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 Road Transport Academy道路运输网官方微信

亚洲清洁空气中心举办2025中国蓝天观察论坛 分享交通减污降碳实践经验

2025-10-24 19:34来源:中国道路运输网

10月24日,由亚洲清洁空气中心主办的2025中国蓝天观察论坛在北京成功举行。本次论坛以“持续改善空气质量:标准引领 健康驱动”为主题,围绕中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修订、清洁空气行动的健康效应以及地方治理行动的最佳实践等关键议题,邀请行业权威专家、重点城市代表及主流媒体人士,通过主旨报告、圆桌对话、现场问答等丰富形式展开了交流讨论。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院长、环境学院教授贺克斌、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 朱彤等多位行业权威专家在论坛进行了专题报告。在论坛开场环节,亚洲清洁空气中心代理中国区总监万薇介绍了论坛举办的背景与意义。我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将在“十五五”期间进入新阶段,如何迈向更严格的空气质量标准、如何升级健康风险管理机制以保护人群健康、如何从既往治理实践中借鉴先进经验——论坛上探讨的重点议题亦是全行业高度关注的焦点。


亚洲清洁空气中心代理中国区总监 万薇


论坛现场发布了由亚洲清洁空气中心与合作伙伴共同完成的三份重磅成果报告:《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研究系列报告》《中国空气质量改善的健康效应评估2025》和《大气中国2025 | 中国大气污染防治最佳实践》,从不同研究视角为进一步推进空气质量改善提供了科学参考。


其中年度报告《大气中国2025 | 中国大气污染防治最佳实践》以我国大气污染防治近十余年的历程为背景,聚焦城市和区域层面的治理行动,主要从联防联控、重点领域减排、智慧监管、场景挖掘等方面展开研究,精选了一批极具代表性的实践案例,旨在为我国更多区域和城市提供参考,以此推动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助力迈向绿色、健康、可持续的未来。


“过去十多年,我国大气污染防治成效显著,主要污染物排放大幅下降。在国家顶层设计下,城市和区域作为落实治理行动的核心力量,为空气质量整体改善作出了不可或缺的贡献。这些地方层面的实践,同时也成为观察我国大气污染防治进程与经验的重要窗口。”亚洲清洁空气中心代理中国区总监万薇表示,城市多元探索及区域协同治理,不仅可以改善本地及周边空气质量,也能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宝贵经验。基于此,该报告记录并分享了重点城市与区域在大气污染防治方面的政策措施及领先实践案例,希望通过系统总结及经验分享,助力构建更高水平的大气污染治理体系、支撑下一阶段的清洁空气行动。值得关注的是,报告聚焦移动源减污降碳,报告选取了上海市重型柴油车排放智慧监管、成都市近零碳施工工地试点两个典型案例,梳理解读了两地在创新管理、数字化赋能、产业转型等方面的领先做法,以期为更多城市提升移动源治理水平提供参考,助力交通运输行业绿色低碳发展。


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工程所副所长 张钢锋


其中,上海作为国家物流枢纽,公路货运需求庞大,重型柴油车保有量高、排放量大,且涉及主体多、流动性强、活动范围广,对此进行集中、实时、高效监管的难度较大,其面临的现实难题也具有典型性。报告显示,其开发的重型柴油车排放智慧监管系统,一举实现移动源领域“车、油、路、企”各环节的智慧化、自动化污染防治,有效推动了移动源精细化治理升级和监管效能提升。


从经验来看,上海通过搭建多源融合的数据信息底座和系统框架,不仅可对全域重型柴油车运行和排放的实时监控,还能识别重点企业和港口码头货运通道和动态跟踪排放,支撑监管部门明确监管重点。高排放车识别、人工智能聚类、地理信息逆解析等算法,驱动“车辆-企业-行业-区域”全链条的智慧化监管,有效解决了传统监管手段高排车识别效率低、针对性差等痛点问题。“车、油、路、企”全过程闭环管理体系,则可消除车辆在用符合性监管、燃料监管、货运通道监控和优化、重点用车大户监管中的管理盲区,并解决不同层级监管需求融合难、统筹难的问题,显著提升重型柴油车排放监管效能。


从效果来看,该系统上线应用以来,已成为上海市柴油车减排措施制定实施和效果评估的重要工具,不仅全面支撑了老旧柴油车淘汰效益的动态跟踪评估,还有效支撑清洁柴油车免年检政策的制定和实施。系统的免年检车辆识别模块于 2023 年1 月 1 日正式上线运行,对清洁柴油车免年检实践起到了重要作用,有效促进车辆的规范使用,降低车辆排放水平。


成都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副院长 赵彬


而在成都这个机动车保有量全国第一的城市,交通领域减排对于大气污染防治和气候变化应对的意义十分重大。聚焦于此,成都选择了移动源和扬尘两大贡献源叠加的建筑工地场景为突破口,推进“近零碳施工工地”试点,打造了全国首个全生命周期绿色低碳项目,探索工地内新能源设备替代,并将绿色低碳理念融入施工全流程,兼顾助力交通运输业、建筑业绿色低碳转型。


报告显示,成都构建了“政府主导-企业实施-第三方核证”的协同推进机制,在此基础上,多措并举保障工程机械、重型货车等设备的新能源替代与应用。由市生态环境局牵头,引入多家新能源设备厂商参与替代匹配研究,推动设备新能源化。为保障实施,该市还出台了多项支持措施,包括开辟新能源重卡充电专用通道,优先保障试点项目充电需求;协调临时用地建设内部充电桩并协调电容电力,保障试点项目用电负荷;定向协调新能源商混车供应、强化管控期间混凝土浇筑夜间施工保障及就近渣土消纳场,保障施工进度等。对于因特殊施工情况不能使用新能源替代的环节,则从管理方式和制度方面推进减排,如合理规划场内运行路线、运作时间。


目前,成都市新能源设备替代已取得阶段性进展。例如在基础及主体施工阶段,新能源替代比例较高,商混车新能源车次占比高达93.5%;锚杆机、曲臂车、剪叉式高空作业平台实现100% 新能源(电动)替换,洒水车新能源作业量占44%,地泵新能源工程量占36%。


亚洲清洁空气中心环境项目主管王悦进一步表示,上海和成都的行动经验,分别从重型柴油车排放监管、新能源车辆与机械推广应用两大方向,为更多面临类似挑战和需求的城市提供了有益参考。同时,面向未来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和协同降碳的需求,两地将持续深化和挖掘减排潜力。据报告表示,上海在目前系统的基础上,将继续重点开发重型柴油车相关多源数据整合模块、区域重型柴油车动态运行排放监控、重型柴油车排放健康状态诊断、全市加油车辆点位规范管理及劣质油品溯源等场景。再如,当前市场上新能源工程机械的类型与数量有限,难以满足建筑施工工地多样化的机械、车辆需求。对此,成都计划出台相关财政补贴和激励政策,鼓励生产企业扩大设备生产与投放,同时强化关键技术攻关和成本优化,推动氢燃料重型卡车、电动挖掘机等成熟技术应用,同时配套建设工地微电网,推广“光伏+储能”一体化临时供电系统,从生命周期层面全面推进近零碳施工工地试点。


“在推进移动源治理乃至整个大气污染防治进程中,城市都扮演着关键角色,也是国家层面政策具体落实以及制定实施本地化配套措施的重要主体。稍早前的研究中,亚洲清洁空气中心系统梳理了15个重点城市的柴油货车污染治理工作进程,从中发现部分城市在柴油货车减排上取得了显著成效,走在全国前列,但也有一些城市仍面临诸多需求与挑战,例如提升排放监管的精细化与信息化水平、加速细分场景新能源货车推广等,希望这份报告中成都与上海的深度实践案例,可搭建互学互鉴的桥梁并带来实用的参考和启示。”王悦称。


责任编辑:Timmy
您可能更感兴趣的文章

联系与咨询

  • 咨询内容:
  • 姓名:
  • 单位名称:
  • 职务:
  • 手机号:
  •  

    最新动态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