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是重庆交通极其重要、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发展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建设任务,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交通系统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矢志推动交通大建设、大改革、大发展,全面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
在我市交通发展历程中,这五年是发展速度最快、质量最好、变化最大、亮点最多的五年,交通为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支撑开发开放、推动“五个重庆”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十一五”重庆交通发展十大成就。
(一)交通保持快速发展态势,完成投资超过1500亿元。
全市交通实际完成投资1586 亿元,与“十五”的600亿元相比,增长1.5倍。其中,公路运输业1441亿元,增长1.4倍;水运业145亿元,增长3倍。五年来,全市交通年均投资保持在300 亿元以上规模,是“十五”(120亿元)的2.5倍,交通约占全市固定资产总投资的7%,成为投资拉动中的“领跑者”之一,有力助推了全市经济较快增长。
(二)“二环八射”全面建成,高速公路建设提速10年的目标顺利实现。
新建成渝宜、渝湘等高速公路项目20 个,新增通车里程1117公里,国家高速公路网在重庆境内的项目全部建成,“二环八射”近2000公里骨架公路网全面形成,高速出口通道增至10 个,密度2.4 公里/百平方公里、居西部地区第一,覆盖区县由18个增加到38个,“4小时重庆”、“8小时周边”初步实现。启动“三环十射三联线”新的1000公里高速公路建设,在建规模达到700公里,巫溪至陕西镇坪等项目前期工作加快推进。高速公路建设,架起了重庆连接内外、沟通四海的交通“主动脉”,使我市“内陆开放高地”加速崛起,成为“十一五”全市交通发展的最大亮点。
(三)国省干道通行状况显著改善,二级公路取消收费。
新改建县际联网公路2580公里,打通县际出口通道17 个,全市所有区县之间、省际之间全部实现高等级公路连通。大力改造国省干线公路,实施大中修工程3300余公里,路网通行服务能力大幅提升。加快地方公路建设,城万快速通道等重点项目进展顺利。全市二级及以上公路总里程达到10000 公里,比“十五”
末增加4100 公里;国道二级及以上、省道三级及以上比重达92%、79%,分别比“十五”末提高15%、8%。在西部率先取消二级公路收费,并获国家批准,179 条7570公里二级收费公路免费通行,区域间物流运输成本大大降低。
(四)农村公路建设“双百”目标如期实现,惠及“三农”力度前所未有。
积极落实城乡统筹发展战略,实施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农村公路建设。五年间,全市累计投入400 亿元,新改建农村公路5 万公里,分别是“十五”期间的15.7倍、3.1倍,新解决528个乡镇通畅、3321个行政村通达、2920个行政村通畅问题,全市乡镇通畅率、行政村通达率和通畅率分别从“十五”末的48.4%、56.8%、16.3%提高到100%、100%和57%。农村公路建设,改变了广大农村地区的对外封闭状况,使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成为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最大“响动”。
(五)内河航运建设强势推进,主要指标实现翻番。
成功应对三峡工程分期蓄水,系统开展长江、嘉陵江、乌江、大宁河等航道建设,富金坝、草街等重要航电枢纽蓄水发电,新增航道里程229公里,总里程达4451公里,以“一干两支”为骨架的内河航道体系基本形成。主城寸滩、万州江南、涪陵黄旗等一批5000 吨级大型化、专业化、机械化港口陆续建成,主城果园、涪陵龙头山、万州新田等枢纽型港口先后开工,全市港口货物和集装箱通过能力分别新增6400万吨、175万标箱,达到1.3 亿吨、200 万标箱,是“十五”末的2 倍和8 倍。
长江上游航运中心建设的强力推动,使水运发展步伐加快,对全市和整个长江上游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更加突出。
(六)交通运输更加便捷高效,服务保障能力显著提升。
道路运输装备快速增加、结构明显优化,营运汽车从18.5 万辆增加到27.6 万辆。城乡客运网络逐步完善,主城区公交出行分担率达32%,31个远郊区县公交从无到有、快速发展,19个区县城区开通公交线路;在主城新投放出租汽车3719辆,总数达10705辆,比“十五”末增长53.2%;建成农村客运站点310个、简易站和招呼站1210个,新解决35个乡镇、2305个行政村不通客车问题,乡镇和行政村客车通达率分别达到99%、72%。水上运力结构得到优化,新增标准化、大型化运力240 万载重吨,总量实现翻番,运能标准化率达60%,全市货运船舶平均吨位达1500 吨,居全国内河第一;水上传统客运继续向旅游线路转型,新增内河豪华邮轮5艘;水上货运量、货运周转量保持年均20%的幅度高速增长,跨省运输量、周转量分别占长江上游地区的70%、93%,全市90%以上的外贸物资通过水路运输完成,周边省市中转量占货物吞吐总量的35%。综合运输体系不断完善,龙头寺、北碚等2个换乘枢纽站建成投用,铁公水多式联运系统初步形成,与铁路、民航等部门协作配合更加紧密,圆满完成了各类重大运输组织任务。
(七)行业管理逐步向科学规范的目标迈进,关键环节改革取得重大突破。
依法行政深入推进,《重庆市港口管理条例》等2部地方性法规、《重庆市公共汽车客运管理办法》等6部政府规章和20 余件规范性文件颁布实施。建设市场监管有力,在建设规模大、项目分布广、管理任务重的情况下,未发生重大工程质量安全问题。深化主城公交营运体制改革,“双改”成效明显,389辆民营公交车全部退出市场,公交运行质量和服务水平逐步提高。稳步推进出租汽车行业改革,内部利益分配趋向合理,公司化自营和个体组织化经营的比例分别达85.8%、49.6%,驾驶员准入退出机制、诚信考核体系基本建立,出租汽车发展环境和对外形象逐步改善。加强公路养护管理,市级累计补助25亿元用于国省道和农村公路的日常养护;路政治超得到加强,干线公路货车超限率持续下降;争取市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理顺公路养护管理体制的意见》,35个区县将养护机构运行费和人员基本支出纳入本级财政预算,长期难以推进的养护体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落实国家燃油税改革政策,停止征收养路费等6项规费,730名征费人员妥善转岗安置。交通综合执法改革成果扩大、并继续走在全国前列,在日常行业管理和2008年低温雨雪灾害等突发事件中,“一家管”的体制优势和社会效益充分显现。
(八)安全监管和应急保障能力明显增强,高速公路和水上均未发生死亡10人以上事故。
实施“安保工程”6311公里、总里程达9219公里,国省道“安保工程”在全国率先完成,并逐步向县乡道等农村公路延伸。新改造危桥501座、渡口918个,渡改公路桥98座,整治公路危险路段14.4万处。实施客渡船标准化改造1075艘,淘汰老旧船舶1200余艘。道路和水上的监控系统建成投用,新安装船载GPS终端3440艘、车载GPS终端1.9万辆,对重点车辆、船舶、车站和码头的动态监管基本覆盖。高速公路超速、超载打击力度加大,水上砂石船舶、危险品运输基本规范。
应急保障体系逐步完善,交通应急指挥中心和行业分中心初具雏形,公路、水上、运输三支应急抢险队伍组建启用。全市水上交通事故数和死亡人数比“十五”期间下降45.9%、73.1%;高速公路在通车里程和车流量年均增长20%的情况下,每百公里死亡人数保持在较低水平。出色完成了“5.12”大地震、“6.5”山体垮塌、“7.19”特大洪水的抢险救援等急难险重任务。
(九)交通科技创新体系初步建立,可持续发展步伐坚定有力。
行业创新能力持续增强,完成国家级科技项目1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2项、部市级科技奖励87项,建成交通运输部第一条科技示范路,特大钢管混凝土拱桥、长大高速公路隧道、内河航电枢纽建设等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20多项新技术得到推广应用。信息化建设投入加大,覆盖全行业的交通综合业务网基本建成,交通信息资源实现初步整合与共享。节能减排稳步推进,主城公交和出租车CNG使用率100%,船舶节能水平处于全国内河领先。“森林重庆”加快实施,完工通道森林工程2.7万公里,新增绿化面积23万亩,路域景观和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市交通行业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组建成立,各类培训大规模开展,累计培训人员超过1.5万人次,行业职工综合素质明显提升。
(十)行业精神文明建设成果丰硕,党风廉政建设不断加强。
“学树创”活动有力助推行业文明建设,先进典型不断涌现,创建部级文明行业3 个、市级文明单位69个。“唱读讲传”活动深入开展,行业精气神极大提振。
对外宣传工作得到加强,国内、市内主要媒体大量报道交通优秀事迹,交通的影响力、认可度持续增强。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得到落实,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进一步完善,反腐倡廉教育活动形式多样,“三项治理”和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等扎实推进,重点工程纪检监察巡查和派驻成效显著,资金审计监管力度加大,违纪违法案件得到查处;政务公开不断推进,政风行风进一步好转,保障了交通事业健康发展。
二、“十一五”重庆交通工作五条宝贵经验。
回顾“十一五”,我们走过的历程充满艰辛,取得的成绩令人振奋。五年的奋斗,丰富了我们对发展实践的认识,留下了十分宝贵的经验。
第一,必须要有抢抓机遇的强烈意识,争取支持。
五年来,我们抓住“314”总体部署、国务院3 号文件等重大战略机遇,积极争取国家更广范围、更大力度政策和资金支持,交通运输部对我市交通补助200多亿元,超过之前的历年之和。市委、市政府始终高度重视交通,将其作为增强重庆综合实力的重大战略举措加以优先发展;出台《关于建设畅通重庆的决定》、《关于进一步加快建设长江上游航运中心的决定》等决策部署;
在国家补助基础上,市政府以财政担保贷款50亿元用于农村公路建设,实行“两税”返还、土地征用等一系列优惠政策,五年间共投入53.2亿元;各区县党委、政府把交通工作放在突出位置,形成了共同参与、大干快上的有利格局。实践证明,只有抓住机遇、争取各方面支持,才能形成全社会重视交通、参与交通的良好局面,形成推动发展的强大合力。
第二,必须要有心系全局的战略眼光,科学规划。
五年来,我们以“三把尺子”为标准,仔细丈量自身发展水平,认真查找横向纵向差距,准确把握全市经济发展形势,先后编制了《重庆港总体规划》、《重庆高速公路网规划修编》、《重庆国家公路运输枢纽总体规划》等30个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使全市交通发展更科学、更有序。实践证明,只有立足市情、审时度势,编制好、执行好规划,才能顺势而为、掌握主动,使交通更好地服务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第三,必须要有坚韧不拔的顽强意志,迎难而进。
五年来,我们直面发展、安全、稳定、廉政“四大压力”,克服各种不利因素影响,聚精会神抓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特别是在高速公路建设中,克服时间要求紧、资金筹集难、施工技术复杂等前所未有的困难,在银行信贷政策多次收紧、近20 个项目同时在建、桥隧比例普遍超过50%的情况下,工程能顺利推进、按期建成,创造了我国山区高速公路建设的奇迹。实践证明,只有坚持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困扰所阻,才能使交通事业一路向前。
第四,必须要有勇于改革的创新观念,思变图强。
五年来,我们解放思想,努力破解交通建设、运输、管理等环节不适应发展的体制机制。在资金短缺的情况下,以开放性姿态招商引资,成功以BOT模式引进中交集团、中信集团等知名大型企业投资380亿元,使资金紧张压力得到缓解;在全国首创由政府集中购买农村客运保险,减轻经营者负担和风险,农村客运市场日益繁荣;在全国内河成立首个航运交易所,世界航运企业前20强有17家在渝设立分支机构,水运影响力和服务功能同步提升。实践证明,只有以新观念、新思路探索新途径、新办法,先行先试、敢破善立,才能使交通发展始终充满活力。
第五,必须要有以人为本的发展导向,执政为民。
五年来,我们紧紧围绕“三个服务”,坚持交通发展为了群众、依靠群众,全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现实利益问题。强化公交的公益性地位,优化线路和运力调配,投放运力化解“打的难”、“出行难”,从严打击出租车拒载、宰客等违规行为;与陕西、贵州等省签订协议,扩大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减免通行费6.6亿元;
提高办事效率,合并精简审批事项27项、下放14项;畅通信访渠道,设立96096 交通服务热线,受理投诉、咨询46 万余人次,交通行业保持稳定。实践证明,只有将满足群众需求作为交通发展的最终价值取向、唯一评价标准,才能提升交通公信力和满意度。
第六,必须要有风正劲足的干事氛围,精诚团结。
五年来,我们坚持营造人心凝聚、行业和谐的内部环境。大兴“六种风气”,形成相互支持、同舟共济的工作格局,完善检查通报、表彰激励等制度体系,开展内容丰富的文化建设活动,塑造了干事业“一条心”、讲感情“一家人”的行业风尚。实践证明,只有打造一支讲团结、顾大局、甘奉献的职工队伍,形成凝心聚力谋发展、和衷共济促跨越的生动局面,才能使交通发展永不停歇、始终生机勃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