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期间,为了加快忻州市各级道路运输管理机构、道路运输行业的信息化进程,从而带动道路运输行业跨越式发展,转变观念、创新思路,全面推动道路运输行业信息化发展,特制定“十一五”期间忻州市运管系统信息化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和科技创新,建立以“行政许可、市场监管、行政处罚、决策与服务”为主要内容的道路运输行业管理服务信息体系,创立政府、企业、社会联合推进、信息共享的道路运输行业信息化发展模式,综合开发、利用政务信息资源,引导企业信息化建设,促进道路运输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建设方针
“十一五”山西省道路运输行业信息化建设应遵循以下基本方针:
统筹协调、科学实施:在指导思想、发展目标与重点项目明确的前提下,各级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应统筹协调和指导监督信息化实施工作,通过信息化保障体系的建立与实施策略的制订,综合运用各种行政、经济手段和措施,保证信息化项目严谨有序地开发,安全可靠地实施应用。
需求主导、注重实效:将市场需求分析与科技创新的深层次挖掘作为信息化建设实施过程中重要的环节,做好项目可行性研究,加强项目过程管理,制订实用的推广方案,建立信息化应用评估体系,加强系统应用效果的考核,保证信息化资金投入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实现。
整合资源、协同推进:将政府掌握的行业基础数据资源与企业经营过程的动态数据以及现有信息化资源有机整合,开发应用。充分利用政策导向,调动企业及信息运营商的积极性,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需要,为道路运输市场消费者提供优质服务,整体推进行业信息化发展。
立足实际、局部创新: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与社会环境、经济发展水平、管理体制等各种因素相关,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建设过程中要做好市场需求和基础实施条件的调查与分析工作,因地制宜,结合实际,对于全国其他省市已经有成功应用的项目可以稳妥推广,对于有争议的项目,加强观察研究,适当调整进度。重点在实施观念上,运营模式上创新突破,技术应用方面在局部地区、局部应用领域、局部功能点上开展创新工作。
共建共赢、共用共管建设一个功能完善、维护及时、既保证系统相对独立与安全,又可面向社会开放的综合性道路运输行业信息化服务体系。从而提高道路运输行业信息化服务体系的技术水平和应用水平,避免各级政府与企业重复投资建设,降低前期投资建设成本,实现平台的统一维护,降低维护费用,提高维护质量和水平,避免不同系统维护商间的责任推诿。确保应用平台能够满足政府、企业、经营服务对象三个层面的需求,同时将平台上政府和企业所提供的分散的、孤立的信息进行有机结合、加工、提练,转变为能够产生经济价值的信息。通过平台向社会、企业、公众发布,实现信息增值服务,保证平台良性运营。
三、建设目标
需求分析表明,“十一五”道路运输信息化建设重心应从硬件及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向应用平台与应用系统规划与建设转移,应用系统功能从辅助工具向协作工作平台转化。信息化带动行业现代化不再是理念而是变为现实效益,信息技术应用进入可评估阶段,向信息化要管理效能,要服务质量,要生产效益,成为“十一五”信息化成果考核的重要指标。由此提炼出总体目标如下:
在规划期内,通过多种信息技术的统筹应用,逐步建成满足道路运输行业管理机构、企业、经营服务对象三个需求层面的网络通信硬件平台和软件应用平台,通过电子政务系统、监管服务系统、企业内部管理系统、综合服务网站等的协同运作,初步构建山西省道路运输行业信息服务体系,实现政府、企业、社会信息化的广泛应用,促进道路运输业快速发展。
四、主要任务
4.1信息化保障体系的配套建立与完善
信息化保障体系包括信息化安全保证体系、信息化标准保障体系、信息化建设保障体系(政策、信息化组织机构、人才、资金、配套制度与规范)。
目标:为道路运输行业信息化提供信息安全、信息交换、应用推广和实施管理保障。
4.2市、县两级电子档案的建设和完善
市、县两级电子数据主要是指:电子文件档案,车辆、站场、从业人员道路运输相关企业的电子档案,照片、影像电子档案。
目标:市、县两级所发文件都留有电子备份并在网上公示,车辆、站场、从业人员道路运输相关企业的基础数据准确、完善留有电子备份,大型活动的照片、影像资料留有电子备份。
4.3应用平台建设与维护
基础数据库的重新规划与建设要符合有关国家及行业标准,基于全省情况应首先建设统一规划设计的业户数据库、车辆数据库、从业人员数据库、线路数据库、稽查数据库、统计数据库。
电子政务平台:构建于政务专网中,主要支撑政府内部管理系统的运行以及为其他政府管理系统提供接口。
行业监管服务平台:构建于政务外网上,主要支持企业动态监管服务系统的运行,提供企业系统以及相关智能交通产品,如GPS安全管理服务系统的数据处理与交换的平台。
目标:为道路运输行业信息化提供一个覆盖全行业的软件应用平台,从软件运营环境上保证所有应用系统功能的顺利运行,实现所有应用系统的协同运作。
4.4市、县两级道路运输综合服务网站建设
道路运输综合服务网站构建于政务外网上,主要功能有政府信息服务(网上认证、网上许可公示等)、政府监管服务(与企业信息交互)、企业服务(企业服务和宣传)、短息服务(信息增值服务)等,并随着行业的不断发展以及信息量的不断增加,通过信息的综合开发与利用不断扩展其功能。
目标:成为各级运管机构、行业自律机构、企业以及经营服务对象所有信息提供与信息共享的门户网站,并通过信息挖掘,分析与加工实现信息增值。
4.5一批应用系统的开发、整合与完善
电子政务系统:包括道路运输管理信息系统整合升级以及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开发。
其中道路运输信息管理系统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运输条例》所定义的道路运输经营范围,即:客运、货运(危货)、维修、驾培、场站的行政许可(市场准入与退出)、企业日常管理(业户、车辆、人员等)、统计分析(动态统计图表与智能查询)、业务办理帮助(法规提示、数据查询、报表查询等)、规费征收、稽查管理、执法监督等道路运输行业管理的职能。
监管与服务系统:包括维修企业及检测站联网监管服务系统、驾校企业监管服务系统、客货运企业监管服务系统、区域道路客运联网售票系统、道路运输行业GPS安全管理服务系统、客运站视频监控、物流交易电子商务平台等。
企业系统:包括客运站管理系统(智能售票系统、客运站显示屏查询系统、客运站监控系统、客运站安检系统)、客运企业管理系统、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维修企业管理信息系统、驾校内部管理信息系统、综合检测站管理信息系统等。
目标:成为行业各个不同应用对象、不同机构层次信息化应用的有效手段和工具,保证行业信息采集、应用、共享的实现。
五、实施措施
1、明确各级运管机构信息化工作的职责,逐步实现标准协同管理
科学合理地确定忻州市以及各县(市、区)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在信息化建设中地位、作用和具体的职责。避免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因角色交叉、角色重叠引起的协调问题。全市各县运输管理机构需在忻州市运输行业统一的信息化发展框架指导下,结合本地的信息化发展基础和需求,制订本地区的信息化发展规划,保证全省道路运输行业信息化的整体推进步伐,避免重复建设造成的资金浪费,防止局部过度超前发展形成的信息孤岛,实现发挥信息共享、协同的应用效能管理。
2、进一步转变观念,以严格的制度为信息化实施保驾护航
信息化实施的所有参与者,包括决策层、管理层、一般工作人员必须从根本上认识到“以信息化促进道路运输行业现代化”是道路运输行业发展的必由之路,通过岗位职责与业务应用系统授权角色的重合,使每一个员工将业务系统当成工作平台而不是可有可无的工具,信息化对于决策层领导是一‘一把手’工程,必须一把手亲自抓,对于管理层的干部是“乌纱帽工程”,能否胜利信息化时代的管理方式作为其职位考核的重要指标,对于一般工作人员,要把信息化时代的管理方式作为其职位考核的重要指标,对于一般工作人员,要把信息化当成“再就业工程”,能否胜利信息化工作模式直接与在岗与下岗考核挂沟,通过强有力的信息化贯彻实施政策,从根本上推动信息化应用的真正普及和实施。
3、加强项目管理,注重应用推广实效,建立长期维护机制
强进电子政务项目监理机制,对项目实施的核心环节包括需求分析与确认、技术方案论证、试点应用评估、推广方案、长效维护机制进行监督、考核与报告,保证信息化实施质量。同时在统一数据规划的基础上建立信息与需求采集、更新机制,树立“系统是工具、数据是生命、应用是灵魂”的理念。在系统应用过程中,通过对及时完善的系统维护与更新,保证基础信息的有效性,保证业务办理的质量,加强对系统应用过程中的需求收集与反馈,推动系统不断成熟完善。
4、加强信息化梯队人才建设,建立完善有效的培训制度
信息化建设主要由专业维护人员、复合型业务指导人员、一般工作人员组成。针对这三类人才组成,需要建立相应的人才贮备与培训机制。
对于基层工作人员,制度约束与理念灌输相结合,采用多样化、人性化、个性化的培训方法,让每一个员工感受到信息化应用的好处,提高自我学习的能力和积极性。
5、多方筹集、合理使用信息化建设资金,建立多方共赢的信息化运营模式
信息化投资主要由建设资金、部署资金、维护与更新资金三类构成,“十一五”期间,道路运输行业信息化的主要资金渠道是政府与企业信息化资金投入。因此,要合理分配资金的使用,建立专项资金使用制度、项目管理制度、项目推广制度等,资金主要应用于项目开发与推广。在系统应用后,可通过数据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产生增值,形成长期的维护与更新机制。同时要积极组织和引导企业从本单位的需求出发,筹措资金投入道路运输信息化建设,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服务能力。
6、加强管理,建立道路运输行业信息化安全体系
从网络安全、硬件安全、系统安全、操作安全四个方面实现道路运输行业信息化建设的安全控制,主要通过电子政务网络安全标准执行、硬件的有效维护、系统与数据的灾难备份、操作人员工作规范的制订与严格考核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