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武陟县域经济飞速发展,道路运输市场日趋繁荣,全县运输业户和营运车辆大幅增加,维修企业和驾培学校日渐增多,带动了道路运输产业不断发展壮大,武陟县成为名符其实的交通运输大县。作为肩负道路运输管理工作职能的运管部门,面对日趋繁荣的道路运输市场与道路运输行业严峻的安全形势,如何加强道路运输市场有效监管,将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消灭在底部、消灭在源头,维护运输行业的信誉和形象,成为武陟县运管所近几年注重研究探索的新课题。
一、认真做调查,摸清道路运输市场实际
据初步统计,截至目前,全县拥有营运车辆19959辆,计255430个吨位,客运企业2家,二级客运站2个,货运企业71家,货运信息部、货运代理30家,维修业户16户,驾驶员培训学校13所,为社会提供就业岗位约4万余个。
二、开拓新思路,建立源头监管长效机制
针对当前道路运输业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以及不断增加的监管难度,作为行业监管部门,该所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文明执法”的工作理念,不等不靠,大胆创新,采取内抓管理、外树形象、依法监管、创新发展、健全制度等措施,严格履行职责,强化道路运输市场源头管理。
(一)征询结合,积极探索。该所班子成员和各股室负责人,采取深入业户一线征求意见,组织开展讨论研究,召开企业座谈会等形式,集思广益,汇集共识。
经过征询、讨论、研究,结合上级有关要求和工作实际,该所探索出了一条适合武陟县域道路运输市场发展的新路子,即:开展道路运输市场源头管理,并制定下发了《武陟县运管所道路运输市场“源头管理”实施方案》,从而进一步加强了行业作风建设和道路运输市场监督管理,规范了运政执法行为及道路运输市场秩序,对促进道路运输业更好地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明确责任,强化监管。按照《方案》要求,该所将道路运输市场监管区域进行责任划分,分别成立了五个源头监管小组,五名班子成员分别担任组长,成员由全所干部职工交叉组成,每月开展不低于两次的源头管理。同时,从所领导到部门、监管小组,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采取日常监管,集中治理,联合执法等方式,对道路运输市场进行监督检查,形成行政许可与运政执法互相协调、互相监督、互相支持的许可与执法体系,使经营许可、市场监管、法制监督有机结合。《方案》规定,每个市场监管小组成员均由每个业务股室一名工作人员组成,方便各小组开展源头监管,及时处理监管中出现的问题和发现的安全隐患。并要求业务股室和市场源头监管小组之间加强沟通,搞好协作,对于发现的问题和隐患,以书面形式通报相关业务股室,业务股室在每个月底将办理或整改情况反馈市场监管小组,实现齐抓共管,信息共享。业务股室日常监管和市场源头监管小组的源头管理两者之间相辅相成,既解决了业务股室人员紧缺的不利因素,又将责任具体到每位干部职工,从上到下拧成一股绳,群策群力,共同维护道路运输市场良好的秩序。
同时,明确专人负责填写《道路运输市场监督管理检查记录本》,发现经营行为和服务方面存在问题的,填写《道路运输市场监督检查整改通知书》;发现存在安全隐患的,填写《安全隐患排查整改通知书》。对于下发的《道路运输市场监督检查整改通知书》或《安全隐患排查整改通知书》,要求企业在规定的期限内进行整改,并报送《整改报告书》,反馈整改结果,构成了一套完整的道路运输市场源头监管体系。
(三)加强督导,确保成效。为了加强源头监管工作的督导,该所专门成立了道路运输市场监管督导组,由所长亲自任组长,不定时督查道路运输市场的监督检查情况、执法人员执法风纪和执法行为等情况,同时,结合群众投诉、业户举报和信访案件,提出处理意见,形成日常监督检查与督导监督相结合,增强了执法力度。
三、实践出真知,有效措施完善源头监管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该所在《方案》中对于如何开展工作,如何实施源头监管虽然作出了明确规定,但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完善、巩固、提高,才能更加适应道路运输市场发展需要。按照《方案》要求,在强化道路运输市场源头管理,落实片区监管责任的基础上,该所领导不断深入基层、深入一线,在监管过程中采取边发现、边整改、边完善的模式,认真分析当前道路运输安全管理的形势和特点,研究解决安全生产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对于不适用的记录、台账,及时修改、完善,并每月对各片区的监管工作进行检查、评比、通报,不断完善市场监管措施,逐步形成市场监管常态化。
与此同时,该所认真落实“一岗双责”制度,紧紧围绕“客、货、维、驾”四大市场做好工作,进一步强化股室日常监管,使道路运输市场源头管理和股室日常监管有机结合,形成共同参与、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为推进建立规范有序、安全快捷、效能持续的道路运输市场秩序打下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