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入“车”时代,中国的客车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替代的角色,它不仅仅是人们出行的代步工具,从社会发展角度,客车也是一个移动的家庭、移动的社会、移动的群居场所。
客运业亟待找寻方向
近年来,在公铁竞争和油价上涨的格局下,客运行业前行的路“步履维艰”。
业内专家曾指出:“客运公司的开源措施是有限的,尽管有些客运企业开展了小件快运等货运业务,但这都不是它们的主业。在日常的经营过程中,客运依然是它们的主营业务,如何降低运营成本以及提高管理水平等方面的话题越来越受到关注。”
与此同时,国家对道路运输业、建设两级社会非常重视,上升为国家基本国策的高度。“安全、高效、节能减排”,国家交通发展要素下的三大关键词,使交通运输部迫切希望道路客运业转型升级。
就在众多客车企业、客运企业“疑无路”时,海格客车精心研制推出的G-BOS智慧运营系统,给客运企业带来了“智慧”,也给客车企业带来了思路与灵感,带动了整个客车行业的升级,同时也掀起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技术革命。
海格智慧风头正劲
日前,由交通运输部牵头的“全国道路客运‘海格智慧’科技助力行动”来到素有“九省通衢”之称的武汉。此前3月25日,这一活动正式启动,这一借助海格智慧运营系统的全国推广活动,深藏着交通运输部寻找转型样本之意。
目前,中国道路客运行业发展方式还比较粗放,有效供给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特别是安全生产和节能减排方面存在的问题比较突出,事故率居高不下,单位能耗和排放明显高于国际水平,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交通运输部副部长冯正霖道出在举办此项活动的意义,就是借助科技创新推动道路客运安全发展、绿色发展、高效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全面提升道路客运保障能力和服务质量的重要手段。
公路交通中国最发达的省份之一,使湖北道路客运形成了这样的数字:到2010年底,湖北省在册的道路运输经营业户达到21.3万户,从业人员达到73.7万人,营运车辆达到37.9万辆,其中客运班线达到8797条,运输旅客41.1亿人,运输货物25.4亿吨。
这些在全国占比庞大的数字,既让湖北人骄傲,也让湖北人感受到安全、能源扼颈的压力。
尽管“十一五”以来,湖北省道路运输科技水平有了新的提高,对“二客一危”车辆全部安装了GPS定位系统,所有二级以上客运站配齐“三品”检查仪,在安全指标上实现了责任事故、死亡人数、受伤人数同比下降,无一例一次死亡10人以上的交通事故发生,但是湖北省交通运输厅总工程师程武认为:“湖北省道路运输安全工作仍然任重道远。”
根据欧洲交通咨询委员会2008年分析报告,62.69%的交通事故是由驾驶不当造成的。然而,一旦车开出公司,就犹如脱了线的风筝,即使是装了摄像头,也只能是瞬间效果。而G-BOS增加了驾驶员的行为数据报表,使其驾驶行为变成看得见抓得着,变被动安全为主动安全。 正是这种转型的迫切性,G-BOS终端从上市以来在全国安装数量截至到2011年4月30日达到7356台。
G-BOS引领智慧客运未来
实际上,“海格智慧”科技助力行动传递了这么一个信息:随着下一步物联网、车联网时代的到来,道路客运业在管理方式上、在运营上、在管理手段上,都将大有可为。
2010年“两会”,物联网首次被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而作为全球下一个万亿元级规模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物联网的发展已渐渐从概念层面进入了务实阶段。今年全国交通运输工作会议也提出,“十二五”期间着力抓好“三个系统”建设,其中一个就是建设以物联网技术应用为引领的出行服务系统。
专家认为,在物联网应用领域中,最有可能率先取得突破的将是汽车物联网(车联网),它将为解决我国在汽车物联网产业科技成果市场化效率不高,以及加大产业链资源整合力度等方面起到示范效应,标志着我国汽车企业开始从单纯的制造业向生产性服务业转型,促进服务业和制造业深度融合。
智者顺时而谋。应运而生的G-BOS系统,它不仅是一套先进的硬件设备,而且更多的代表了先进的“软件”系统——为客运企业量身定做全面运输解决方案,为客运企业突破当前困境提供创新理念与产品实践。
也正是软、硬件的有机结合,推动了海格客车从客车制造商向运输解决方案提供商的成功转型。智慧客车的诞生,能够帮助机务工作者更有效地应对管理上的“短板”,它借助完善的电子信息系统和智能调度平台,使客运企业的机务管理者随时动态掌握当前车辆运行状态和驾驶员行为信息,并根据这些数据信息作出分析与决策。这种类似机务管理者“第三只眼”的作用与效果,有利于客运企业的安全管理、油耗管理、维保管理等,进而大大推动交通行业的运输效率与节能减排。
湖北省交通运输厅道路运输管理局局长石先平认为,在物联网“化蝶”、车联网“破茧”的重要时期,海格以智创变、以智破围,率领中国客车业体验智慧革命,助力中国客运业实现管理转型,走在了前列。
不管是否理解物联网,它都是一个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
可以看到,汽车电子技术、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客车的智慧运营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条件,而客车用户对智能化管理的内在迫切需求,无疑将成为中国客车迈向智慧时代的助推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