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波同志先进事迹材料
周波,男,汉族,现年38岁,中共党员,本科文化程度,现任南江县运管所支部书记、所长。
2007年11月,35岁的周波从南江县委办公室行装科(时任科长、正科)调任县运管所时,县运管所的现状远比外面传闻和自己预想的要糟糕得多,全所49名职工,工作用车仅仅只有三台长安面包车和一台快要接近报废年限的桑塔纳小汽车,执法装备落后、工作条件简陋、职工人心涣散、运输市场管理无序,如何从目前的困境中走出来,是他首先要着手思考的问题。
谋出路,走出困境
在他组织召开的第一次运管所中层以上干部会上周波曾经这样说过,“我们的出路在哪里?在我们每个干部职工自己手中。只要我们大家齐心协力,就不愁想不出好的办法,就不难走不出目前的困境。”因此,自上任后,他首先着手从调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入手,与大家交心谈心,倾听他们对工作中的意见和建议,了解和关心职工的疾苦,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同时,他还与同志们一道下企业、进乡镇进行调研,晚上回到办公室后再将白天在一线了解到的情况进行梳理。为了掌握客运市场的真实情况,他多次以一个普通乘客的身份去乘坐客车,然后找机会与驾驶员或者经营者攀谈,了解他们的经营情况。短短的一个月时间里,他跑遍了全县48个乡镇,对全县时有的36条客运经营线路的经营情况了如指掌,4个厚厚的笔记本上写满了他一个月来所了解到的运输市场上的各种情况,有市场上存在的各种问题,有经营者的建议和意见。当他在全所职工大会上将他一个月来所掌握和了解的情况介绍给大家时,许多人都惊讶不已,谁都不敢相信这个刚刚到运管战线才一个月的新同志能够对市场情况掌握得这样全面,分析得这样客观准确。事后当有人问他累不累时,他风趣地说:“累呀,但是值得,因为我有三大收获,一是摸清了‘家底’,二是找准了‘病因’,三是免费为自己减掉了十多斤肉。”
在他的精神感染下,职工的工作态度有了极大的转变,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加了。2008年,全所实现了开门红,首先是春运工作取得了好成绩,成功地战胜了百年不遇的雪灾,安全输运旅客25万人次、货物运输周转量突破1800万吨·公里,均创历史新高。其次是第一季度征收运管费80余万元,征收摩托车养路费12万余元,占2007年全年征收额的50%,单位的工作经费有了,职工的工资也能够按时兑现了(2009年以前,运管部门属自收自支型事业单位),更重要的是,干部职工已经完全从过去的阴影中走了出来,工作热情高涨了,职工从以前的“要我工作”转变为现在的“我要工作”,单位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一天一天在增强。2008年,虽然在一段时间内受到了“5·12”汶川大地震的影响,但是,全年还是新增客货运输车辆500余台,新增客运线路15条,征收国家规费共计290余万元。两年内,单位在确保职工工资、工作经费的前提下,先后新购执法车辆7台,购置电脑25台,添置摄像机8台、照相机4个、打字机3台、复印件1台,工作条件得到了进一步改善。但是,当职工劝周波将自己使用的那台老式工作车换一换时,他总是一推再推,他说:“换车的事以后再说吧,这台车修一修还可以用,再说了,目前单位的经费还比较紧,我们要把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
添措施,管好市场
由于南江地处山区,地域分布较散,给运输市场的管理工作增加了不少难度。周波上任后,为了尽快拿出适合我县特点的管理办法,他白天跑乡镇、下基层了解情况,晚上回到办公室再找同志们在一起磋商,很多时候他都是通宵达旦地工作,困了就用凉水冲一下,同志们都劝他要注意自己的身体,他回答说:“没有问题,我是当过兵的人,这点苦我吃得消。”为此,他的妻子也没少埋怨他,说他不顾家也就算了,但总要顾及自己的身体嘛。他解释说:“在运管部门我是一个新兵,什么都是从零开始,什么都要学,因此时间对我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家里有你操劳我还有啥不放心的,至于身体嘛,你放心累不垮的!”
2008年年初,也就是在他上任后的第四个月,南江县运管所率先实行了“驻区管理”(此管理办法目前已在巴中全市范围内推广),彻底纠正了过去的“走读管理”模式,同时将管理触角延伸至村、社,有效地减少了运输市场管理中的盲区和死角。其后,又相继成立了稽查大队、行政执法领导小组和行政审批领导小组,将重大行政处罚和行政审批事项纳入民主决策之内,并成功地推行了道路运输违法案件查处分离制度,既杜绝了暗箱操作,又确保了法律的公平、公正。对打击非法运输、加大处罚力度、规范行政执法程序和行政执法行为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2008、2009年的行政执法案卷评查工作中,南江县运管所连续两年取得全市第一名的满意成绩。
2009年,南江县运管所又率先在本辖区内成功地推行了农村客运公司化管理模式,并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与全县各乡(镇)积极开展道路运输协助执法,既解决了运政管理力量严重不足的问题,同时也有效地克服了乡(镇)在本辖区运输市场安全管理中手段乏力等不利因素。在安全管理方面,相继出台了“三书一表”和“一帐三簿五制度”等措施,道路运输市场安全管理工作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连续两年被市交通局、市运管处表彰为全市道路运输安全管理先进单位。
两年中,周波一刻也不敢放松自己,他总是不断地分析和总结自己工作中的得失,并先后撰写调研文章10余篇,其中大部分还被省、市级报刊杂志上采用并刊载。他在一次职工会上曾经说过:“市场在不断发展,我们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措施也要不断地更新,才能适应市场发展的需求。”
抢机遇,壮大市场
南江是国家级贫困县,加之地处山区,地形结构复杂,交通极为不便,道路运输业发展速度缓慢,到2007年底,全县仅有客货运输车辆2300余台,道路运输从业人员不足8000,企业规模小,经营者利润薄。为改变现状,周波带领所里的同志们下企业、进车间,走村窜户了解市场行情,帮助企业出点子、找路子,然后又亲自跑市里、上省城争取项目和资金。有时候一个项目要往返省城或市里几次,为了节省时间,他经常是困了就在车上打个盹,饿了就泡袋方便面充饥。凡在他身边工作过的工作人员都说,跟周波所长一起出差办事就一个字“累”,大家都说他工作起来简直就是拼命三郎,浑身有用不完的劲、使不完的力。记得有一次,他在巴中开完会已是下午6点多了,市处的同志留他吃晚饭,他婉言谢绝了,立即驱车赶往成都,因为第二天他还要去省交通厅争取桃园旅游车站立项的事,为了不耽误时辰,一路上他和驾驶员轮流开车,赶到成都后已经是第二天凌晨5点了,那时候他才想起自己和驾驶员都还没有吃晚饭。在车上打了一个盹,吃罢早饭,匆匆赶往省交通厅。在交通厅办完事已经是下午4点多了,随行驾驶员劝他在成都住一宿,他惦记着单位还有许多重要的事要等着他回去处理,因此,顾不上休息,立马驱车打道回南江。
像这样类似的事件在周波身上已经屡见不鲜了,以至于连续有两名专职驾驶员身体都吃不消,主动要求换岗位。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他的不懈努力,南江先后争取到等级以上农村客运站建设项目17个,旅游车站建设项目一个,共争取国家项目补助资金420余万元。截至目前,南江已建成等级以上农村客运站23个,发展农村客运公司3家,农村客运车辆已增至720余台,农村客运线路增至70余条,乡镇所在地客运车辆通达率100%,发展城市公交公司1家、出租汽车公司3家,开辟城市公交线路5条、农村公交线路2条,完成了县城两家汽车客运站的搬迁及升级工作,一个以县城为中心、农村客运站为节点的城乡客运一体化运输网络体系在南江已初具规模。同时,在国家AAAA级风景区光雾山新建二级旅游车站一个。两年内,货运车辆新增1500余台,汽车维修业户新增20余户,发展一类维修企业一家、二类维修企业9家,新规划建设货运站场5个,发展货运托运部5家,驾培以及其他相关服务业都得到了快速发展,两年内,全县道路运输从业人员新增近万人。
2009年年底,省运管局领导来南江检查工作,通过基层实地走访了解和听取相关人员的汇报后,省、市领导对南江运管所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对周波同志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2009年,该所不仅被市、县交通局表彰为道路运输管理先进单位,还被中共巴中市委授予市级最佳文明单位称号。在成绩面前,周波没有自满,他多次对自己身边的工作人员说:“虽然我们现在市场管理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这些全得益于县委、县政府和上级部门的关心和支持,得益于国家的政策好,我只不过和大家一道把握住了这个千载难逢的大好时机而已,换着别人可能会比我做得更好,没有啥值得骄傲的。”
作表率,带好队伍
周波常说:“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我是一班之长,无论在工作上还是廉洁自律方面都要给大家带好头、起好表率作用。”他是那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有一天,某客运站负责人来到他办公室,将一个厚厚的信封递到他手中,并感激地说:“周所长,感谢你对我们企业的关心和帮助,这是我们企业全体员工的一点心意,请你一定收下。”周波打开信封一看,信封里装的是一扎崭新的人民币。周波想起来了,一年前,这家客运站原本在县城的闹市区,面积不足300平方米,员工不到20人,加之管理不善,企业马上面临倒闭的危险。那时候,周波到运管所上任还不到三个月时间,得知这个情况后,他马上组织人员到企业进行调研,帮助企业出主意、谋出路,通过他的多方面协调,车站在短短的一年时间内不仅完成了搬迁工作任务,而且还顺利地通过了三级车站到二级车站的升级验收,汽车站面积增加到4000多平方米,车站日均接纳发班车辆500余台次,企业的效益上去了,员工的工资增加了,所以才有刚才的这一幕。周波将信封原封不动地推了回去,说:“你们的心意我领了,但这些钱我是无论如何都不能收的,企业能够走出困境,全仰仗于国家的好政策和你们自身的努力,而并非我个人的功劳。”这位企业负责人听了周波的一席话,激动得连连点头称是,然后收回信封退了出去。
两年多来,他不知拒绝过多少次这样的馈赠。到运管所任职后,昔日的亲朋好友前来托他帮忙的不计其数,但只要是不符合国家政策或有违原则的事他绝不答应,对自己的家人更是如此,他经常告诫自己身边的工作人员说:我们手中的权力是党和人民赋予的,我们拿了国家的工资,管好市场、为经营者服好务是我们的天职,绝不能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谋私利,更不能行吃、拿、卡、要之事。
利益面前不动心,危难当头不言退,周波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教育和感化着身边的每一个人。“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他把自己年迈的父母和幼小的儿子托付给体弱多病的妻子,无暇顾及家中在地震中受损的危房,更无暇顾及余震带来的危险,先后多次带救援车队深入抗震救灾最前沿,靠前指挥抢运被救援人员和救灾物资,当大家劝他不要去救援一线时,他回答说:“大难当头,谁个家里没有困难,关键时刻,如果我不冲在队伍的最前头,就不算一个称职的指挥员。”在他的带动下,抗震救灾期间,运管所先后有20多位同志抛家前往抗震救灾第一线指挥救援车队。记得有一回,周波正带领南江的救援车队从成都赶赴都江堰去抢运被救援人员,突然接到妻子打来的电话,焦急万分地告诉他两位老人都生病了,希望他能够早点回去。原来地震刚过,余震不断,为安全起见,晚上只能露宿野外,原本年迈体弱的两位老人哪里经得起这般折腾。听到这个消息,他心急如焚,恨不得立即飞到父母身边,同行人员都劝他把手头的工作安排给其他同志,但他害怕其他同志会因为不熟悉情况而耽误了时间,因此,一直等到抢运任务完成后,第三天才回到南江,望着双亲那憔悴的面容他连连自责,面对妻子的责备他连连道歉。
也正是因为有周波同志这种舍小家、顾大家的牺牲精神,以及他身先士卒的表率作用,南江救援车队中无论是管理人员、还是驾驶员在抗震救灾期间才能够完全不计个人安危、不计个人得失,出色地完成上级下达的抗震救灾抢险救援任务。救援车队在成都受到了吴邦国委员长的亲切接见,7名驾驶员和管理人员受到了南江县委、县政府的表彰和奖励,运管所支部被南江县委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周波本人也被四川省人事厅、交通厅表彰为“抗震救灾先进个人”。
常言说得好——强将手下无弱兵,在周波的言传身教之下,2008年、2009年两年内受省交通厅表彰的先进个人4个,受市、县交通局、市运管处表彰奖励的先进个人12个,4名职工被市交通局授予文明执法标兵称号,运管股、出租汽车管理办公室连续两年被市交通局评选为文明服务示范窗口,南江运管所连续两年被县委、县政府表彰为“先进集体”。
面对如此多的成绩,周波没有丝毫的骄傲自满情绪,相反,他比刚刚上任时的心情还要沉重,对自己的要求也远比以前更高了,他说:“刚来运管所时工作没有做好,大家可能会原谅我是个新兵,而我现在已经是运管战线上的一位老兵了,我还有啥理由推卸责任呢?”但是,从他那充满自信的眼神中,我们不难看出,他一定会不遗余力地带来这支充满朝气、充满活力的基层运管队伍去迎接新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