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道沿线公路用地范围内,农村垃圾堆放处理一直以来都是公路路政管理的难点问题。经济基础、群众素质等诸多因素制约着这项工作的开展。解决好省道公路用地范围内垃圾堆放,不仅能切实改善农村居住环境,改变省道沿线农村形象,更能提供一个令人舒心的公路通行环境。一直以来,泰兴市路政大队把省道公路用地范围垃圾堆放作为公路路政管理的重点来抓,现以S229省道沿线的乡镇为试点,逐步探索、建立和完善省道公路用地范围垃圾堆放的长效管理机制。现将有关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现状
目前,泰兴市共有干线公路123公里,包括S334如泰线、S232泰常线、S336沿江线、S229姜八线四条省道,沿途经过泰兴市集镇段较多,历史遗留问题突出,情况复杂。S229泰兴段全长27公里,沿途贯穿元竹、黄桥、珊瑚三个乡镇,途经21个村庄。以往采取的措施是养护工区日常清理一点,路政大队集中整治一点。但是面对点多、面广、量大、易复发的垃圾堆放现状,以往的措施显得捉衿见肘,成效显著但短暂、难以保持。如何能够长效的保持,是摆在路政人员面前的一道难题。
二、S229公路用地范围垃圾堆放处置工作采取措施及取得的成绩
通过平时的观察统计,基本上确定了10处垃圾易堆放点。S229省道沿线三个乡镇的情况各有不同,基本可以代表三个不同的管理状态。
(一)宽松管理—元竹镇。元竹镇位于泰兴市北边,与姜堰市接壤,境内S229省道全长6公里。除集镇段外,沿线农户较少,公路用地范围垃圾堆放问题不严重,只有126K+500M左侧的一处小型垃圾堆放处以及128K+400M右侧处元竹集镇南端一个大型垃圾堆放处位于公路用地范围。通过与镇沟通协调,加上养护工区的清理以及村的配合,将此处垃圾堆放点移出了公路用地范围,基本能够实现长效的清洁状态。
(二)与镇联动—黄桥镇。作为革命老区的黄桥镇,通过近年来的扩张,管理面积加大,使得境内S229省道全长16公里,沿途经过村庄13个,省道沿线垃圾管理的难度加大。问题比较突出的有双桥村、胜利村、祁巷村。面对难点,路政人员并没有退缩,回避解决不了实际问题。泰兴市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规划,通过“四位一体”的环境整治,来达到彻底改善村庄环境面貌的要求。泰兴路政大队以此为契机,强化与黄桥镇的沟通联系,在镇“四位一体”考核中,加上对于公路用地范围内垃圾治理的考核。双桥、祁巷两个村通过在公路排水沟外一米建立垃圾箱的方式,来解决垃圾堆放问题。其中,双桥村因为当初规划建设时,垃圾箱位于公路用地范围内,路政人员通过耐心细致的工作,不断与黄桥镇政府以及双桥村委会沟通联系,通过补贴的方式,将所有位于公路用地范围内的垃圾箱迁移至指定位置。而胜利村位于黄桥镇中心位置,是黄桥集镇南北往来的门户所在,也是泰兴市黄桥金华养护公司的所在地,通过联合黄桥环卫以及养护公司同时管理,路政人员每日巡查发现新的垃圾堆放处,也及时通知清理,基本能够力保S229黄桥段的公路用地范围内的清洁。
(三)重点盯防—珊瑚镇。珊瑚镇位于泰兴市南端,与靖江市季市镇相邻。境内S229省道全长5公里,共有八达、八户、新桥三个村庄。八户村是泰兴市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在村委会的领导下,八户村的村容村貌有了极大的改善,道路两旁都是崭新的塑料垃圾桶,定期有人清理。八达村紧随其后,在2012年上半年,投入人力物力建设沿S229省道,垃圾易堆放处建立了17个预制垃圾箱,基本解决了沿线群众的垃圾堆放问题。新桥村是紧靠季市镇的,仅有1公里的路段,但是却是垃圾堆放治理的难点之处,151K+200M右侧处的两个废品收购站的乱堆乱放,以及养鸡场利用公路排放污物。如何能够将暂时的管理效果变为长效的管理成绩,仍是路政人员下一步工作的重点。
三、公路用地范围垃圾堆放处理工作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公路用地范围垃圾堆放处理工作涉及千家万户,不仅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大突出问题,也是路政管理工作的一大难点问题。近年来,通过不断加强与沿线镇村联系沟通,强化整改措施,应该说此项工作又向前迈了一步,但在运行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问题:
(一)垃圾集中收集处理运行不够到位。
一是农民意识不到位:村民的环境卫生意识、卫生习惯还没有养成,还不同程度的存在着乱堆乱放、生活垃圾乱丢等现象,一些农民片面认为垃圾是保洁员的事,与己无关,态度消极,不予配合。农民长期以来形成的不良生产生活习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垃圾集中收集处理的难度。
二是村收环节不到位:村保洁员数量不足,工作责任心不强,工作积极性不高,造成虽然垃圾箱很多,但是经常无人清理,致使垃圾越堆越多,垃圾堆至公路用地范围的情况时常发生。
(二)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沿S229省道仅有为数不多的5个村在公路用地范围外建立了垃圾箱,客观上造成了垃圾无处堆放的现状,沿线群众只能将垃圾弃置于公路用地范围内,以期待路政大的集中管理整治行动中能够清理干净。农村基础设施滞后,也是影响公路用地范围内垃圾反复出现的原因之一。
(三)垃圾运输及保洁经费的投资渠道单一,镇、村存在资金不足。 垃圾运输的投资主要靠镇财政投入维持,投资渠道单一,资金缺口较大。而养护工区面对27公里长的省道有时候也是有心无力,人员资金的不足,严重制约了垃圾及时处置的效率。
四、建立省道公路用地范围垃圾堆放治理长效机制的思路与对策
主要采取 “ 户集中、村收集、管养联动 ” 的方式进行省道公路用地范围垃圾收集处理。 户集中,省道沿线 农户负责自家门前的环境卫生保洁,将稻草、动物粪便等可以利用的有机物返田。将不可利用垃圾袋装化集中堆放在指定的垃圾池。 村收集 ,各村通过制定村规民约或卫生公约的形式规范农户垃圾收集投放等日常行为,并选聘好村级保洁员。村保洁员负责将本村农户的垃圾收集到村垃圾收集点,同时负责村内公共场所清扫。管养联动,路政人员通过每日的路政巡查,检查公路用地范围内有无垃圾堆放,对于新产生的垃圾堆放,通过养护工区的及时清理,保证省道沿线公路用地范围内的清洁。
1、加强领导。光靠路政大队路政人员的管理,是很难实现长久的管理成效,唯有通过与省道沿线各镇村的联动,才能实现长久的效果。通过路政大队与镇政府成立共同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整个工作的组织和领导;养护工区、镇新农办和环卫局负责具体业务工作;各村要建立相应的工作机构,由党总支(支部)书记担任组长,村委会主任为副组长,其他两委干部和村级配套组织负责人为成员,不断探索和总结垃圾集中收集处理的运行机制和工作经验。领导小组将定期对各村的开展情况进行督查,对工作开展好的村进行表彰,并对其工作方法予以推广,对工作力度不到位的村,进行通报批评。
2、广泛宣传 。 只有从源头上遏制住垃圾的出现,才能够真正的在有限的精力,实现最大化的治理效果。通过标语、横幅、村务公开栏、村民会议等多种途径和手段,深入宣传生活垃圾收集处置的意义,引导村民自觉参与生活垃圾的收集工作,将垃圾放至指定位置,而不是公路用地范围之内,减少中间的人力消耗。
3、强化保洁员职责 。 保洁员要积极向村民宣传村环境卫生管理公约,并主动接受群众监督;坚持每日上岗打扫规定范围内的卫生,并将垃圾运送到定点堆放场,防止垃圾再次污染;保护好省道沿线的花草树木和垃圾堆放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