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 Road Transport Academy
[江苏]通州:五项举措促“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年”出成效
来源:中国道路运输网在线通讯员 吉红军 2014年8月26日16:1

  自江苏省“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年”活动部署以来,通州区利用三年时间通过五项措施为抓手,稳步推进各项管养工作开展,取得较大成效。

  一是制定方案,加强活动组织领导

  为把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年活动各项工作落到实处,通州区出台了《通州区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年活动方案》,明确了目标任务,细化活动安排,制定了活动措施,为管养年活动有序有效开展提供了职责明晰的制度保障。

  二是舆论先导,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通过广播、报刊、小手牵大手等形式多渠道宣传农村公路管养工作。一是在通州大众上刊登“致全区人们的一封信”,呼吁社会各界来关心支持农村公路的管养工作。二是通过在通州电视播出流动字幕的形式,将不得在路肩边坡种植、不得占路堆积等行为广而告之。三是将每月定期编发农村公路工作简报,及时通报管养工作情况,并要求各镇结合实际情况开展好养护管理工作。四是通过宣传,进一步营造了全区上下护路、爱路的浓厚氛围。

  三是健全体制,制定合理资金保障考核制度

  (1)制定养护制度。2012年以来,通州区先后出台《通州区镇村公路管理养护考核办法》、《通州区农村公路桥梁管理系统实施方案》、《通州区农村公路管理养护考核暂行办法(修订)》、《通州区县乡公路养护中修工程管理办法》、《通州区县乡公路路域环境整治方案》等一系列制度文件,这些文件的出台,进一步规范了县道、乡村公路二级农村公路管养机构,确定了管养技术标准,建立了养护质量量化考核制度,将农村公路养护资金全部纳入区级财政预算,保证了养护资金来源,同时将农村公路养护工作纳入对各镇目标考核中,使农村公路管养工作有章可循。

  (2)加大养护投入。

  县道公路养护方面: 县级公路养护资金按照“统筹安排,统一管养”的模式将管养资金列入区财政预算。每年初,由公路站技术人员与交运局农路办有关人员一道对县乡公路需进行大中修的情况进行统一摸排,制定年度养护工作计划,报区政府审核批准后实施。2012年小修保养(日常保养及小修)共投入550万元,大中修5522万元,改造县道20公里,维修面积186411平方米,投入2970万改造县道桥梁12 座;2013年小修保养(日常保养及小修)共投入550万元,大中修5769万元,改造县道15公里,维修面积191766平方米,投入695万实施县道安保工程114公里,投入988万元改造县道桥梁8座;2014年小修保养(日常保养及小修)共投入550万元,大中修投入6789万元,改造县道23公里,维修面积160693平方米,投入1400万实施县道安保工程328公里,投入1420万元改造县道桥梁10座。

  乡村公路日常管护资金 采取“区级补助、乡镇配套”的办法进行。乡村道路区级补助及小修保养标准为平均每公里每年1500元,年初列入区财政预算,各镇根据镇级财政状况每公里配套1000-2000养护资金,并列入镇级财政预算;乡村公路大中修补助是按照26/33(贫困乡镇)万每公里,验收合格后给予补助;安保工程由区财政补助5000元/公里按照统一设计、统一监管、乡镇实施的原则实施。2012年乡村公路小修保养(日常保养及小修)区级补助420.3万元,大中修补助170万元;2013年乡村公路小修保养(日常保养及小修)区级补助420.3万元,大中修补助200万元,安保工程补助4个乡镇760公里道路380万;2014年乡村公路小修保养(日常保养及小修)区级补助420.3万元,大中修补助500万元,安保工程补助5个乡镇1100公里 550 万元。

  经过统计,通州区三年农村公路管养活动年中,县道方面共投入资金 2.7亿元,改造道路88公里,维修面积631740平方米,约占总里程近30%,改造县道桥梁30座,实施县道安保工程442公里(含区管乡道),实现了集镇段道路大修改造全覆盖,县道安保工程全覆盖,消灭县道危桥改造的既定目标。乡村公路方面(不含提档升级)共补助养护资金 3060万元,明确了乡村道路的管养责任,稳定了管养资金来源,9个乡镇实现了安保工程全覆盖,消灭了乡村公路中桥以上危桥和所有通公交路线上的危桥,并将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工作纳入区级政府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考核序列。

  (3)加大管养考核

  县道方面改革养护考核方式:针对旧的考核制度下,养护公司不重视,一线养护人员工作积极性低,养护任务不能完全落实的现状,在原有考核制度基础上,通州区重新修订了《通州区县乡公路管养考核办法》进行考核。新的考核办法进一步强化了管养责任,明确了奖惩,考核方式由原先缺陷倒扣制改为百分制形式,考核综合日常人员出勤、工程任务书完成时效性、道路养护检查路况,以90分为合格线,不合格扣减该工区全部路线的养护费用,单次扣减最高额度由原先数千元增加至数十万元;新办法同时增加了十佳养护工人,优秀养护路段的评选活动,对表现优秀的一线养护工人、工区给予表彰。在新的考核办法指引、推动下,县乡道路管养工作成效显著,调动了养护公司以及一线养护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乡村公路方面:一是区级层面明确养护要求。通州区政府办印发了《通州区镇村公路养护管理考核办法》,办法明确了列养范围、标准及资金补助标准,同时明确了养护经费考核拨付及创优奖励标准。每半年由区农村公路管养办公室联对各镇农村公路养护进行验收考核。考核分为内外业两方面,考核人员分组对每条道路进行考核打分,根据得分结果,按比例拨付管养资金。二是养护巡查落实服务外包。为全面掌握农村公路情况,我区将农村公路的养护巡查列入服务外包的工作内容。将全区19个镇分成六个片,每个片落实一个监管组,要求每个监管组配备一辆巡查车、2名监理人员、1台摄像机,分片巡查辖区内农村公路情况。每周检查一个镇的镇村公路,对存在的问题通过照片和摄像的形式予以记录,每周组织一次检查情况通报会,监管组以ppt的形式逐镇逐村逐条线路点评养护情况,会后下达“农村公路管养缺陷限期整改通知书”,要求养护公司和各镇限期整改,巡查组加强督促。三是推行“以养定建”制度。面对各镇对农村公路建设热情高涨而养护工作不力的情况,我区推行了以养护质量定建设指标的举措,将农村公路建设指标的下达与养护质量直接挂钩,变年初下达建设指标为根据养护情况来确定,变各镇申报建设指标为现场审核确定。对已建农村公路的养护考核得分低于90分的,暂不下达建设指标,做到“管好的多建、管不好的缓建”。

  四是文明创建,打造养护工作闪光点

  (1)创建省级县道文明样板路。2013年通州区申报X204洋海线12.9公里省级县道文明样板路创建。为确保创建任务顺利完成,通州区排定了创建方案,任务层层分解,责任明确到人,先后投入200余万元分别从小修工程、安保工程、绿化工程、日常养护、路政管理五大方面着手,对照标准找差距,逐一完善,最终得到了验收组专家一致肯定,顺利通过了省考核验收,成功创建我区首条省级县道文明样板路。2014年,通州区还将继续申报X305东通线省级县道文明样板路,力争成功创建第二条省级样板路。

  (2)创建省级乡村公路管养及安保工程示范镇、管养机构达标镇。2011年通州区十总镇成功创建成为省级乡村公路管养及安保工程示范镇,2012年东社镇、刘桥镇成功创建省级管养机构达标镇,2013年五甲镇、金沙镇、兴仁镇、二甲镇成功创建省级管养机构达标镇。养护活动年开展以来,通州区共有七个乡镇获得省级管养荣誉,起到了较好的带动辐射作用。

  (3)开展通州区县道十佳养护工人、优秀工区主任以及通州区农村公路管养达标村评选活动。为充分调动一线养护工人、工区主任以及乡镇村居养护积极性,打造通州区养护工作先进典型,自2011年以来,通州区开展了一系列争先创优评选活动。为将这项工作做好做实,区农路办安排专门人员全过程进行考核评比,确保每个月考核不少于2次,全部采用背靠背的形式,保证考核结果公平公正,考核结果在年终公路工作会议上进行公布。三年来,共表彰了一线养护人员30人,工区主任4人,管养达标村25个。

  五是中队派驻,开创通州大路政管理模式

  通州区将区公路站、超限检测站、应急中心共70多人进行“大融合”,建立了具有通州特色的“大路政”管理模式,初步建立了公路路政管理中队派驻型的新型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形成了全面构建覆盖城乡、区域一体、优势聚集、无缝对接的“大路政”格局,在全省率先构建了“大路政”格局。一是公路管理资源有效整合。整合区公路站、治超站和应急中心70人,新改建基层中队站点3处。促成区政府出台《南通市通州区县乡公路安全保护规定》,赋予农村公路管理机构的权责,明确经费保障,提供政策支撑。二是管理资金多元筹集。新机构人员“钱”随“岗”转,南通市财政投入经费400万。通州财政投入100多万保障人员经费,配备执法车辆10辆。三是公路管理全面覆盖。路政中队负责辖区内公路路政、养护、安全、应急、服务等多项职能。3个中队管理县乡公路421公里,覆盖了全部农村公路,每年查处案件2000余起,受理路政许可20余起,收取赔补费100余万,查获超限车辆超120辆,驳载货物近1000吨,提供公众服务 230人次。四是执法载体丰富。为解决通州区县道路肩种植严重的问题,连续三年组织县道路肩集中整治活动。三年累计出动人员600余人,车辆50多次,清理种植面积30万平方米,有效的抑制了路肩种植现象。为解决通州区镇区道路路域环境差的问题,从2014年起,利用两年时间从提升道路通行水平、提升绿化水平、整治违法建筑、整治违法道口、整治集贸市场、整治占道经营、整治车辆超限超载和撒漏、整治公路沿线非公路标志、整治公路用地边坡种植、整治环境卫生、整治桥下隐蔽部位11个方面入手集中开展县乡公路路域环境整治,维护路产路权,美化公路环境。

(责任编辑:杨艳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