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道路运输网 >> 道路客运 >> 交通新闻 >> 正文
文人部长的交通情
来源:中国道路运输网 2011年10月9日9:55

   第一任部长章伯钧被撤职后,1958年2月至1964年7月,交通部长一职由王首道接任。这位1952年4月起进入交通部,先后担任交通部副部长、党组书记、国务院第六办公室主任,在交通战线上坚守了整整12年,呕心沥血、兢兢业业的老革命,为新中国交通事业的起步和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王首道去世后,他的老下级、交通部第十一任部长李清曾撰写纪念文章;

  2008年新中国成立60周年时,现任交通部部长李盛霖也撰文缅怀新中国交通事业的重要奠基人之一的老部长。在他的家乡湖南,王首道研究会不定期组织活动,以各种形式纪念这位老革命家。

  领导“第二次长征”

  王首道原名王一芬,1906年4月出生在湖南浏阳张坊区上洪乡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22年,高小毕业的王首道很想到向往已久的省城长沙读书,但苦于贫困,家里无力负担学费,王首道只能参加“修业农校”的入学考试,并考取园艺科,改名为王芬林。当时的湖南私立修业学校招收了很多穷苦人家的孩子,教师也多是思想进步人士。和其他同学一样,王首道在学校里接受了革命思想的熏陶。对于王首道来说,他的革命之路就是在这所农校起步的。50多年后,王首道在他的《回忆录》中写道:“现在回想起来,能够到长沙读农校,确实是生命旅途中的一个重要转折。能够来到这个环境学习,对于自己的人生道路确实起到了良好的影响。修业学校比较开放,一些进步刊物,如《新青年》等都能在学生中流传。陈天华的《警示钟》、《猛回头》,邹容的《革命军中马前卒》之类的小册子可以找来阅读了。”

  当时学校附近由毛泽东、何叔衡、易礼容等筹办的“文化书社”,也给了年轻的王首道良好的教育与影响。在这里,王首道读到了一些宣传“五四”运动和介绍苏俄社会主义革命的小册子,从而得到最初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启迪。当时的湖南,军阀腐败,政局动荡,民不聊生。湖南劳工会和学生联合会,酝酿罢工罢课,王首道也积极参加。王首道后来回忆道:“当时,修业中学的同学也被这革命潮流所卷动,我和学生会会长廖长顺等参加了所有这些活动,并草拟传单连夜油印,在校内张贴。”后来,因为当局出兵镇压,王首道便与在长沙读书的浏阳籍同学一起,利用暑假回乡,在浏阳东乡官渡镇成立外交后援会分会,先后在官渡和张坊镇上发表演说,散发传单,宣传爱国救国主张。

  王首道的表现,受到了当时修业农校地下党、团组织的关心和重视。1925年秋,经廖长顺介绍,王首道光荣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并于第二年在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转为中共党员,从此开始他的革命生涯。此后,王首道积极投身农民运动,组建湖南浏东游击队,历任中共浏阳县特支书记、县委书记、湘鄂赣边特委书记、湖南省委常委,开展群众工作,发动土地革命,参与创建了湘鄂赣农村革命根据地。1934年,王首道参加长征,抗战中又主动请缨,率八路军第一二O师三五九旅一部组成的“南下支队”,南下湘鄂赣边区,担任湘鄂赣军区政治委员、湘鄂赣边区临时党委书记。在两年时间内,跋涉转战两万余里,浴血苦战百余次,谱写了一部英雄主义的史诗。毛泽东同志后来将这一壮举称之为“第二次长征”。解放战争时期参与领导东北解放区的财经工作和生产建设,有力配合了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开展。1949年,王首道参加了在西柏坡召开的七届二中全会,之后,随军南下,担任湖南省委副书记,具体组织与争取程潜、陈明仁起义的工作。戎马一生的王首道,在新中国成立之初,被任命为中共湖南省委副书记,兼湖南省人民政府主席。

  临危受命 掌印交通部

  1958年2月接任交通部长,王首道可以说是临危受命。虽然经过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经济建设,在全国人民和苏联及其他友好国家的帮助下,我国的交通事业取得了重大成就,但也暴露出一些照搬苏联经验的弊端。如何借鉴别国经验,避免错误,少走弯路,成为当时中国交通人面临的首要问题。

  1956年4月25日,毛泽东在听取农业、交通运输业、商业、财政等34个部门的工作汇报后,就曾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发表了《论十大关系》的重要讲话,以苏联为鉴戒,初步总结了中国自己的经验,向全党提出了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进一步激发了各地区、各部门探索中国独立自主建设道路的积极性。

  根据毛泽东主席向全党提出的任务,1958年上半年,王首道接任交通部长后,即在武汉和北京召开了地方交通片区座谈会,重点讨论探索如何加快地方交通发展的问题。在总结过去工作的基础上,王首道提出了“依靠地方、依靠群众、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以普及为主”发展地方交通的“地、群、普”方针。由于这个方针有利于调动地方和群众发展交通的积极性,各地普遍掀起了大规模的筑路高潮。1958?1960年的3年时间里,全国修建公路26万多公里。虽然大部分是县社公路,但这毕竟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一个大飞跃。

  虽然全国各地群众积极性高涨,但当时正值左倾思想严重,全国处于“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和大炼钢铁运动,在“左”的思想影响下,交通部提出“地、群、普”方针的同时,全部批判和否定了过去主要依靠国家投资、依靠直属专业队伍和技术专家、高标准地发展公路交通的所谓“直、专、高”方针。1958年下半年,交通部将直属的大部分公路专业建设队伍连同公路计划投资体制一起下放到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造成管理混乱,公路失修失养,路况严重下降。加之当时浮夸风盛行,出现了不少不符合标准、质量的公路,无形中也挫败了群众的积极性。

  但王首道毕竟是一位身经百战的老战士,他很快意识到不重视工程标准和质量的弊端。1961年,交通部在贯彻中共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和169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强公路养护和管理工作的指示》以后,各省、自治区交通厅逐步收回了下放的公路养护机构,并恢复了公路职能部门和各项管理制度,加强了公路养护和管理工作,使路况逐步得到恢复。在此期间交通部,也收回了部分过去下放的测设、施工队伍,重新建立了部直属的测设、施工企业。到1963年,在交通部的建议下,国家恢复了对国防公路建设的专项投资,一大批危桥得到改造。王首道在任期间,号称公路建设“三大法宝”的钻孔灌注桩、双曲拱桥、渣打油路面陆续问世出现。

  在任期间,王首道明确提出要“两条腿走路”,要求各地方利用各种大型的近代化交通运输设备与充分利用各种民间运输工具和土法制造的小型交通运输设备相结合,并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确立了“交通大联运”的战略思想,并在全国范围付诸实施。他的这一方针,有效地整合了运输资源,充分发挥了交通运输在国民经济中的先导性作用。在王首道的的建议下,1964年,国务院正式颁布了《中国水陆联运规章》,形成了中国公路、铁路、空路、水路和管道5种运输形式大联运的网络格局,对于发挥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形成优势互补、协调发展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

  情系交通的老部长

  王首道任交通部长的6年多时间里,一大批公路建设项目陆续开工,主要公路有福建省的水口至漳平、浙江省的东坑至西坑、江苏省的徐州至连云港口、云南省的小勐养至勐腊、贵州省的断桥至江底等公路。除此之外,为了支援大三线攀枝花钢铁基地的建设,新建了四川昆明的川滇公路和平地至仁和等公路。

  王首道在任期间, 公路桥梁的技术革新取得了重大成果。

  1960年1月18日开工建设的南京长江大桥,以双曲双拱的结构形式和极富民族特色的建筑,成为继武汉长江大桥、重庆白沙陀长江大桥之后,第三座跨越长江的大桥。

  南京长江大桥的建造耗时8年,其建造过程也十分艰苦。据当年的工程师万方、施工队长宋培起以及技术员李连等人回忆,大桥工程刚上马,就遇到严重的经济困难,加之苏联撤走专家,撕毁合同,中断钢梁供应,所有的问题必须靠自己解决。

  当年的辛苦与困惑都过去了,昔日的“骁将”如今也都退休了,但他们对当年的老部长的感情没有变,对南京长江大桥的感情没有变。

  1968年底南京长江大桥竣工时,王首道已经离开了交通部。

  但这座新中国首次依靠自己的力量设计施工建造而成的铁路、公路两用桥,开创了我国“自力更生”建设大型桥梁的新纪元,也记着一代老部长的心血。

  在交通部任职期间,除了尽力建设国内的公路、桥梁外,王首道还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修建与周边国家的友谊公路,为中国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961年,交通部根据中国和尼泊尔两国政府签订的协议,开始修建中尼国际干线公路。该公路国内段起于西藏自治区日喀则,经拉孜、定日、江宁、聂拉木至两国交界处的友谊桥,全长488.87公里,于1965年7月建成通车。

  中尼公路国内段横跨喜马拉雅山脉,通过草地、冰川、雪山和泥石流等地质不良地段,沿线人烟稀少,气候恶劣。江宁以北地处高寒地带,线路跨越错拉、嘉错拉、朗弄拉、业里雄拉等4座雪山,一般高程均在海拔4000米以上,最高处达到5230米。而到了江宁以前,海拔急剧下降,聂拉木至中尼友谊桥距离不过20公里,高差却达2000米,山陡谷深,地形险峻,线路上也多处通过悬崖峭壁,工程极为艰险。

  就是这样的条件下,中尼友谊公路经过4年多的建设,顺利通车。除工程特别困难的2.5公里路段采用单车道,路基宽4.5公里外,其他路段路基宽6.5?8.5米,且均铺有砂石路面。

  中尼友谊公路的建成,对发展中国和尼泊尔两国的友好关系起着重要的作用。

  晚年的王首道还保持着爱读书的好习惯,并撰文著书,被誉为文人将军。

  1996年9月13日,王首道在北京病逝,享年90岁。

(值班编辑:郭艳超)
最新通讯员新闻
信息检索
关键字
类  型
新闻阅读排行
本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更多>>运输刊物订阅
更多>>精品车辆
新闻回顾
更多>>专题新闻
更多>>通讯员列表
更多>>合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