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投资1.9亿、建设周期3年的黄三角高效生态农业冷链科技示范工程启动。
这一工程的目标,是借助冷链物流系统将易腐食品始终控制在必需的低温环境下,并将温度指标、无公害和有机食品指标体系全部记录在案,同时对关键的产销环节进行实时视频监控,从而实现食品质量安全追溯。
超市人员给海产品洒冰保鲜
一年过去了,这一工程进展如何?
不一样的运输:无水运活鱼
常言道,鱼儿离不开水。
但在位于鲁商集团的国家农产品现代物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记者看到了无水运活鱼。
工作人员指着一缸缸正在游泳的鱼告诉记者,他们正在用这些鱼做无水试验。“看,鱼儿刚刚从休眠状态唤醒,慢慢恢复原来的生活状态了。”记者注意到,通过这种试验,大菱鲆在无水保活试验中可存活72小时以上,为无水活鱼的运输提供时间保障。
所谓无水运活鱼实际是使用了一种特殊方法让鱼“休眠”。无水运活鱼分三个步骤进行:一是在产地驯化,放入塑料袋进行充氧包装,使其进入休眠状态;二是在贮运过程中进行精准的温湿度控制,保持活鱼的“休眠”状态;三是到达目的地后,通过间歇升温等方式,“唤醒”活鱼,解除休眠。
“无水运输活鱼是农产品物流体系的一个极致案例,”国家农产品现代物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专职副主任王国利对记者说,温控物流以分类农产品为对象,研究其在特定的时空目标下,在技术路径上“走通”,实现农产品温控物流运作,保证产品品质安全、减少损失、降低成本。
不一样的监控:来可追溯去可跟踪
在银座超市黄三角农产品专柜,消费者将所购商品的条形码在质量安全溯源查询机前一扫,即可查到商品种养殖、运输、储存等全程信息。
示范工程体系内的产品,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在技术研究中心,记者找到了答案。
工作人员轻点鼠标,监控大屏幕上便打开远在黄三角地区的中澳肉鸭鸭苗孵化车间的实时生产画面、高青大地黑牛分割包装车间的实时监控。
记者打开无害化处理板块,很快一个焚烧炉处理系统弹出大屏幕,中心在屠宰、病猪监测以及焚烧炉上方设有监控探头,不合格的病猪要进行焚烧。
王国利告诉记者,目前,监管平台实现了全省屠宰行业管理机构和近1500家屠宰企业的信息监管,完成了130家规模以上屠宰企业生猪进场、检验检疫和无害化处理等五个关键环节的远程视频监控。
据悉,技术中心在物流冷链装备、物联网智能信息化等方面投入1.3亿元。
示范工程领导小组成员、省发改委黄三角建设产业处处长杨宝远介绍,截至目前,黄三角地区38个地标产品纳入管理平台,搭建了可以实现农产品生产、加工、储存、运输、销售全过程的食品安全追溯体系。
杨宝远表示,示范工程旨在将黄三角地区的资源优势和鲁商集团的流通产业优势叠加起来,创建“来可追溯、去可跟踪、信息可存、责任可究、及时召回”的农产品品质安全管理系统。
不一样的销售:大米虽贵 抢购一空
然而,记者在超市也看到,进入示范工程的产品比一般商品要贵。如,高清大米就比普通优质大米每斤贵十几元。这是否会成为今后示范推广的障碍呢?
“示范工程启动后,黄三角首批7家地理标志产品进入银座连锁店销售,很快山东黑牛、高青大米等优质农产品便被抢购一空。”杨宝远说。
对于价格问题,王国利直言不讳地说,与一般物流相比,冷链物流具有品质保证、损耗降低、专业性高等特点,成本势必要高一些,最终落在商品上就是价格要比普通商品高。
以冷鲜肉为例,它要求的运输条件是0-4摄氏度,高于这个温度运输也能吃,但品质会发生变化,然而运输中间这个温度差别老百姓不可能知道。
记者了解到,目前为止,我国仍有大约90%的肉类产品依然在没有冷链物流保证的情况下运输。蔬菜、水果等一些同样需要冷链运输的产品更是无从谈起。中国冷链物流发展报告显示,我国每年水果及蔬菜腐烂数量分别约为1200万吨及1.3亿吨。在欧美发达国家,超过80%的易腐食品已采用冷藏运输,损坏率不足5%。如果通过冷链物流环节,产品的损坏率大大降低,从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做社会商品总成本的降低。
杨宝远介绍,“工程最终实现农业物联网关键技术产业链与优质农产品产业链‘双链双赢‘的商业模式。工程实施预计可带动当地就业人数11万人,带动相关产业经济收入近20亿元,未来3年农民收入每年增长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