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道路运输网 >> 运输管理 >> 运管动态 >> 正文
深圳建设自行车出行系统 改善交通微循环
来源:中国道路运输网 2011年11月25日8:41

    深圳在建设自行车出行系统方面已作出了不少尝试和努力,但除了对一些社区和景区给予足够重视,还需要让各种软硬件能切实方便市民出行。

  昨天,在盐田区海滨栈道上,300多辆公共自行车接受了辖区居民的检验。2012年元旦前,盐田区将投放公共自行车4000辆以上,公共自行车系统投入试运营,12月初开始接受辖区居民申请办理骑行卡。

  目前,国内许多城市已开始探索建立公共自行车系统,并在实践中形成了不同的模式。比如政府投资、企业运营的部分市场化的杭州模式;政府出资购买服务的上海闵行区模式;政府主导、企业投资、自负盈亏的完全市场化的武汉模式,等等。盐田建立公共自行车系统,无疑是有益的尝试,也展现城市对于自行车出行的态度。

  我们今天的城市规划模式可追溯到上世纪30年代。当时汽车工业刚刚起步,整个规划与发展皆以汽车为尺度,而步行、骑车等出行方式则受到了忽略。后来人们意识到,将城市资源一味向汽车倾斜会引发严重的问题。于是1977年,一些世界知名的城市规划师聚集于秘鲁首都利马马丘比山下,修改了把私人汽车看作现代交通主要因素的观点,强调城市规划的以人为本。

  某种意义上说,自行车出行是城市交通体系里最温顺的交通方式,它令我们与世界建立更符合人性的关系。随着城市的文明进步,以汽车为中心的单一城市生态已不能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拥堵、污染等诸多问题如影随形,构建多样的出行生态是城市发展的必须,推进自行车出行系统的建设则是其中重要一环。

  从其他国家对自行车的使用状况来看,经济的发达程度同自行车的普及程度大致成正比。在盛产宝马、奔驰的德国,仅2004年一年就花费2.5亿欧元投入自行车道的建设,很多德国人拥有两辆自行车,一辆作为交通工具,一辆用来健身。美国通过税收优惠的政策,鼓励雇主给骑车上班的雇员提供每月40美元到100美元的补贴。而英国则由政府投入巨资,对数以万计的孩子进行自行车技能的培训,并扩展通往中小学的自行车道。这些经验和做法,都值得参考和借鉴。

  目前,深圳在建设自行车出行系统方面已作出了不少尝试和努力,但除了对一些社区和景区给予足够重视,还需要让各种软硬件能切实方便市民出行。

  比如,把现有的车道连成一线,让“骑民”们做到无碍畅行;将道牙的设置、道路的绿化等细节问题解决好,将大大增强自行车对市民的吸引力;自行车道的修建不能绕得太远,否则就会形同虚设;在地铁口、公汽站设置自行车存放点,可将两种绿色出行方式衔接起来;单位、小区设置自行车停放处等。解决好这些看似微小但具体实际的问题,将大大方便骑民出行,亦将改善城市交通的“微循环”。

(值班编辑:郭艳超)
最新通讯员新闻
信息检索
关键字
类  型
新闻阅读排行
本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更多>>运输刊物订阅
更多>>精品车辆
新闻回顾
更多>>专题新闻
更多>>通讯员列表
更多>>合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