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交通安全宣传通常采取上安全课、发放宣传材料、摆放宣传展板、播放宣传教育片等形式开展,取得一定实效。但由于内容单一、方法简单,加之受警力不足的限制,很难吸引广大群众参与教育的热情,宣传效果欠佳。提高农村地区交通安全宣传效果,必须紧紧抓住农村群众爱热闹,文化层次偏低、接受新生事物能力弱等特点,增强交通安全宣传针对性,力求内容通俗易懂,宣传场面氛围浓厚。
当前交通安全宣传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交通安全宣传形式单一。当前,各基层单位在宣传的内容上,仍然局限在标语口号、法律法规、事故案例,说教的多,新颖性趣味性的东西少,要么是枯燥无味的法律条文,要么是血淋淋的事故照片,让人看后感到乏味、毛骨悚然。宣传的形式,也比较固定,比较呆板,大多是悬挂横幅、发放宣传资料、摆放宣传图板、设置户外宣传栏、上交通安全教育课、播放宣传片,其他诸如举办文艺活动、播放交通安全公益广告、送交通安全电影下乡,几乎微乎其微。这种程式化和模式化的宣传工作,已很难适应当今形势发展需要。
二是缺乏专业宣传人才。由于部分交通安全宣传民警缺少培训,在实际宣传过程当中为了完成任务,往往抱着应付差事的态度,采取随遇而安,注重宣传数量,忽视宣传效果,导致基层交通安全宣传工作究竟有多少人受益,到底有多少效果,就不得而知了。
三是宣传教育覆盖面尚难到位。基层单位因受财力、人力和物力的限制,宣传工作的全面和深入都无法得到持续而有效地维持。首先是在繁重的路面交通管理任务压力下,投入于宣传的警力资源面临着严重的不足,因此在宣传时间安排上往往是搞突击的多,日常工作的少;在宣传范围上,往往注重“点”,以重点地域为主,主要集中在村镇和集区以及公路主干道沿线,边远的几个乡镇宣传次数明显偏少。
四是宣传重心不够均衡。在日常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活动中大多是围着中小学生、客运车辆驾驶人进行,而对单位、社区、企业、农村等人员宣传较少,特别是对农民的宣传很难真正组织起规模,有的还是依托学生带动家长的形式进行,学生回去后是否带了、家长是否动了,不得而知。如此难以促进广大农村交通参与群体交通安全意识的整体提高。
五是利用现代传媒宣传力度不够。互联网、手机、电视、报纸等现代专媒工具具有覆盖面广、传播速快、形象直观等特点,是加强交通安全宣传的重要载体和发展方向,但就目前而言,利用现代传媒工具来加强交通安全宣传,多数还处于停滞状态。
交通安全宣传工作现状分析:
一是未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局面。交通安全宣传工作是一项复杂持久的工作,非一朝一夕即能完成,需要形成一个完整的宣传体系。目前的交通安全宣传工作虽然说由政府牵头,或者有多家部门牵头联合,却终究只有交警部门在实施独撑大局的行动,而交警职能的局限性必然会造成宣传渠道、宣传对象等的单一性,力量的单薄性势必造成宣传面的狭窄性。当前,在开展交通安全宣传的过程中,交警部门单枪匹马,孤军奋战的现象比较严重。但是,要真正提高广大农民的交通安全意识,需要政府牵头,各相关部门协作,全社会动员起来一道齐抓共管,才能真正起到效果。单单靠交警一个部门的力量,其作用和效果显然是有限的。
二是交通安全宣传资金投入过大。随着交通安全宣传形式的多样化,也决定了交通安全宣传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财力。众所周知,制作宣传资料、宣传展板、开展大型宣教活动,都需要经费。对于交警部门而言,势单力薄的现状也使之不得不承担过多的资金压力,但交警部门再如何加大投资,对于整个社会的交通安全宣传仍然只是“杯水车薪”。
三是为宣传而宣传,不重视宣传与行动的结合。应该看到,当今有越来越多的宣传语言日渐口语化、个性化、幽默化,不过,更为重要的东西依然在形式背后。交通安全宣传如果与实际行动脱节,只是为了宣传而宣传,而没有把实际行动落实上来,没有做好相关的安全保护措施,也没有监督指导工作,那么这样的宣传是毫无意义的。“空洞”的宣传也只能带给群众更大的“话柄”,穿上了“创新”的外套之后也一样,话语背后的行动依然是最终的指向。
四是宣传只为完成绩效。由于交警部门的宣传经费紧张,宣传警力又不足,高素质的宣传人才更是紧缺,迫于任务绩效的繁重对于交通安全宣传有时也只能为了应对上级的检查考核,只求数量不求质量。
进一步做好交通安全宣传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根据对象不同提供不同的针对性方法教育。
中小学生:利用图文并茂的画册或者娱乐活动就要比单一的上交通安全课的宣传效果好。因此要重点实施好“护卫天使”、“小手拉大手”活动,努力提高广大学生的自觉遵守交通法规的意识,把交通法规教育融入到学生行为规范教育之中,使一些基本的交通规则和安全常识成为学校教育的必要内容。
机动车驾驶人:由于驾驶人状况各异,因而对他们的教育不能千篇一律,必须有层次、有侧重地进行。客运车辆驾驶人担负着群体安全出行的重任,对公交车辆、大型客运车辆驾驶人要坚持交通安全常规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切实增强其对岗位职责重要性的认识。出租车驾驶人违反交通法律法规的情况比较普遍,除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外,还要通过交通运管部门的监管环节,系统地开展警示教育,有效制约违法行为。对营利性货运车辆、城乡客运车辆驾驶人的教育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教育他们不能见利忘义,要着眼长远,坚决抵制铤而走险,避免酿成严重后果,得不偿失。对数量众多的以车代步的非职业驾驶人,在进行交通法律法规教育的同时,要重点进行驾驶技能培训和驾驶人道德教育。
农村广大群众:要针对农村群众文化层次不高、接受新生事物能力弱、爱看热闹、文化生活单调等特点,结合交通文明村、文明社区创建活动,重点抓好交通法规走村入户,采取图片展览、播放电视教育片、交通安全文艺演出等农民喜闻乐见的宣传办法,以案说法,寓教于乐。
机关干部:重点采取讲座和发放宣传资料等方式,并实施交通安全违法抄告制度,实行单位与交管执法部门双向管理,切实提高机关干部交通安全遵法意识。
(二)根据学历不同,提供不同的针对性模式教育。文化程度不同,对交通安全问题认识的广度和深度,以及对待交通安全的态度自然存在一定差异。针对文化程度不同的宣教对象,应采取不同的宣传方式。如对文化程度不高,接受能力低的驾驶人,可以采取邀请他们到事故停车场,观摩事故车残骸,同时讲解事故车残骸的事故发生地点、时间、当事人伤亡情况,并分析无牌、无证、超员、超速、超载等违法行为是引发交通事故的根源。让他们在感同身受中得到交通安全深刻教育。对在农村地区的农民,则应将交通安全法律法规等内容编成通俗易懂、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进行宣传。
(三)根据居住情况不同,提供不同的针对性载体教育。城市居民主要以社区文化为载体,农村则以乡村公开栏为依托。另外,城镇地区应充分运用网络、影视、标语、广告牌、灯箱、电子屏幕、报刊等传播媒介,增加宣传受众面。现在,博客、QQ也逐渐成为城镇交通安全宣教的载体之一。农村地区则应通过设置黑板报、宣传栏,建设交通安全文化墙,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如文艺演出、交通安全扑克、交通安全围裙、交通安全年画、交通安全挂历等,并且运用群众熟悉的语言,尽量用身边的事例去说服教育群众,让广大群众在耳濡目染中接受教育。
(四)根据角度不同,提供不同的针对性深度教育。利用生活中交通违法的危害做宣传就比解释枯燥的法律条款效果好。再者,对同一宣传题材,宣传报道的角度、深度的不同,往往也会收到不同的宣传效果。对机动车驾驶员的教育,重点要抓好初训理论培训,严格把关,确保学习质量,并做好年审学习、违章肇事学习班等再教育工作。同时,充分发挥车队联组等社会团体的作用,加强对驾驶员的日常管理和交通安全宣传教育,结合本地交通事故情况,对典型交通事故案例进行分析、讲解,讲解严重超载、超速行驶、酒后驾车、疲劳驾车、夜间违反规定使用灯光、货车、农用车、拖拉机载客等违章行为对交通安全的严重危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