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心书记、收黑钱、造黑路……”2003年,当江苏省扬州全面启动农村通达工程建设时,农民兄弟们不理解,江都的一位村支书就曾满腹委屈地说:“农民给我编了这么一个段子。”
2005年,还是这个村,当村公路通车的时候,“骂”过书记的农民自发地买来了鞭炮,热热闹闹地放起了鞭炮,为农村公路剪彩。
如今,在这个村再走一走,你会发现,每公里农村公路都有养护人员定期打扫维护,村民们爱路也护路,群众都说:“这是我们的发财路、出行路,我们不珍惜谁珍惜?”
这仅仅是扬州农村公路建设养护的一个缩影。截至2008年年底,扬州市新改建农村公路5607.35公里,超额完成新一轮农村公路建设计划,实现所有建制村通达等级路。扬州的农村公路已从“泥土时代”快速走向“混凝土时代”,成为新农村建设中见效最快、收益最大、反响最好的“实事工程”之一。
攻关:破解资金、拆迁、管养难题
扬州农村公路地处水网地区,县域经济较为薄弱,由于地质、地理条件导致建设成本又相对较高,资金到位、用地拆迁、管养成了关键难题。
破解难题,扬州市交通部门抓住两个方面:制定政策,以奖代补,通过典型引路,带动建养并行;加强督察,推动保养考核,以强硬手段推进。局领导带领相关机关处室与五个县(市、区)结成对子,每月上门督察任务完成情况,督察资金到位和用地拆迁进展情况,并将有关问题在局班子会上进行研究,及时调整推进策略,有力地推动全市农村公路建设进程。
2008年,除江苏省交通厅按照有关标准对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养护进行定额补助外,扬州市政府从财政安排1500万元资金对乡至村农村公路建设按1万元至1.5万元/公里的标准进行补助,市交通局对县乡二级路征地拆迁按新建项目10万元/公里的补助、改建项目减半的标准进行补助。同时,安排168万元专项资金对18个管养体制改革示范验收通过的乡镇进行“以奖代补”,安排204万元对实行达标验收通过的乡镇进行“以奖代补”,极大地鼓舞了各乡镇的创建积极性。
示范:路必管养 养必到位
扬州市农村公路管理养护按照“路必管养、养必到位”的原则,以18个市范乡镇为重点,积极推进各示范乡镇的考核验收。在软件上,坚持“三统一”,即统一农村公路管养示范乡镇考核验收标准,统一县、乡、村道的路肩、绿化、标志等建设标准,统一内业基础资料表式、图表规范标准。在硬件上,落实“三配套”,即绿化配套,路肩配套,标识配套。实现只要有路的地方就有绿化覆盖,根据县道网规划的列养范围调整县道名称和起始点,重新设置了里程碑、百米桩(或轮廓标),补栽了行道树、完善了标志标牌,建立县道的养护技术档案和桥梁的技术状况卡片。
扬州农村公路管养试点经验,破解了长期以来存在的农村公路管养难题,成为全省的一个创新范例。
目前,扬州市管养县道1288公里、乡道3388公里、村道4289公里,公路好路率达70%以上。全市的75个乡镇中示范和达标创建乡镇有72个。农村公路实现了两大根本性转变:县、乡、村三级管理者爱路护路意识明显转变,由过去要我养变成我要养;县、乡、村公路环境实现了质的转变,由过去乱堆乱放、脏、乱、差状况变成条条畅、洁、绿、美致富路。
今年,扬州将再建成农村公路430公里,桥梁181座,确保所有项目100%合格,二、三级路单点合格率达到95%。继续推行农村公路小修保养考核,巩固提升创建示范达标乡镇成果,加大县道路段标准化养护整治,提高公路等级,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居民出行问题。
改革:由交通部门行为向政府行为转变
交通事业的发展,既要现代化的高速公路、城际轨道交通快速通道、国道、省道,也离不开面广量大的农村公路的现代化。近年来,扬州市上下形成共识,努力推动农村公路工作由交通部门行为向政府行为转变,加强领导,加强规划,加大投入。
市镇两级政府分别建立了职责分工明确的“三级三类”领导管理机构。“三级”即市、县、乡均成立一把手负责制的领导管理机构;“三类”即成立农村公路建设领导小组及办公室,成立农村公路建设纪检监察领导小组及办公室,成立农村公路建设项目管理专家库,全面参与规划设计、招标投标和建设的监理,确保农村公路建设科学规范和施工招投标的公开、公平、公正。
该市编制出版了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养护多套规范性文件,如《农村公路等级化建设实施细则》、《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实施办法》、《农村公路管养示范乡镇考核验收标准》、《乡村公路养护管理(小修保养)考核实施细则》等,进一步明确了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养护的目标任务、基本要求和工作重点,确保全市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养护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正常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