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深圳市交通和运输委员会(以下简称深圳市交委)发布了全国首个城市公共交通服务指数的初步方案及指数构成和设想,并表示欢迎市民提意见。
高峰期乘车难不难、公共服务到不到位,都有了具体的量化标准。这套指数旨在对地铁、公交车和出租车实现全行业、全口径的完整评估。这份深圳公交服务的“体检报告”引发了各方激辩。
“公交体检报告”或将定期公布
据悉,至“十二五”末,公共交通将成为深圳市民交通出行的主要方式。公交占机动化出行分担率的56%以上。为了把脉公交服务状况、找准问题所在、加快改善步伐,深圳市交委在全国率先提出“公交服务指数”的设想并制定了相关细则。
指数分为“行业发展指数”和“运行服务指数”两大板块。其中,“行业发展指数”面向政府和行业,用于考察行业的建设投入水平、运营生产水平、综合效益水平,把脉行业总体状况。
“运行服务指数”则直接面向市民、乘客,通过评判公交服务的实际表现,聚焦问题地点、问题线路、问题车辆,为行业主管部门及时了解问题所在,及时采取改善措施提供依据。
指数由调查员实地并随车调查取得,定期发布。其中,常规公交指数由等候时间等5大板块、8项指标构成。
比如,公交的行业服务指数评价标准包括等候时间、拥挤程度、运营时间、服务水平、硬件环境五个方面;出租车行业服务指数评价标准则为等候时间、服务水平、硬件环境三个方面;地铁行业服务指数则通过拥挤程度、等候时间、硬件环境来评估。
也就是说,指数对公交车、地铁等在高峰(平峰)时期的等候时间、高峰的满载率,出租车行业中,司机在驾驶途中有无吸烟、拒载行为等都有详细的评分标准。比如,地铁的自动扶梯或者垂直电梯停运了但是无检修提示,将被扣25分。
“以往我们衡量对公交满意不满意,经常用覆盖率、分担率等,其实这些指标不够直接,有了这个指数,将更全面更直观地了解百姓的需求。”深圳市交委直属机关党委书记娄和儒表示。
深圳市交委介绍,公交服务指数提供完善全面的“体检报告”,以民心为准绳,从市民乘坐公共交通的全程体验出发,建立指数体系直观、量化地衡量公交整体服务现状、存在问题、尚存潜力及与社会需求的差距,以便进一步提高服务水平,调整交通出行结构。
各方激辩公共交通服务指数
几天前,在深圳市交委举行的发布会现场,由深圳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出租车司机,以及普通市民等各方代表组成建言团,对高峰期成为权重标准是否合适,公交服务指数是否仅能针对轨道、常规公交、出租车,发布“体检报告”能否解决城市“高峰期乘车难”等问题建言。
“目前的指数调查只针对了公交车司机、出租车司机等,但实际上,有的时候,交通拥堵、没有座位的状况是一些乘客的文明素质不够所导致的,这方面该如何考核?”地铁集团的代表表示,在评价司机文明程度的同时,能否也把乘客的文明程度纳入其中?比如考虑加强对市民的教育引导,改变不文明的行为,培养良好的出行习惯等。
深圳政协委员苏醒建议,部分项目权重有待调整,如高峰期拥挤程度,“高峰期拥挤是必然的,转而想之,高峰期群众都乘公交车出行,这反而是好事,可视作绿色出行的体现。”
深圳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韩彪也建议,为市民提供优良的公交服务是交委的责任,但也是有前提的,仍需在考虑现有资源的前提下量力而行。
比如,在常规公交行业高峰满载率方面,车内人数小于80%可得100分。然而,考虑到目前运力情况,公交只要在高峰期不超载,即可获得100分,“因为公交高峰期拥挤是短期内无法克服的难题。”
公交集团根据目前大巴运行实际提出,不仅要考虑公交高峰时期的拥挤程度,滞留率等也应作为一个指标,从乘客需求出发,人性化地设计指数的各项指标。
深圳政协委员何唯平建议,公交服务指数不能仅针对轨道、常规公交、出租车,应将航空行业纳入其中,同时,整体交通服务的安全性也应是重要的公交服务参考标准。
公交行业代表则提出,公交服务指数可以作为市民关注的一项量化指标,但不建议视作行业的考核指标。因具体行业情况不同,需区别对待。
指数除了在发布的准确性上引起关注外,其持续性也颇为引人注意。不少代表、委员、市民都担心:这个指数到底能维持多久?在场代表普遍认为,指数的推出为行业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决策支撑,但在正式推广之前,在操作方面还有调节空间。
有代表提议,由于公交服务指数是创新性举措,在正式运行前可先试行一段时间,在试行中发现问题进而优化评分标准。
深圳市交委表示,此次公布的只是一个初步的方案。接下来还将广泛征求专家学者、媒体以及市民、乘客的意见。交委方面将根据市民的意见予以修订,最终确定行业服务指数的方案,并将定期发布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