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山县是誉满中外的“大蒜之乡”、“牛蒡之乡”,有“山东南菜园”的美誉,是蔬菜生产、贮藏、加工、出口基地和蔬菜购销的集散地,农村公路成为助推当地农民致富和地方经济发展的关键。
农村客车、出租汽车通到了村民的家门口,群众走上了“硬化路”(水泥路和柏油路),坐上了“方便车”,苍山县的村民们终于不用再忍受“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现在坐车又方便又便宜,车站就在俺庄头上,抬起腿就能进城。”在苍山县北部大仲村镇的甘霖村通往县城的一辆农村客车上,一位准备进城的老大爷高兴地说。这是苍山县开展村村通公路、村村通客车的“双通工程”给农民带来的方便和实惠。
抢抓机遇修路通车
实施“村村通”硬化路之前的苍山县,县、乡公路通车总里程仅 500 余公里,村级公路基本没有,农村客运市场也是一片空白。“小车一颠,到了苍山”,是当时苍山县广大农村交通环境的真实写照。上世纪 90 年代初,苍山县许多乡镇蔬菜种植已初具规模,但滞后的交通成为制约当地农民致富的瓶颈。2003年,国家实施大规模农村公路改造工程(“村村通”硬化路工程),苍山县的交通决策者们,紧紧抓住这一有利时机,群策群力,积极拓宽融资渠道,大力实施农村公路改造工程,带来了农村公路交通环境的巨大的变化。
为把好工程质量关,让“村村通”工程成为真正的民心工程,苍山县实行县、乡、村三级管理人员全程互动,对工程实施全方位监管,严格把好质量关。不仅县交通部门聘请专业的监理人员,对每条农村公路进行严格把关,各乡镇政府也加强对工程质量的监督监管,由乡镇政府派出技术人员,对工程建设实行全过程监督,保证了工程建设质量。据该县交通局局长杨振广介绍,截至 2010年5 月份,苍山县共新建、改建农村公路1500 余公里,桥梁 53座/2407延米,完成工程建设投资 69100 万元,解决了 983个村的通行问题,受益人口 100 余万人。目前,苍山县共有农村公路 2078.6 公里,其中,县道 265.797公里,乡道 331.674 公里,村道1386.498 公里。农村公路中,二级公路 127.734 公里,三级公路246.437 公里,四级公路1597.204 公里,等外公路16.495 公里,公路密度达到 128 公里/百平方公里,一个由县乡公路为骨架,农村公路(村道)为辅助的农村公路网络基本形成。
在农村公路管养方面,苍山县交通局积极推行市场化,采取公开招标等办法落实管养承包人,农村公路养护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养护作业单位或个人通过以竞标的方式获得公路的养护权,通过招标由保洁公司对县道进行养护,大大缓解了目前农村公路养护管理方面存在的矛盾和困难。
路通了,如何能让百万农民“村口乘车,一票进城” ,将“ 村村通” 硬化路的成绩变成老百姓能切实感受到的实惠,成为苍山县交通主管部门考虑的重要课题。 为此,苍山县交通局大力加强农村客运场站建设,投资 2000 余万元,建成农村公路客运站23 个,村级候车亭和临时停靠点 605 个。在加大客运场站建设的同时,加大运力投放,共投入营运客车259 台,日发班次 1500 台次,日运送旅客量超过2万余人次,全县 1056 个行政村中,有 1028 个村通了客运班车,村村通客车率达到 99% 。目前已经在全县形成了“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依托,行政村为节点,功能互补,协调发展”的农村客运网络。
依托路网发展经济
条条硬化路铺进村,一头连着菜地,一头连着市场,农民卖菜方便了。向城镇苏圈村村民苏家富高兴地告诉笔者,现在路好,自行车、摩托车换成了农用车,装得多、跑得又稳又快,黄瓜、西红柿等蔬菜颠不坏,一到市场就被外地客商挑走过磅装车,价钱更是没得说。路通菜好卖,菜农的积极性不断提高。目前,该县蔬菜种植面积已达到 120 多万亩,建立了44 处蔬菜科技示范基地,蔬菜生产向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发展。
随着路网的完善和蔬菜种植面积的扩大,该县物流业不断发展壮大,以 20 多万流通大军和5 万多台蔬菜运输车辆为依托,早晨6 点摘黄瓜,晚上6点就能摆到上海市民的餐桌上。目前,该县各类蔬菜批发市场 33 处,形成了内连生产基地、外接消费市场的市场体系,全县蔬菜市场年成交量达 250 多万吨,成交额30多亿元。
苍山县“双通”工作,为广大农村群众提供了良好的出行条件,带来了农村物流、人流、信息流的畅通。客车通到村,黄土变成金,交通环境的改善,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不少农民从土地里走出来,走南闯北做生意,红红火火办企业,带动了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变化,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插上了腾飞的翅膀,真正使农民走上了致富之路。