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道路运输网 >> 道路客运 >> 地方动态 >> 正文
[上海]世博推高上海轨交客运量 明年完成5条线调试
来源:东方早报 2010年8月4日14:22

  在世博会和网络化运营推动下,今年以来上海轨道交通客运量不断刷新纪录,目前最高日客流已达672万人次。世博日报就此专访了申通集团轨交运管中心运营业务部经理吴强。吴强认为,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上海轨交网络都可能持续满负荷运营的状态,运管部门正在进行对新线路的调试,以求发挥出最大运能。

  网络化运营

  客流叠加远超想象

  世博日报:进入世博年后,上海轨交日客流量不断创出新高,运营部门是否早有预计?

  吴强:在世博会开幕前,我们是考虑到每天600万到700万人次的大客流的,但当它真正出现的时候还是有点出乎意料。我说的出乎意料是指技术层面的,单从涉博线路而言,之前最担忧的早高峰叠加效应,现在看来是可以应对的,但在其他时段出现的高峰我们确实没有预计到。除了世博园之外,大量的游客也带热了上海的其他景点,像南京东路站、陆家嘴站在每天晚上出现这么集中的客流,没有在以前的应对措施范围内。

  世博日报:为什么现在上海有这么多条轨交线路,运营压力却比当初只有3条线路时更重?

  吴强:不得不承认,网络化运营是全新的事物,我们最初对它的认识是不足的。我们曾经期待运能困难只是暂时的,等网络成形后,可以对现在线路达到一定的分流效应。但事实上随着上海轨交网络的完善,它的客流叠加效应远远高于分流效应。以前,一条线路的客流增长还是依靠本线自身的自然增长,逐渐吸收周边的客流。而线路成网以后,因为换乘方便就会吸引大量其他线路的新客流,常常是一条线新开出来,整个路网的客流量就大幅上升,增加的运能完全赶不上客流的上升。

  从全世界范围看,很少有像上海这样的城市,潮汐式客流早上从城市边缘涌向中心,晚上再从中心分流到周边。纵观一些国际大都市,都是通过多个卫星城规划建设解决这个问题,路网也设计得更为完善,包括快慢线、复线等,所以上海轨交如何解决面对的压力,也只能更多地依靠摸索,而没有可供借鉴的范例。

  明年将完成5条线调试

  以求实现最大运能

  世博日报:您觉得运能与运量的缺口,最重要的原因是什么?

  吴强:因为城市发展速度大大超过了事先的预估,这也导致了一些线路先天不足,像3、4号线的共线运营段,6号线、8号线都有这样的问题。

  再加上这两年新线通车、延伸特别多,很多线路都还处于调试阶段,运能也没有完全释放出来。

  如果说上海轨交运营的前几年,矛盾主要是来自于缺少车辆,那么通过努力像1号线缺车问题已经基本解决,2号线现在的问题还在于后期调试,因此也有增能的潜力。反而是一些先天不足的线路,以后可能会面临更大的困难,因为在已经成熟的中心城区,很难进行再大的规划调整。

  世博日报:近期,2号线似乎成为了客流压力集中点?

  吴强:如果单论高峰时段的满载率,2号线其实是低于6号线和8号线的。目前已经建成的线路连接南北向的较多,而东西向则比较单一,所以2号线承担了不应由它承担的作用。

  世博日报:轨交运营方现在面临的最大困难是什么?

  吴强:客流高峰集中带来了最大的困难,就是安全性的问题。现在,车门故障的80%是由于人多、拥挤等到人为因素造成,这次7月5日中山公园站的事故,造成了这么严重的后果,也让乘客和我们运营方意识到,乘轨交本身也存在安全风险。对于这起事故,无论是当时车站的工作人员和乘客自身,安全意识都很淡薄。现在,运营部门已经对内部做出了严格的要求,强行规定驾驶员必须在收到人工信号后,才可以开行,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列车的开行效率。

  而且,现在的大客流情况下,光靠工作人员已经不能够完全避免风险了,也需要乘客的安全意识。如果所有的人都能够做到乘车文明规范,那么在我们现有的人力情况下,运营效率可以更高。

  探索拥堵预报

  诱导乘客绕行

  世博日报:上海轨交的客流什么时候才有可能降下来?

  吴强:现在没有人敢承诺,满负荷运营可能会是今后一种长期的状态。现在,上海轨交每天的客流量在600万人次以上,我们计算的是乘次,一个人如果换乘了两条线路,就会被计算为2人次。所以,如果不考虑换乘的因素,单按人头算,上海轨交乘客的换乘比是1.5,每天乘轨交的人也只是400多万人次,其实还包括有些人一天上下班需要乘坐两次的。所以说,现在只是400万人在坐车,线路就已经难堪重负,而上海的常住人口有2000万,新线路肯定会吸引新的客流,很难期待客流负荷降下来。

  现阶段,我们首先能解决的是因调试问题造成的动力不足,在明年年内,我们将会完成5条新线的调试,让它们发挥出最大的运能。今年年内将争取完成其中的一至两条,估计是7号线或11号线。

  世博日报:上海轨交为了应对大客流而推行的举措,哪些会在世博会后继续沿用?

  吴强:限流会是一个长期的措施,也是无奈之举。这时候最严重的后果是安全风险,电梯、车门拥挤很容易发生客伤,同时也会导致恶性循环,乘客想挤上车导致车开不走,而后面的车又进不来。

  去年,我们对于6号线五莲路站、8号线曲阳路站的封站限流是一种尝试,现在我们也在反思,一方面是由于这两条线路的先天不足,不得不实施限流,另一方面是限流效果显著的同时,对一些乘客出行的影响也很显著,所以现在封站限流已经取消了。今后,这样固定式的限流不宜再搞,但机动性限流是常态举措。

  未来,我们还希望探索引入诱导的概念,进行拥堵预报分析,诱导乘客绕行,避开最拥堵的区段,鼓励乘客有计划性地选择合适的路线出行,而信息发布希望能通过手机短信。

(值班编辑:兰霞)
最新通讯员新闻
信息检索
关键字
类  型
新闻阅读排行
本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更多>>运输刊物订阅
更多>>精品车辆
新闻回顾
更多>>专题新闻
更多>>通讯员列表
更多>>合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