流业信息化工程

  基本目标:初步建成物流公共服务信息平台,60%以上物流企业拥有综合管理信息系统,50%的运输车辆配备GPS系统。

  主要任务:采用国家标准和国际通用规范,统一信息采集、交换标准,建立物流信息共享机制。整合省内科研力量,加强物联网技术研究,重点推进物联网技术在物流业的应用,提高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水平。支持建设全省物流信息平台,加快建设物流园区信息平台、电子口岸、大宗商品交易平台、交通物流信息平台和物流行业门户网站等行业性、区域性物流公共信息平台。

  行动计划:重点建设省级物流信息平台,支持建设一批市场化社会物流信息服务设施,促进物流信息技术开发。

  六、实施与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协调。充分发挥省推进现代物流业发展领导小组作用,加大组织协调力度,确保实现“十二五”物流业规划目标。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要按照工作职责分工,制定和完善各项配套措施,形成工作合力。各市、州要尽快建立或完善相应的组织领导体制,加强对物流业发展的指导和协调。

  (二)注重规划引导。物流业发展重点地区要加强与国家、省产业规划的衔接,抓紧制定本地区物流业发展规划和具体实施方案;省有关部门要制定专项规划,积极引导和推动物流业发展。城市规划、交通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道路规划等在制定和修编时,要充分考虑现代物流业发展需要,合理规划布局城市物流功能区、物流园区和配送中心以及相关设施。原则上每个县可规划一个综合性物流项目,区域性中心城市可规划1-3个综合性物流项目,市级可规划3-5个综合性物流项目。县级城市物流项目用地规模控制在100-300亩,市级城市物流项目用地规模控制在300-450亩,省会城市综合物流项目用地控制在750亩以下,特殊项目,如具有保税、通关功能的项目视具体情况核定用地规模。强化规划实施的严肃性,重大物流基础设施项目布局,必须符合规划要求,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

  (三)完善物流业发展支持政策。在大力执行现有促进物流业发展政策的基础上,结合国家对物流业发展支持政策和我省实际,省发展改革委牵头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出台促进全省物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为发挥骨干龙头企业的示范作用,研究制定省重点物流企业认定办法及相应的支持政策。经信、国土、财税、工商、交通、公安、物价等部门在物流企业用地、用水、用电、税收、交通管理收费等方面出台相应优惠政策,并落实到位;城市交通管理部门研究制定配送车辆在市区内通行和停靠的具体措施,为城市物流配送车辆通行提供便利。

  (四)拓宽物流发展投融资渠道。省财政预算每年应安排物流发展专项引导资金,用于引导扶持现代物流业发展,主要用于重点物流企业发展和重点物流项目建设,以及公共物流信息系统、物流人才培训、物流标准化、物流统计体系建设等。鼓励符合条件的物流企业通过上市、发行债券、增资扩股、内联引资、中外合资、仓单质押、股权质押贷款以及供应链融资等途径筹集项目建设资金。积极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对重点物流项目予以信贷支持,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加快开发物流业发展金融产品。

  (五)积极培养和引进现代物流专业人才。采取多种形式宣传普及现代物流知识,提高全社会现代物流意识和知识水平;鼓励和支持高等院校、职业学校开设物流相关专业,培养现代物流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支持开展物流先进技术产学研一体化研究,建立校企结合的物流综合培训和实验基地;采取灵活多样方式,积极开展物流企业从业人员岗前培训、在职培训,完善物流领域职业资质认证体系;研究制定相关激励措施,引进国内外优秀物流专业人才来湘工作和创业。

  (六)完善物流业统计制度。认真贯彻实施社会物流统计核算与报表制度,进一步完善物流业统计调查制度和信息管理制度,建立科学的物流业统计调查方法和指标体系,实现全省物流数据的采集、汇总、核算和分析的制度化,及时监测分析物流业发展、运行状况,为政府制定物流业发展政策和战略规划、加强宏观调控提供依据。\

  (七)发挥物流行业中介组织作用。积极培育和发展货代、船代、报关、报检等物流中介服务组织,为物流企业提供社会化、专业化服务。支持专业人才创办从事物流信息、物流技术服务、从业人员培训、市场行情分析、国际物流交流、法律规章咨询等方面中介物流服务组织。充分发挥各类行业协会在政府、企业间的桥梁沟通作用。引导湖南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湖南现代物流学会等行业组织履行服务、自律和协调职能,在规划研究、规范市场行为、统计与信息、技术合作、人才培训和咨询服务等方面发挥中介作用,推动物流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值班编辑:郭艳超)
最新通讯员新闻
信息检索
关键字
类  型
新闻阅读排行
本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更多>>运输刊物订阅
更多>>精品车辆
新闻回顾
更多>>专题新闻
更多>>通讯员列表
更多>>合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