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 Road Transport Academy
京东自建物流保障“最后一公里”
来源: 经济参考报 2016年5月17日8:14

  2016年五一劳动节前夕,京东四川阆中的配送员团队获得了国家邮政总局“最美快递员”团队称号,而这只掀开了京东物流配送体系广为人知的一角。

  京东集团董事长刘强东说,京东有今天是因为肯干“傻大黑粗”的活,将其他电商企业不愿意碰的物流配送做成了京东“前端用户体验、后端成本效率”的核心竞争力。此外,京东的物流配送体系也对普通快递模式进行了颠覆:在技术创新的驱动下,多地建仓、仓配一体,以保障物流配送的“最后一公里”。

  在京东之前,网络购物从下单到收到货,等个十天半个月是很正常的事,京东自建物流的出现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消费者对配送速度与服务的认识。

  “早上在京东上给千里之外的父亲买了两瓶二锅头,老人家中午就喝上了。”一位网友说。而“京东速度”不是一天练成的,直到现在还有人将京东自建物流视为一场豪赌。2007年京东决定自建仓储配送,业内的第一个感觉就是“他们疯了”,因为物流配送行业的高度分散、复杂,对于刚刚崭露头角的京东来说,如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山。如今,据京东方面介绍,京东配送条线的员工已经发展到60000人。在其他电商平台还在努力实现“当日达”时,京东目前超过85%的自营订单可以实现当日和次日达配送。

  在“京东速度”的背后,则是大量的基础建设和资金投入。与顺丰、“四通一达”等企业网状式的结构不同,京东的仓储配送体系是轮轴式的,自控力很强。京东将全中国分为7个大区,建立7个物流中心,每个大仓有自己的服务半径。这些“都是京东自己在做供应链体系的搭建”,京东集团配送部副总裁王辉说。

  截至2015年12月31日,京东已经在50座城市运营213个大型仓库,6个“亚洲一号”智能物流中心已经投入使用,仓储设施占地约400万平方米,全国拥有5367个配送站和自提点。京东的物流体系已经覆盖全国2356个区县。

  京东的“快”只是表面,在京东极速扩张的情况下,保证快而不乱才是“京东速度”的强大之处。2007年,京东日处理订单只有3000多个,到了2016年,日均订单近400万个,天量的增长不仅没有影响物流配送的速度,用户体验反而越来越好了,为什么?

  面对数千亿级的庞然大物,人的力量显然已难以掌控局面。为此,京东悄然变身“技术控”,让技术驱动开始在物流配送中发挥核心作用。

  从成立之初起京东就一直在自主研发“青龙物流配送系统”(简称“青龙系统”),这套系统让传统等单送货的工作方式发生了巨大改变,京东可以预测订单,提前调配力量。

  这正是京东高效物流配送背后的核心支撑。据了解,京东物流网络的核心要素包括仓库、分拣中心、配送站、配送员等几个方面,这个网络则由“青龙系统”来驱动。

  分拣中心在京东物流网络中非常关键,预分拣的实现能让仓储提前备货,甚至能让供应商提前生产。据介绍,“青龙配送系统”在预分拣中采用了深度神经网络、机器学习、搜索引擎技术、地图区域划分、信息抽取与知识挖掘,并利用大数据对地址库、关键字库、特殊配置库、GIS地图库等数据进行分析并使用,使订单能够自动分拣,同时能够满足各类型订单的接入,提供稳定准确的预分拣接口。

  而消费者在京东购物的流程从网站(移动端)下单开始,每个点击动作之后都是一套复杂的计算程序,系统分拣模块会将货物根据订单地址进行区分,分配至同一地区的不同地点的仓库。订单抵达仓库之后,即开始拣货;接着进入复核区确认,打印发票以及送货单;然后进入打包区,根据商品规格打包。

  这一系列环节的高效运转给了“京东速度”以保障,同时也极大提高了京东仓库的人效。以上海“亚洲一号”为例,该仓库员工仅500人,在2014年双十一当天发货100,000件(非满负荷运行);而同样体量的分拣和出库,某服装物流公司雇用了3000多人花了7天才完成。而在2015年双十一当天,投产不到半年的广州“亚洲一”号完成单仓50万单的生产,创下了纪录。

  选择自建物流是京东集团对互联网时代商业趋势的成功判断。在刘强东看来,加盟制的快递模式中间环节太多,无法保证各环节的有效衔接,更无法确保“最后一公里”的良好体验。

  而物流专家黄刚认为,未来O2O经济的命门是“最后一公里”和用户体验,京东提前布局物流配送“最后一公里”,极具远见。

(责任编辑:魏美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